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叶剑波案开审被控九宗罪 前妻傅明宪未现身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121/10575786653.shtml

叶剑波案开审被控九宗罪 前妻傅明宪未现身
海域集团前主席叶剑波(图片来源:星岛日报)

叶剑波案开审被控九宗罪 前妻傅明宪未现身

艺人傅明宪。 (图片来源:中新社 邓庆乐 摄)

叶剑波案开审被控九宗罪前妻傅明宪未现身

 

中新网1月21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海域集团前主席叶剑波就夸大公司业绩一案在香港高等法院被控以欺骗手段获取金钱利益、串谋捏改帐目、作虚假陈述及欺诈等九项罪名。

案件20日在高院正式开审,叶剑波(49岁)否认全部控罪,同案另一名被告,海域子公司侨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郭志毅20日也否认一项串谋捏改帐目罪。案件预计审讯70天,控方20日先读出开案陈词。

蓄有胡子的叶剑波20日在犯人栏上一直神情呆滞。案件曾多次在高院进行提讯,叶也曾数度申请保释不果。直至20日开审,叶的前妻艺人傅明宪一直没有在法庭现身。

据控方开案陈词说,海域集团及海域化工为香港上市公司,案发时的主席均为叶剑波,案件也涉及海域两间子公司侨立精细化工及侨立化工。海域的业务为生产一些化学原料,如氰化银钾、硫酸铑及氯化氨钯等,主要用作镀金和制作首饰之用。

控方说,案件涉及叶以五间由他控制的空壳公司于2004年至2006年向侨立化工购买化学原料,该批交易涉款超过5亿元。不过控方称,所有交易其实均为虚构,根本没有任何化学原料运到该五间公司,该些公司的注册地址均只用作收信,且由海域的职员负责。

控方还指该些交易均由叶、郭及已潜逃的叶下属朱伟兵负责。其中一所空壳公司的户口持有人徐士琳也为叶的友人,另一所空壳公司的董事,也是由叶剑波胞妹叶蕴锋要求他人安排担任。控方称,该些公司无须缴交任何税项,故根本没有任何交易。

控方表示,罗兵咸永道会计师行受海域股东安排为该些交易核数时,叶剑波曾向他们称交易没有问题,叶也于2006年5月安排会计师行职员到其一间空壳公司的货仓观看运货。及后经多番查证后,证实当时搬运的只是英泥,并非化工材料。

控方指叶另涉于2004至2006年安排另一所空壳公司售卖价值2.6亿元的化工材料给海域的子公司侨立精细化工,但控方指该些均为虚构的交易,叶所提供的单据也是捏造的。

控方指出,叶利用该些“虚假交易”于2004年及2005年的海域年报上夸大公司业绩,从而使他在2005年凭该些“业绩”向盘谷银行要求增加其子公司的借款额,最终也获得批准。控方将于21日继续读出其开案陈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7

眼鏡大王父子涉串騙40億 涉案10被告共被控19罪包括洗黑錢

2009-02-26  AppleDaily





【本報訊】曾有「眼鏡大王」之稱、07年已被停牌的泰興光學前主席馬寶基,與擔任行政總裁的兒子,以及多名前職員,涉嫌以虛假交易詐騙銀行達40億元貸款,以及洗黑錢8億多元,案件昨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提訊。

記者:蔡曉楓

涉案十人昨日被控作出虛假陳述、串謀欺詐及洗黑錢等19項罪名,押後至4月24日再訊,案件將轉往高等法院審理。

十名被告為:泰興光學前主席馬寶基、前行政總裁馬烈堅,兩人均已破產;前司庫林玉樺、前財務總監鄧耀樑、前會計文員陳寶明及林俊威、派往內地的前職員余國良及姜永華、負責開設空殼公司的黃家浩,以及前員工柯德炎,年齡27至68歲。

各被告獲准保釋

他 們共被控公司董事作出虛假陳述、串謀發表虛假陳述、偽造文書、串謀欺詐及洗黑錢等19項罪名,各人准以現金1萬至40萬元,以及人事現金3萬至75萬元不 等保釋。首六名被告被控於03至04年,串謀以虛假提貨單,聲稱泰興光學的貨物售予四間公司,並於04至05年向20間銀行騙取延長信貸,而首九名被告則 於04年3月至05年5月,洗黑錢合共逾8.75億元。首四名被告又被控於04年4月,身為泰興光學集團有限公司高級職員,在03年財政年度年報作虛假陳 述,指公司的營業額逾12.3億元。馬寶基於60年代創辦泰興光學,屬本地老牌眼鏡製造商之一。泰興光學於93年上市,但其後出現財政困難,05年被十多 間銀行追討欠款共達9億元,先後被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入稟法院申請清盤,06年泰興光學被法庭頒令清盤。而泰興光學集團的前執行董事馬寶基、執董馬寶豐、 馬保隆及馬烈堅,被指違反《董事承諾》,08年1月被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公開譴責。案件編號:ESCC992/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34

