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互聯網金融之爭的背後邏輯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4261752
我覺得我並不是個互聯網的反對派,相反還是互聯網金融的支持派,但是我不希望互聯網金融走入一個過於高燒的狀態,讓整個互聯網金融能降降溫。對整個行業或許有好處。

1、互聯網金融之爭?爭辯焦點在那裡?

互聯網金融最早的概念提出是在謝平教授的一篇論文裡的,這篇文章裡給互聯網金融設定了一個較為理想的狀態,他認為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任何的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實現資金在這個市場裡自由的流通,他稱之為「互聯網金融」,這是個帶有一定科幻色彩的理想世界,有點類似金融的「烏托邦」世界。本來也沒有太多的熱議,但是隨著阿里金融等一系列帶有互聯網特色的機構開始介入金融領域的時候,「互聯網金融」開始成為2012年度依賴最熱門的金融詞彙了,我在鳳凰財經的年度回顧文章裡,把互聯網金融稱之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具備太大意義,但是卻很讓人注目和期待。

我有時候,經常沒事的時候,拿這個跟十九世紀非常流行的共產主義作比較,在***宣言裡面第一句話就是「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黨人和德國的警察,都為驅除這個幽靈而結成了神聖同盟。」其實,共產主義在歐洲大陸以及世界範圍內能夠徘徊並不斷呈現流行趨勢,跟對當時現實環境的迷茫和絕望是有很大的關係的,需要尋找理想色彩的政治制度來擺脫這種氛圍,而互聯網金融很大程度上也帶有這個色彩。這個詞彙的流行也反映了國內對金融機構壟斷以及看上去的暴利的一種極度痛恨和無奈,迫切希望能出現一種金融概念對抗帶有壟斷特徵的我國金融體系,雖然,雖然全球的金融體系,其實也是處於壟斷和監管之下,金融暴利跟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在互聯網金融之爭已經日趨白熱化,馬云也開始在各個場所開始談論他的理想,撲朔迷離的互聯網金融到底該如何來看待呢?我一直有個觀點,當任何事務看不清楚的時候,不妨回到事務的本質上來看,回到最開始的起源來看,或許更有利於理解事務本身。在大量的互聯網金融的爭論之中,我一直在糾結一個「什麼是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我曾經寫過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來定義,什麼是「互聯網金融」,只有做了這個定義,才能做爭論。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爭論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會過於的糾結於細節的討論,從而引來茫無邊際的喋喋不休。

理解互聯網金融,我們先理解金融,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過金融的定義,金融的定義是什麼呢?是資金融通,也就是指資金在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的轉移行為。這個轉移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其次是分離帶有成本,反應為利息或者股息。這個是金融的核心點。這麼說有點深奧,那我就簡單來說吧。所謂金融,就是你把錢借給別人或者投資給人的行為。從這裡其實可以衍生出個問題。

你用什麼方式借錢給人家或者投資給人家。是直接借(或者投)給別人還是投通過中介借(投)。直接投資就是直接融資範疇,類似於通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進行投資。如果是通過中介,也就是間接融資,中介是誰呢,以銀行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機構。例如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股權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等等。中介根據各自的特徵承擔的責任是不一樣的。

這裡又衍生出兩個問題,為什麼需要中介?中介為什麼值得信賴?

為什麼需要中介,這裡就有多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資金的不匹配。你的錢太少,你很難找到合適的借款人。需要中介來彙總集中借款。第二個問題是能力的不匹配,你自己有工作,很忙,沒時間去做借款的行為,但是中介一輩子就是干這個事情,他比你幹,更牛逼更擅長。所以你需要他。第三個是信息不匹配,那就是哪怕你能力也有了,資金也夠了,但是你畢竟圈子有限,不可能找到你想要的項目,需要有人幫你匹配。所以中介的出現其實是多方面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就可以解答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中介為什麼值得信賴?!因為中介經手的都是大量的資金,無論是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實質都是集中了大量的社會資金,用來集中投資的行為,如果這些中介都跑路了怎麼辦?投資人的損失怎麼解決?這裡就出現了核心的命題,就是監管的必要性。金融機構跟很多中介機構的最大區別其實就產生在監管的介入,其實,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融是沒有監管的,馬云再說平民金融的時候,我就在笑,其實金融業的出現一開始就是平民金融,現代銀行的起源在17世紀,那時候有些人發財了之後,有了黃金,因為有「自由鑄幣」(free coinage)制度,任何人都可以把金塊拿到鑄幣廠裡,鑄造成金幣,所以鑄幣廠允許顧客存放黃金。但是,這個鑄幣廠的所有權其實是歸國家的,而在1683年的時候,英國國王跟蘇格蘭的貴族打了一架,徵用了不少鑄幣廠的黃金,作為戰爭軍費,結果在1649年,貴族代表克倫威爾認為國王侵犯了他們的權益,然後就進行了所謂的資產階級革命,把這個查理一世給砍了,替他代表的群體拿回了黃金。

