爛片有很多種,我主要想說說現如今在中國各大影院上映的爛片。
說一部電影爛,其實是一種很粗暴的標準。什麼樣的電影算爛,各說各異,人人都有自己內心的標尺。爛是一種相對的尺度,尤其對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而言。每部電影,從不同的審視角度,總有不同的審美,沒有絕對的爛片,那是因為我們對電影有一種基本的期許,覺得這種藝術形式可以承載基本的功能。我們對影像有一種基本的共識,比如它要有一個還算過得去的故事,還能把這個故事用影像表現出來,各個角色的表演符合我們的預期等等。
換句話說,每部電影在上映之前,無論導演總渴望得到觀眾的認同與稱讚,儘管很多時候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我們能看到眾主創的誠心誠意。用一句俗套的話說,出發點總是好的,儘管結果是爛片。
好萊塢的電影有很多爛片,而且很多爛片也有很高的票房。我們習慣上說,有一種爛片是對評論免疫的。這種爛片以邁克爾·貝的《變形金剛》系列為代表,影評人對這個系列電影的口誅筆伐也沒有擋住觀眾邁進影院的腳步,幾乎每部電影上映後都能打破票房紀錄。那麼,我們現如今在內地影院上映的圈錢的爛片屬於這種類型麼?當然不是,《變形金剛》的爛屬於導演邁克爾·貝的爛,他從不在乎故事的好壞,他喜歡的就是簡單粗暴,無需動腦的狂轟濫炸,用無數的特效與炸藥轟炸人們的感官。架空一個故事,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營造試聽效果上,再加上《變形金剛》承載著無數人的童年,所以我們才能接受這樣一部爛電影大行其道。換句話說,《變形金剛》雖然故事很爛,但是邁克爾· 貝還是有拿出手的硬本領,至少他能營造出一種大片的視覺效果,他的技術能夠給我們一種瞬間的激情宣洩,多少有一種觀影的快感。
內地六月份以《富春山居圖》為典型的爛片代表了另外一種徹頭徹尾的爛。這種爛到骨子裡的電影為何能圈住了這麼多觀眾,說白了就是一種「不以為恥」的精神作祟。你很難看到一個導演承認自己的電影是爛片,這是一種電影人的自尊。馮小剛在炮轟電影局的時候說,電影人太傻了,我們太熱愛電影了。熱愛電影,把拍電影看作重於自己生命的人,當然無法容忍影評人批評他們的電影爛,陸川炮轟對他電影的批評者,就是這種想護犢子的心態。但對於這樣的電影,就算是批評也是出於一種敬重,一種苛責,一種鞭策的心態,我們渴望你能拿出更好的狀態,拍出更好的電影。
從《富春山居圖》身上,我們突然發現了另外一種情況,原來「爛」也可以成為一種票房炒作的標準,原來「爛」也可以作為一種高調的宣傳,原來,「爛」就是導演想要達到的目標,原來「爛」可以得意洋洋地說出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只要能夠讓觀眾進入影院,我可以爛得毫不在乎。導演把電影當成了自己的一錘子買賣,只要能夠有票房,爛也要爛得徹底。
我們從中發現了一種無恥到底的娛樂精神,發現一種只要票房不要自尊的電影人精神。我甚至開始懷疑,從此後,電影局審查電影劇本又有一個新的標準,只要你的電影足夠爛,而且爛得無恥,爛得徹底,就可以通過審查,排片上映。這裡面的邏輯不言而喻,電影爛與不爛,這只是電影的道德底線,而不是電影局的審查底線,電影局關心的是你的電影裡是否有政治隱喻,色情鏡頭,暴力宣揚,是否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至於藝術方面的評判,他一切交給市場定奪,但中國的電影市場微妙之處就在於,電影的票房與口碑並不是由市場說了算。
這是一種唯票房至上的電影。我們無法對其進行批判與打壓,因為他們符合市場規律,這就是爛片導演的邏輯——票房說明一切,口碑無法抵制。前段時間有人總結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的前十名,評價大都很低,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票房前景。這種情形助長了無數種爛片的生產。爛片為何還能有高票房,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市場面前不存在答案。因為我們的電影不遵循任何市場規律,不按照市場的邏輯進行運作。在電影市場的背後,是無數隻看不見的手在操作,唯獨不見那隻看不見的市場之手。想想看,在電影的排片規律上,在國產電影與引進電影的的比率與日期先後上,還有在那些明明具有良好的長線口碑,卻莫名其妙就被下線的電影身上,我們似乎窺探了很多暗箱操作的黑手在操作著我們的電影市場。
說白了,在一個看似票房就是一切,看似完全遵循市場規則,看似光明磊落的電影市場裡,卻是一隻看不見的行政之手進行著潛規則的運作。爛片為何能有高票房?很簡單,因為我們的電影市場不是由觀眾說了算,觀眾想看什麼電影,還得看他們塞給你看什麼電影:愛看不看。當你在眾多爛片中無處選擇的時候,你只能選擇爛片,讓自己不在爛片中沉默,就在爛片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