黄光裕案又带出泥 商务部巡视员郭京毅被控受贿110万助其上市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207/20100207123945226.html

核心提示:与此前沸沸扬扬的传言相印证,郭京毅被指在国美上市过程中予以了帮助,按照需求设计制度,共受贿110万。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笔行贿的主体是单位行为,是否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个人有关,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宋溪制图

  记者昨日获悉,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巡视员郭京毅因涉嫌受贿600余万元,接受房产贿赂获利165万元,已被北京市检二分院提起公诉。据悉,首创、国美等知名企业均在行贿之列。

  曝出商务部窝案

  今年44岁的郭京毅曾担任条法司副司长,2007年3月升为正司级巡视员。

  2008年8月,郭京毅被“双规”。此后1个月内,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原主任张玉栋、商务部外资司原副司长邓湛先后被检察机关正式批捕。同年10月底,商务部条法司行政法律处处长杜宝忠被控制。随后,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伟被刑拘。
  首创5折售别墅


  据悉,检方认定的行贿者有10余家单位和个人。

  首创设立外资公司以后,为感谢郭京毅和刘伟的帮助,给两人以5折价格,从首创公司下属北京首创阳光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项目———北京西三旗的雪梨澳乡小区,各售出1套别墅。两人比邻而居。

  郭京毅还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原司长许满刚徇私舞弊助某公司逃避外汇检查,受贿共计387万余元人民币。此外,与郭京毅关系密切的北大同 学,时任思峰律师事务所主任的张玉栋,多年来接手郭京毅介绍的审批企业业务,并给郭京毅高额提成。据检方查实,郭受贿金额78万余元。被指收受国美贿赂

  另外,与此前沸沸扬扬的传言相印证,郭京毅被指在国美上市过程中予以了帮助,按照需求设计制度,共受贿110万。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笔行贿的主体是单位行为,是否与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个人有关,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昨日,记者与思峰律所原主任张玉栋的代理人高子程取得联系,高律师表示已退出该案,细节不便透露。

  指控:跨部合作把持外资审批

  据了解,外商投资审批所涉及的部门包括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外汇管理局。郭京毅、刘伟、许满刚三人多年来在这几个单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多次合作国际经济仲裁案,私交颇深。

  郭京毅多年把持对外商投资审批出具法律意见工作,刘伟负责外资企业的登记注册和审核工作,许满刚司职外汇管理审查。2002年间,郭京毅已升任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法司副司长,当时首创公司欲设立外资公司,找到郭京毅帮忙。郭找到时任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注册指导处处长的刘伟,两人 合力提供帮助。检方认定,这笔交易中,郭京毅获利123万余元,刘伟获利124万余元。

  指控中,郭京毅最大一笔受贿是与许满刚联手做的。许满刚任职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负责对各种违反国家外汇管理法规行为的检查、调查和处罚。

  2005年,某公司因违规使用外汇,遭国家外汇管理局调查。郭京毅受托后,找到许满刚,后者在检查中徇私舞弊。事后,两人收受该公司巨额贿赂,其中包括人民币160万、美元25万、港币22万,共计人民币387万余元。

 10年合作介绍业务提成

  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原主任张玉栋是郭京毅北大法律系1982级国际法专业同班同学。思峰律所专职外资法律事务,世界500强中多家企业都曾是这家律所的客户。张玉栋曾向郭京毅,邓湛承诺,如果郭、邓成功介绍代理项目,可以按照律师费的5%到15%提成。

  邓湛和郭京毅给前来办理审批事务的公司一些指点,介绍成为思峰律所的客户,而思峰律所办理的项目,郭京毅等人关照有加,审批时间相对很短。据指 控,3人合作近10年之久。据检方查证,张玉栋多年来以出钱给郭京毅买房、买车为名,分3次行贿郭京毅78万余元。59岁的邓在行将卸任时,向张玉栋开 口,“借”了165万余元房款。邓在退休之后被牵连入案。