而那之後,黃金的存放,就基本上不放在了鑄幣廠,為什麼怕被國王拿走花掉,那放哪裡呢?放到了鐵匠鋪(gold smith)裡,鐵匠們收到了黃金,都會開一張收條給放黃金的人,這些人憑著這些收條可以隨時取出黃金。很快地,商人們就發現了,需要用錢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取出黃金,只要把黃金憑收條給對方就可以了。 這種收條本質其實就是貨幣,而鐵匠鋪其實就是銀行的雛形,最早黃金放到鐵匠鋪裡存放,還是要收取資金存放的費用(其實現在也有這個費用所謂賬戶管理費)。

這種行為其實都是民間行為,私人行為,國家壓根不管,但是為什麼後來國家來管了呢?是因為看到了利益麼?當然有一方面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不管社會就亂了。鐵匠們因為發現收到黃金之後,只要準備一定量的黃金之後,就可以到處隨便的開收條給人家,最終的結果就是每個鐵匠都亂開收條,結果市面上到處都是這樣的收條,結果比國王還可怕。本來是想趕走一個國王的,結果來了一群比國王還凶悍的鐵匠。金融最終被進行了嚴格的管制,就是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你可以在痛恨管制的無能,但是卻不能不否認管制的必要性。

作為一個市場主體而言,沒有外部監管的情況下,是必然進行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的,而這個利益最大化其實是需要有能力作為基礎的,並不是到時候有兌付的意願就可以。全球對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的監管都有核心資本的說法,進行審慎經營的理念,來約束商業主體不受約束的沒邊界的擴張。所以,前幾天,許小年發了個微博說,別去幹涉銀行,尤其是民營銀行,人家都是自己的錢在玩,比監管機構還擔心自己的錢,所以肯定不會亂來。這個邏輯就很混亂。在商業行為中,靠道德進行自我約束都是不現實的,一方面人會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違約成本不同的情況下,一旦亂來的代價並不那麼可怕的情況下,都會選擇亂來。這個是必然的行為。

而政府介入了監管之後,於是金融中介機構的信用就出來了,監管規定了金融中介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性條件之後,還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來完善這個這個金融中介的信用,例如核心自管管理,例如資金的使用用途、存款保險制度等等,經過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監管也在不斷的完善,制度越來越多,最終使得金融中介的信用越來越完善。而對於一些國家而言,金融中介機構的信用則直接跟國家信用掛鉤起來,例如中國。

闡述起來,其實總結起來就那麼幾句話,就是金融是資金融通的行為,是資金在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的轉移行為,這個行為的發生無論直接還是間接,都會通過一些中介機構來實現,這些中介機構帶有很強的社會信譽,需要納入國家體系的監管。他們成為了金融裡面的主要市場參與群體。

在解答了金融的定義之後,我們在來看互聯網金融其實就簡單很多了,因為不管互聯網如何定義,是定義於新技術應用還是定義為新興行業,回到最後,他最終其實是要跟金融進行掛鉤,那麼就必然還是一個資金融通的概念,因為,並不是有了互聯網就可以借錢不用還,也並不是有了互聯網借錢就不用利息。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跟金融的本質是沒有區別的,區別在於哪裡呢?

肯定不在於金融的定義上進行紛爭了,那麼糾紛其實就只能在前面闡述的幾個問題上了。歸納起來主要是兩個:

第一個是資金轉移的方式。在資金轉移方式上的爭論,目前主要的資金轉移方式是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互聯網金融能否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即不是間接融資也不是直接融資。這種方式還可以直接讓傳統的金融機構消亡,成為滅絕的恐龍。

第二個是轉移過程中的中介機構之爭。假設第一條資金方式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突破,無法創造出新的融資方式從而滅掉金融機構,那麼互聯網企業跟傳統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這個領域裡,能否戰而勝之呢?簡單點說,就是老子打不死你,也要搞殘你。

第一個爭論其實是方式之爭,第二個其實是優勢之爭。所以,在金融定義明確的情況下,我認為互聯網金融之爭,就在這兩個層面展開了極為糾結和複雜的爭論。所以,爭論核心,互聯網不是顛覆來金融,而是來顛覆傳統金融的運營方式,如果不行,那乾脆來顛覆傳統金融機構。

2、互聯網金融是否能消滅金融機構

對於上文的第一個爭論,是否能出現第三種的融資方式,徹底取代金融機構,讓金融機構就不需要了,這個命題,真的很難回答,從想像的角度來看,理論上的確存在一個充分的完整的互聯網金融體系,的確存在不需要任何中介機構的可能性,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中介機構都不必要了,每個人都是「自金融」,可以在這個世界裡,隨意的借貸給任何經過互聯網技術認證的個人,也可以在不要錢的時候,放在自己的互聯網賬戶裡,壓根不需要存錢,取錢,金融中介機構所要解決的問題都通過互聯網可以解決了。

我覺得這個設想挺有意思的,但是不得不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種設想,應該是無解的,而且也不具備可以討論的基礎,我甚至開玩笑的說,其實如果要假設的話,世界上會有一種更好的金融體系,是什麼呢?其實是共產主義金融體系,在這個體系裡,任何事情都實現了配給制,實行按需分配,貨幣失去了價值,這種金融體系,其實比假設的互聯網金融的存在可能更有意義。所以針對這種的互聯網金融的爭論,我基本都屬於閒置也不想花太多時間進行爭論。意義不大。

我自己的感覺或者說結論,只要是有貨幣的存在,社會的發展需要通過貨幣吸收和貨幣投放來進行經濟活動,那麼金融機構的存在就是無法改變的,勢必需要金融機構來進行調節資金在不同的領域裡轉移行為。

3、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誰更具備優勢?

因為第一種爭論的實際探討意義不大,所以互聯網金融之爭,回到最後來,核心的點其實就只能是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跟傳統金融機構相比誰更能在金融的領域裡進行競爭的命題。這個命題其實就是變得很複雜,而且爭論非常的漫無邊際,這跟兩種思維有關係,金融的思維講究嚴謹的推理,而且不太喜歡看到太遙遠的未來,但是互聯網的思維則是熱情奔放,激情四射,更喜歡展望未來,更願意用暫時不存在,但是可能實現或者不可能實現的技術來進行爭辯,使得兩者之間的討論就顯得非常的凌亂。缺乏可以共同探討的點。但是兩個這麼不搭邊的東西,為什麼能引起如此熱門的話題呢?我覺得有必要做個宏觀的背景性介紹。

第一,互聯網的確改變和顛覆了一些傳統的商業模式,尤其是電商行業,這個命題跟互聯網金融的命題是一致的,那就是互聯網並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還是商品的流通和轉移,但是互聯網企業打敗了傳統的零售行業,兩個命題的競爭是一樣的,互聯網企業跟傳統企業在電商中不敢說完勝,但是至少成功了一大半,於是衍生出的結論就是互聯網企業跟傳統金融機構在商業中也能完勝。這裡面的代表自然是馬云,馬云成功的率領了互聯網企業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模式,讓大量的商品交易行為從互聯網下走到了互聯網上,這種驕人的業績讓人給了他更多的期望,也希望他能乘勝追擊,繼續幹掉金融方式。

第二個大背景,其實是我國金融機構在過去的十年中的表現所導致的,過去的十年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分業經營的存在,使得銀行都一直處於被政府給寵出來的暴利之中,基本上屬於躺著賺錢的範疇,而且還形成了極為強勢的服務態度和傲慢的姿態,因此讓這個社會在過去的十年裡對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保持了極為負面的評價,予以排斥和不滿。而且我國由於監管能力的不足,採取的金融監管措施又是屬於牌照管理,對民營的企業進入整個行業予以了很多的限制性條款,而對於進入該領域的企業的監管,則很寬泛和缺乏手段,人為的進行了對立,導致了我國的金融的結構性失衡,大量的人群被排斥在金融的服務對象之外。馬云的二八說就是由此而來,這些都是很現實的情況,因此,互聯網金融在這個時候扛起了對抗金融監管體制的大旗,其實,很多人說阿里金融的好,並不是因為他們如何瞭解阿里金融好在哪裡,而只是僅僅痛恨金融機構的傲慢和不作為。

第三個大背景跟第二個要結合在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運用,互聯網逐漸融入了每個人日常生活,互聯網最大的貢獻,其實是打破了原先逐層的金字塔結構,將原先中央集中式的管理模式,直接打破,形成了所謂的分佈式計算的方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其實是信息技術推動了資源的自我優化合理配置,他背後的思維理念其實是追求效率、平等、共享的互聯網人格理念,而且隨著在線人數的不斷增加,這種人格理念會不斷的深入人心,互聯網人格極端點來講,其實是無政府主義的典型,他們對專制天然性的排斥,厭惡和痛恨壟斷,把互聯網的這種特性跟金融機構的特性兩相比較放在一起的時候,對抗就產生了,所謂的顛覆和革命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帶有了極大的革命主義色彩在裡面。

當然我們更卑鄙的說,其實互聯網人格還帶有很大的屌絲人格,即使哪怕你在高富帥,事實上你在互聯網上都會扮演屌絲的一面,這個並不是出身決定的,而是互聯網的特性決定的,互聯網會擴大人的暴力的一面,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線下溫文儒雅的人,線上卻會飛揚跋扈,而且戾氣十足。這種性格其實帶有很大的流氓特性,我這裡的流氓特性其實是個中性詞,我們來看兩端論述:

馬克思在《***宣言》中說:"流氓無產階級是舊社會最下層中消極的腐化的部分,他們在一些地方也被無產階級革命捲到運動裡來,但是,由於他們的整個生活狀況,他們更甘心於被人收買,去幹反動的勾當."