  助力国美修改法规受贿

  2004年,国美电器欲借壳海外上市,将65%股权转让给一家外资公司,但该比例超过了法规规定的外资占股上限。不久后,商务部的这一限制被新的法规取代,外资占股限制被放开。知情人称,郭京毅在背后的运作。

  据悉,国美董事会主席黄光裕与张玉栋关系非同一般,黄通过张与郭京毅熟识后,以重金令郭京毅出手相助,为其资本腾挪扫清了障碍。这是郭京毅式立法腐败———利用手中修改、解释商务法律法规的权力,手法极为隐蔽。

  2006年11月1日,国美宣布收购另一家电器公司。此前4天,商务部就这起电器收购案举行听证会,这是商务部对零售业的并购活动进行的首次反垄断调查听证会。参会家电业巨头均投了反对票,会后在商务部未作出最后表态的情况下,这家电器公司突然宣布成功合并。

  商务部反垄断调查办公室成立于2004年,该办公室副主任由郭京毅兼任。

  检方认定,2004年至2007年间,郭京毅为某公司在股权变更、反垄断审查等事项上提供帮助,收受某公司分两次给予的人民币110万元。

  人物简介:郭京毅

  1982年至1986年,他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毕业后即到外经贸部条法司工作,曾在投资法律处工作多年,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 长。2003年外经贸部并入商务部之后,郭京毅仍然担任条法司副司长,并于2007年3月升为正司级巡视员。2008年8月,郭京毅被中纪委“双规”。他 也因此成为商务部2003年设立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

  案件进展

  今年1月底,媒体曝出,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原司长许满刚因涉嫌受贿罪被市检察院批准逮捕,目前已移送审查起诉。许满刚是郭京毅案件牵出的第5名官员,他曾受郭京毅委托,查办一家企业时手下留情并收受贿赂。

  此外,商务部原处长杜宝忠已招认了贪污受贿的事实,并未牵涉进入郭京毅案。目前法院判决杜宝忠有期徒刑1年8个月,判决已生效。 (来源:新华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0

老是藉口建教合作 大同被控搬錢

2012-6-25 TCW




六月十二日,大同股東會中,小股東炮轟公司幫學校「蓋房子、買地都不收錢」。事實上,因為大同公司與大同大學(前身是大同工學院)財務的「曖昧關係」,大同公司董事長林蔚山、董事暨總經理林郭文艷、董事張益華都已身陷官司。

三個月前,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簡稱投保中心)對上述三位提起訴訟,理由是他們在同時擔任大同公司及大同大學董事期間,未善盡維護股東權益責任,依「董監事發生重大損害公司行為」提出訴訟。

企業興學,大同並非特例,如台塑集團設立明志工專(現改為明志科技大學),遠東集團也創辦了亞東工專(現改為亞東技術學院)。相較於其他財團,像大同公司這般,利用代墊款或是不追討工程款,來幫大同大學買地、建大樓,並不多見。

公司與學校,是大同集團兩個「口袋」,把錢從左邊搬到右邊,瘦了誰、肥了誰?這團疑雲,是讓大同公司小股東最不滿之處。

此案最早可追溯到一九六八年,當時大同公司已經上市,卻不顧公司與學校的分際,由公司出錢幫大同大學、大同高中買地、興建教學大樓與工程維護,墊付款項卻不討回。從一九六八年迄今四十四年,共達十筆,金額約達十一億三千萬元。一九九七年經人檢舉,證交所盯上此案,但其後十三年間,大同公司均以「建教合作」來解釋此資源輸送的不尋常行為,證交所也沒轍。二○一○年由投保中心接手,大同照樣以上述理由回應,迫使投保中心今年三月出手提告。

此案凸顯台灣常見公司治理盲點:當家族財團同時擁有上市公司、學校、醫院,上市公司董監事能否嚴格把關,防止資源從財務須公開的上市公司,流向財務不透明的財團法人?