毛澤東說:「流氓地痞之向來為社會所唾棄之輩,實為農村革命之最勇敢、最徹底、最堅決者。」

其實反過來看,互聯網人格對金融體系的厭惡不單只是表現為金融體系本身,還表現在了對體制的厭惡,這個體制不單是指國內的體制,其實在國外的一些論壇上,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對國家為主要表現特徵的體制的痛恨。我個人相信,互聯網人格的產生,可能會是未來眾多矛盾的一個,最終也會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他會跨域國界形成一個所謂的互聯網公民的概念,從而與互聯網下的群體進行爭鬥。扯的有點遠,這段的核心其實是互聯網對金融的對抗,只是眾多的矛盾對抗中的一個矛盾。

第四個大背景,則是來自於金融體系外對金融暴利的渴望,無論馬云打著多麼高尚的旗號說,要為更多的得不到金融服務的企業服務也好,還是他在人民日報上說,中國金融需要攪局者也好,最終的目的其實是郭廣昌說的那句話,金融業太暴利了。商業不是慈善,馬云也不是聖人,市場經濟就是如此,資本的流向必然是走向能盈利的地方,更何況一個地方看上去還是暴利,自然是資本云集的地方。雖然在這點上,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做了他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金融業的暴利其實是一種外行人的誤解。核心其實是金融業的暴利只是賬面利潤而已,他的背後其實是資產的升值帶動的,而且由於風險的滯後性,使得很多人看到暴利背後的巨虧的可能性,這種巨虧因為中國過去十多年的高速成長,使得沒有人認識到這種巨虧的切實存在。但是無論牛董如何解釋,都不太會被社會認可,第一每個進入金融行業的人都會覺得自己可能做的比別人好。第二也不相信金融人士的自我辯護的詞語,不試試心裡也過不去。

在這四個大背景下,互聯網躋身金融自然就成為了一種風潮。如同我一直說的中國喜歡一哄而上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地雞毛的論斷一樣,我感覺互聯網顛覆金融的說法,很大程度上基本上也更多只是一種情緒上的喧囂,一種對制度性的不滿的宣洩口,如同當年的共產主義的思潮,是一種對現實無奈之後,尋找的虛幻寄託。很難形成切實的有意義的金融制度的變革,顛覆一說,就更難說起。

4、四大背景的個人看法

(1)互聯網電商顛覆了什麼?

互聯網電商到底顛覆了什麼?這個命題很有意思,我覺得也有助於我們理解互聯網金融,本質上而言,我個人感覺,互聯網電商顛覆的不是商品交易這個核心,顛覆的是一種商品交易的行為方式,改變了很多人進行商品交易的方式方法,但是這是否意味著互聯網企業打敗了傳統企業呢?個人感覺貌似也不能這麼說?我們先看阿里模式,阿里巴巴理論上其實是平台模式,他只是讓傳統企業從線下走到了線上,讓大量本來在路邊開店的企業到網絡上來開店,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對手關係,並不是電商跟商業企業的競爭關係,還是商品企業的競爭關係,確切的說,應該是線上的傳統企業打敗了線下的傳統企業,核心,其實就成了互聯網幫助傳統企業打敗傳統企業,所以,他不是互聯網企業打敗傳統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阿里的電商顛覆的什麼呢?不是商品,不是傳統企業,而是交易方式和交易理念。而且越發現下去越好玩的事情是,線下越成熟的商品企業,在線化的成功率越高,如果說幾年前還有一些個人,小賣家在淘寶開店成功的話,現在這個難度就大幅度下降了,因為大量的成熟企業都上線了。所以,電商其實顛覆的不是傳統企業。這裡面如果說有顛覆的話,那麼電商顛覆的可能是原來的線下渠道商,電商拉平了中間鏈條,擠壓了中間商的生存空間,讓蘇寧,國美這些原先的渠道商收到了極大的衝擊。但不管怎麼說,互聯網電商本身並沒有打敗傳統企業。

金融其實本質跟商品是一樣的,金融的商品是什麼呢,就是商品,無非這個商品帶有風險特徵。其他幾乎是類似的。所以,這麼理解的話,我個人感覺互聯網對金融的衝擊,也應該是在渠道層面,而不會在金融產品的生產領域裡面。我們把金融定義為產品的時候,生產領域指的是什麼呢?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弄明白,金融是如何創造收益的。簡單的理解,金融是靠發放貸款來賺利息的。或者投資企業來實現收益的。當我們找到一個好的項目的時候,準備給他借錢或者投資,需要用錢,這個時候要找錢,找錢的時候就是銷售的時候了。我們銷售的是一個金融標的物。帶有收益的金融標的物。所以,所謂生產環節就是尋找標的物,然後準備投資或者借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金融最核心的過程。只有顛覆了這個過程,電商才能說顛覆了金融機構,如果無法實現這個環節的顛覆,那麼其他領域的顛覆,對於金融機構的顛覆是毫無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包括銀行在內的很多機構,都把銷售行為都給外包出去了,只要金融機構能持續不斷的找到好的金融標的物,創造好的收益,理論上是不缺資金的來源的。銷售端幾無利潤可實現,除非什麼呢。除非金融機構的產品異常同質化,才可能有銷售的強勢。

所以,按照互聯網電商顛覆的其實是渠道商,而不是生產商的邏輯來看,互聯網顛覆金融的邏輯基礎就是不成立的,因為銷售部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很多人說,那為什麼那麼多銀行著急拉存款。其實這個問題反過來也一樣,是不是銀行來了存款就一定盈利呢?本質都是一樣的,兩者都很重要,但是從市場來看,更好的生產能力其實是更為重要的,因為市場不缺資金。

很多人推論說現在阿里具備了很好的渠道銷售能力,所以進入生產領域是很簡單的事情,這裡面有很有意思的幾個點,按照電商領域的說法,這個命題是不是可以理解說,阿里能賣出很多產品,是不是阿里去生產這些產品也很簡單,顯然是不成立的。當然很多人說我亂比喻,但是我到覺得介入金融只會比生產這些產品更難,如果阿里要進入生產方,切實的就面臨很多問題。這裡面就是我一直在闡述的點,就是阿里如何來實現他比現有的金融生產方有更好的優勢,生產出更好的金融產品。生產跟銷售畢竟是截然不同的事情。阿里其實自己也在致力於解答這個命題,現在他們找到的利器是大數據,至於大數據是否能解答這個命題,我們也拭目以待,但是這段論述,想說明的是,曾經顛覆過商品的互聯網電商的邏輯是不適用於顛覆金融的邏輯的。

這裡其實我順帶著提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餘額寶的問題,其實餘額寶就是典型的互聯網金融銷售環節,而非生產環節的特徵,這個領域其實是阿里的優勢,但是由於餘額寶的生產方其實是天弘基金,最終是需要天弘基金來實現良好的收益,財能確保購買者的利益,阿里其實是被捆綁了的,這就是我一點都不覺得阿里做這種銷售行為有什麼太大的意義的核心。因為一旦出現虧損,阿里損失的其實是信譽,而要確保不虧損,阿里則會付出更大的成本,而非傳統的商品銷售,投入是邊際效應遞增的行為。金融產品的銷售行為,其實是銷售越大,難度越高的行為。

而阿里如果要往前走到生產方去,自己做金融產品生產,我想阿里就明顯脫離了平台的概念了,成為了金融產品生產方,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阿里的平台能否維繫?這個問題有點拗口,我們簡單理解是,如果你是生產一個變壓電器的公司,而阿里也是生產類似的產品,那麼我問你,會不會把產品放到阿里上去賣?我想只有傻瓜才會去這麼做。阿里現在定義是個平台,所以大家會把東西都放到上面去賣。但是有一天阿里說,我不但要做平台,我還要做生產方,你們誰在我這裡賣的好的東西,我就自己幹。那行,估計所有的人都撤走了。留下來的都是垃圾,平台也就是失去了。其實,平台之所以是平台,是因為跟誰都沒有利益衝突,所以大家願意跟他玩,但是如果他也下海了,對不起,你一個人玩吧。我們走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利用阿里平台的優勢來支撐阿里金融的優勢的說法,我覺得是很難同時存在的命題,阿里金融和阿里平台,只能二選一。同時存在必然又一個優勢會被打破。很多人會說,那也只是說阿里希望打造的金融平台吧。金融產品不銷售了,但是阿里有很多的商品平台,還是可以繼續存在的,這個命題,很難解釋,但是一個基本的判斷,我感覺是阿里一旦成為了銀行,支付寶就會岌岌可危。支付寶能讓各家銀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各家銀行的殺傷力非常有限,各家銀行不會對支付寶進行過多的牴觸,但是如果有一天阿里自己成為銀行之後,支付寶就失去了平台的價值,各家銀行無論於公於私,切斷跟支付寶的合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你們見過工行裡面用中行的交易系統的情況麼?極少。就是這麼個道理。

支付寶現在的支付體系的建設其實還是離不開銀行的,最終落地還是在各家銀行的銀行卡上,所以很多人說餘額寶搶奪了很多銀行的客戶資源,事實上這個是雙刃劍。搶奪多了銀行的客戶,銀行就不跟你玩了唄。支付寶說,不玩就不玩,那行,我自己開個銀行。行,你開銀行了啊,那我們都走光了吧,你自己玩吧。回到最後阿里銀行成為了支付寶唯一掛鉤的銀行。事實上這個世界是講究合作的時代,什麼錢都想賺的公司,我估計很難成功。阿里的封閉性其實很差。是個問題。

(2)從金融的服務對象上來看,馬云的二八說,其實很有意思,我國傳統的金融模式是什麼呢?其實是借屌絲的錢給高富帥用,然後高富帥賺錢了給屌絲們點利息,很難說誰剝削誰。高富帥是產品的生產方,屌絲的錢是銷售的對象。所以,在銷售環節馬云跟傳統的金融機構是沒有區別的,全球過去的金融都是從屌絲裡面拿錢借給高富帥的。都是服務於屌絲的。只是利息低的離譜,馬云如果想改變這個情況,來攪局,只有兩個玩法,第一個玩法,繼續是玩借屌絲的錢給高富帥玩,但是給屌絲們更高的收益,顯然這個玩法,我看是九死一生,不實際,因為高富帥都是精明人,有更便宜的屌絲們的錢可以借,幹什麼借你這麼貴的?所以只有第二個玩法成立,就是借屌絲們的錢給屌絲們玩。這個就有意思了。過去的金融機構其實只給高富帥放貸款,所以只有20%的人借到了錢。而現在馬云說,這不行,我要給讓100%的人都能借到錢。很振奮人心的口號就出來了。那些從來沒有借到過款子的人,估計做夢都會笑,有人在給他們謀劃他們從沒實現過的事情,阿里CTO王堅說,有人給他們寫感謝信,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估計就是這麼來的。這個想法靠譜不?

我們其實姑且不論阿里是否能解答我前面所說的一個核心問題,阿里在技術上能否實現80%的屌絲們還款能力的評價的問題。我們先從需求的角度來看,貸款是需要支付成本的,理論上一個人獲得貸款必然是要建立在使用了這筆資金能有更高的收益才可能進行貸款的需求,事實上,現在的金融體系裡碰到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有效貸款需求不足,大量的資金在尋求合適的貸款需求。而恰恰不是馬云所說的80%的人貸不到款。如果無法產生更高的收益,傻瓜才會去貸款,就是這個現實。

其次,從貸款還款能力上來看,能貸款並進行良好歸還的能力的人,在社會中也是少部分的,不可能人人都創業成功,也不可能人人都能有很好的貸款的自我安排。這個有時候也不是單單能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馬云說,銀行只會嫌貧愛富,不會雪中送炭。事實上,這個就是金融的本質,金融的本質就是要讓資金安全的實現轉移。

所謂嫌貧愛富,是由於金融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實踐中的確富人的還款意願和借款需求都比窮人要更多。所以,互聯網從這個邏輯上看,只有解答兩個命題才有可能挑戰這個80%之說。就是互聯網讓窮人的借款需求大幅度上升的同時而且能很大程度的降低違約率。任何一個命題不解決,所謂的二八說都是空談。所謂的為更多人群服務就是個偽命題,誰做誰死。

那麼,我們現在看到了這樣的互聯網手段了麼?我覺得技術手段,還好解釋,至少還有個大數據在撐場面,但是大數據是無法改變人的貸款需求特性的。不要貸款的人不會因為有大數據就去貸款了,過去傳統金融機構用屌絲的錢借給高富帥做生意的基礎是什麼呢?是屌絲的機會沒有高富帥多。只能讓渡資金所有權給高富帥,所以屌絲多的是金融服務需求,而高富帥則多的是金融需求。

這裡扯淡一點大數據,我自己感覺大數據已經很快即將就要成為跟小姐,同志一樣的貶義詞了,談的太多,而且都是空洞的理論,實踐,落地的資料少之又少,過於務虛了,大數據到底有多少,現在也沒人說的出來,我看過一些美國人自己寫的大數據的文章,都對大數據也沒如同國人那般的熱血沸騰,他們更強調是數據背後所需要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認為數據背後的處理能力,其實是需要極強的經驗性判斷作為基礎的,現在很多人說銀行干電商沒基因,其實互聯網干金融又何嘗一定有基因呢?數據是冷冰冰的,如何變成有思維特性的東西,依靠的還是大量的金融實踐,而不是在線時間。

我在微博上說過一段話,信息充分,其實是個偽命題,大數據恰恰只能證明信息會很充分,但是卻替代不了對信息的充分判斷,因為大數據的很多時候是只求相關,不求因果,他更多是事務特徵的一個反映,而不求理解兩者相關的原因。但是事實上理解同一段信息,其實在接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經歷的人來看,信息是充分了,但是結論卻是完全相反的。信息充分是不可能實現的,這裡面還有專業能力的對稱,以及自身資源的對稱在裡面。所以我很難認同大數據能在金融核心領域能做多大的提升,雖然我也認為,對於效率的提升有意義。

(3)我們談任何技術性的東西,會否對行業帶來變革,那是必然以及肯定的,蒸汽機帶來了工業革命,電的發明直接帶來了電氣化時代。但是我們不能不認同的一點是,任何一項突破性的技術帶來的革命其實是有普遍性的特徵的。是所有在此基礎上是普遍群體都是收益的,即使大數據是項突破性的技術,那麼帶來的命題其實是金融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都享受到了大數據的優勢,有人說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是王者。姑且拋開我前面說的數據獲取容易,分析難的命題,我們就單說數據的掌握,金融企業的數據一定就少於互聯網企業麼?很多人都在說阿里的大數據,阿里的大數據,到底是什麼數據?排他性的數據,就是淘寶的交易記錄。而淘寶的交易記錄的所帶來的有效需求能有多少?能否就形成判斷有了淘寶的交易記錄就可以腳踹銀行,拳打券商了?淘寶的交易記錄很有價值,但是遠遠不夠。商品流通領域的有效貸款需求是有限的,人數再多,也形成不了多少有意義的需求,而且光交易記錄的判斷也根本不符合大數據的現實定義。認為有了淘寶的交易記錄,就可以打敗銀行的人只能是個笑話。

其實,技術對於金融領域的競爭,我個人感覺還是相對有限的,金融的穩定,更多還是跟國家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相關的,互聯網企業進入金融領域以後,獲得的監管跟現有的傳統金融機構是一致的,而這個時候兩者之間的競爭,就處於一個效率和運營的競爭,以及核心資本的競爭,從全球這麼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金融的屌絲逆襲的可能性其實是很小的,資本雄厚就是資本雄厚,深厚的歷史沉澱,經驗累積,以及豐富的網點資源,乃至戰略佈局都是經過大量的時間沉澱和累積出來的。指望一種技術獲得突破性的進步,然後超越這些,基本上是天方夜譚。一方面的金融技術的可複製性也相對較強,而且大行有更充分的資源進行技術複製,另外一方面,也跟技術運用的相對謹慎也是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技術看上去很好,但是金融對風險的極度厭惡和排斥,使得金融在技術運用上會異常謹慎。而由於金融對國家的極端重要性,所以只要互聯網進入了金融領域,在技術的運用上,其實也一樣會受到監管的重視,要突破金融監管進行技術革新的可能性也較小。

5、互聯網金融的蛻變。

宋美齡當年對延安參觀回來的美國人大肆讚揚***的作風好的回應是一句話,叫那是因為沒有嘗過權利的滋味。馬云現在充當了革命的先鋒,集中了全國人民對金融體制的憤慨,為他進入金融領域造聲勢,這就如同當年新華日報每天旗幟鮮明的反抗國民黨的行為幾乎是一致的。

我們在退一步進行繼續探討,互聯網企業即使打敗了傳統的金融機構了,那麼互聯網金融會是如何呢?上面這段話,其實就是我對這個結果的理解。互聯網企業現在擠入金融領域,可以抨擊現行的金融機構如何的不好,但是互聯網金融進入到金融領域之後,成為了既得利益之後,由於金融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無論是借屌絲的錢給屌絲也好,還是借屌絲的錢給高富帥也好,本質都是一種資本逐利的行為,當有更好、更高的資本逐利行為,什麼禮義廉恥,道義慈善都會放棄,而奔向更高的資本套利的機會中去,這點在馬克思的那段論述上極為精闢的,資本從誕生到這個世界裡,每個毛孔都流著骯髒的血液。我不認為這個是貶義詞,對資本的逐利其實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資本極大的放大了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革命,但是反過來帶來的論斷就是金融資本所最終必然是冷酷無情的。

互聯網金融打敗了金融機構也好,還是擠入市場也好,也別抱有太大的期望,事實上,市場只是多了一家叫互聯網金融的金融罷了。他們所服務的客戶,服務的方式,基本上都很難有大的改變,革命一說只是用來佔領道義制高點而已。金融的整體體系和框架是不會改變的,即使在美國,華爾街也是集中了全球幾乎任何一個國家的憤慨。但是這就是現實,只要你在玩的是金融,不管你叫互聯網也好,還是你叫銀行也好,他們回到最後都是附著在人身上的寄生蟲,他們是資本家,是貪婪而恐怖的存在。雖然這種貪婪和恐怖很多時候也是有意義的。這個時候,單純的去歸罪於某一個國家的體制,我個人感覺意義不大。

6、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格局

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格局,其實主要是指以阿里金融為代表的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金融運作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以P2P為代表的借貸平台,以及以眾籌為代表的股權投資平台三個模式,眾籌在我國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可以看我寫的P2P和眾籌的現狀的文章),但是P2P大行其道,經過了變形之後,我國的P2P,更多還是影子銀行的概念(可以看我論述P2P的幾篇文章),已經不是直接融資的範疇了,帶有很大的風險性特徵在裡面,隨著整體經濟形勢的下滑,以及金融去槓桿化的加速,我個人感覺P2P應該會出現一波重大的危機,其本質其實是民間高利貸的系統性崩盤。所以P2P的本質在國內其實跟互聯網關係不大,批了件外衣罷了。

雖然我極端鄙視阿里,但是不能否認阿里金融在目前聲名顯赫,多方發力,是最有可能進入正規金融的序列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但是阿里金融面臨的考驗其實很關鍵的就是成為了金融機構的阿里是否還能繼續保持自身的平台優勢,而且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過於依附於淘寶和支付寶,使得他的擴張收到很大的限制,在面臨比過去更為嚴格的金融監管上,可能會讓阿里處於很大的挑戰,同時隨著資本對點上領域的價值的在發現,大量的資本進入該行業,也使得淘寶和支付寶以及天貓這幾年收到的競爭和擠壓也不斷加大,群狼環伺,也是步步驚心。

從全球範圍來看,互聯網金融其實,並不是個特別熱門的詞彙,像美國其實由於採取的寬准入,嚴監管的模式,誰都可以進入到金融領域裡進行金融業務操作,但是在監管上會特別的嚴格,互聯網企業在美國很早就有金融業務的實踐操作,都在一個公平的環境裡進行業務競爭,互聯網和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並不引起他太大的媒體關注。

而我國採取的嚴格准入,寬監管的模式,使得我國的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會特別的難,而進入之後,又特別的寬鬆,基本上只要不太亂來都會睜隻眼閉隻眼,所以就形成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情況,使得監管套利的可能性大量湧現,大量的金融機構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從而遺留很多出夾縫給民間機構進行業務操作。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其實是在這些機會裡逐步的湧現和成長的,而一旦發現有牌照和沒有牌照的機構的業績相差不大,甚至有勝之而無不及的情況的時候,互聯網金融的熱門度其實就很快提升了出來。事實上,這未必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優越性的體現,而是我國這種監管模式的有待改變。

我其實是很支持金融對民資開放的,放寬准入,提高監管能力,才是要做的事情,因為並不是你給了一個學生一張入學通知書,就意味著這個學生四年後一定會成才,寬進嚴出才是合適的,你要製造的是公平的競爭環境,讓各種形式的機構在金融的這個市場裡公平的競爭,而不是認為的割裂。很多人說,萬一民資進了市場做不好怎麼辦,能怎麼辦,破產整頓唄,板子打給誰?打給監管部門,誰叫你不管好。你不能因為自己想省事就搞個一刀切。圈一部分進來,然後重點照顧,拚命護著不讓出事。養成了一群飛揚跋扈的紈褲子弟,整天只知道要零花錢,上大街調戲良家婦女。

突然想起了當年李書福跑到北京去要求審批他同意造車的故事,他求爺爺告奶奶的找到了個主管部門領導,主管部門語重心長的勸他說,你啊,別搞了,這個東西,沒那麼容易搞,會死人的。李書福,說,那你就給我個死的機會吧。

世界的事情就是這樣的,別想著給人做決定,你要做的事情給他公平的機會。死不死跟你沒關係。所以,互聯網金融進入金融領域是值得支持和鼓勵的,但是千萬別帶著階級仇恨的心思進來,不能做野蠻人。監管層面要一致化。

另外,很多人認為金融是個金礦,其實我一直不覺得這個觀點成立,因為金融從長期來看,就是社會平均利潤水平,要有超越這個收益必然要求更高的能力,這個能力不一定是技術變革,還有更多的思維沉澱,網點佈局,以及經驗累計,其實很多簡單的金融道理,都是血淋淋的現實給教育出來的,我們剛進銀行的時候,對於很多銀行的規定都無法理解,但是越到後來,越發現每個規定都又一個深刻的教訓在支撐著,這些是你純技術無法得出的。金融機構能否走到最後不是一個兩個技術點的問題,是整個體系的競爭能力構成的。單一技術實現突破的可能性很小,我常跟人說,你照著菜譜做菜是容易的,但是要做出好菜來,那是難的,不是給了一本菜譜,你就能理解的,這背後可能是長達幾十年的沉澱和積累。這個過程,厚積而薄發。

平心而論,我總覺得阿里其實真沒必要進入金融,當年美國西部大挖金年代,許多挖金礦的人其實都死了,但是給挖金礦的人賣牛仔褲的人卻發財了,何必擠著去挖金礦呢?成功概率太低。何必呢?金融真心是苦逼的行業。外人看著好玩和熱鬧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