深究該案背後,有三大謬象:

謬象一:合買地不過戶所有權沒改,錢拿不回來

在十筆爭議的資產當中,最受矚目的就屬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號稱婚紗攝影聖地的尚志教育館。

一九六八年,大同公司與大學共同購置大樓土地,雙方約定先由大同公司代墊預付八成,約一億一千萬元。

結果,學校未依約將土地所有權登記為雙方共有,一拖長達三十餘年,早已拖過法律追溯期,導致出現公司出錢幫學校買地,卻一毛錢都拿不回來的情形。

除了土地欠款沒還,一九九二年,公司又花了二億六千萬元,興建經過都會多看兩眼的美麗建築物,其後若非證交所發現並要求公司改善,該筆興建費將如其他大樓般,法律追溯期過後又「順理成章」,成為學校資產。

這棟大樓從土地到建物,帳面費用雖是三億七千萬元,但市價超過百億元,最後只追回二億六千萬元,損失的是廣大股東。

謬象二:拆帳不清還有理祭建教合作美名,全台首宗

從一九九七年起,證交所多次發函,要求大同公司就不動產產權爭議提出說明,該公司都以「建教合作」一詞解釋其對價關係,表達合理性。

根據大同公司說法,從一九五一年至今,該公司從大同大學招募一萬二千餘位員工,節省八億八千餘萬元招聘費用。該公司擁有的部分研究成果,來自大同大學教授,讓大同多了華映、綠能等轉投資事業,曾是公司獲利金雞母。

興建大樓、建教合作是兩碼子事,拆帳應清清楚楚。「利用建教合作把公司資源給學校,國內上市公司是第一次發現。」投保中心董事長邱欽庭說。

謬象三:獨立董事失守未善盡把關,倒向公司派

針對此案,投保中心一年半前發函大同公司監察人及審計委員會委員們,對未維護股東權益的董事會成員提起訴訟。對此,審計委員以「雙方為建教合作關係」、「對董事提起訴訟公司須負擔龐大訴訟費用」及「大同公司正與大同大學、大同高中洽商土地開發,屆時地上物拆除後,標的物即不存在」等進行回應。

就連原本應擔任監督公司、維護股東利益的獨立董事,也無法完全發揮效用。大同公司獨董呂東英,在今年六月十二日股東會中,面對投資人的質疑時,竟以「(投保中心)為何要發文給他們」,來表達其立場。

其實,呂東英、蘇鵬飛若嚴格行使本屆獨董職權,可能就不會讓大同公司對尚志大樓、經營大樓工程款,以及電機大樓、實驗大樓維護工程款共約一億九千萬元,在去年八月過了法律追溯期,讓公司與股東權益受損。

年過半百的大同公司,董事會成員中的林郭文艷曾擔任大同大學講師,呂東英曾擔任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現在又是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照理說,都是道德標準與行為準則要求高的人。只是他們走出講堂、卸下主管機關職位後,想法似乎也跟著轉換。

所以,當大同公司宣稱,將與大同大學、大同高中共同開發資產,學校吃上市公司投資人豆腐的歷史,是否會再度重演?可悲的是,或許公司派董監事、獨立董事、甚或主管機關,都沒有能力把關,小股東只能自求多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66

德銀被控在金融危機期間隱瞞120億美元巨虧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404

德銀被控在金融危機期間隱瞞120億美元巨虧

2012年12月06日 06:32   
文 / vickyxia

曾供職於德意志銀行的三位人員向包括SEC在內的美國監管機構表示,德意志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未確認在衍生品「槓桿化超級高等份額交易(leveraged super senior,一種CDO交易)」中蒙受的最高達120億美元的賬面虧損,以避免政府救助。

他們三人表示,如果德意志銀行按規定確認這筆名義價值1300億美元的交易的損失,其資本將降至危險的水平,這可能導致需要政府救助才能夠擺脫困境。為此,德意志銀行的交易員在明知應當按市值計價(Mark to market)的情況下而做出隱瞞,以避免在金融危機時刻引起恐慌。

舉報者中有兩人表示,德意志銀行錯誤記錄了2009年伯克希爾提供的保險的價值,而這此前一直不為人知。

德意志銀行在聲明中表示,這些指控已經過去兩年半,並且在2011年6月就已經公開;他們進行了細緻而徹底的調查,發現這些指控「完全沒有根據」。

德意志銀行表示,舉報者缺乏對於事實的瞭解和責任感,德銀將繼續配合SEC對此事的調查。

這些舉報是在2010和2011年分別發生的。三名舉報者配合SEC的律師提供了銀行的資料。

其中兩名人員表示,由於他們在銀行內部表達了對此事的憂慮而被解僱。其中一人Eric Ben-Artzi是德銀的風險管理經理,他在向SEC遞交了舉報材料的三天後被德銀解僱。他在向勞工部的文件中表示自己被解僱是因為舉報行為而遭受的迫害。

德銀的高級交易員Matthew Simpson也在向SEC遞交了舉報材料之後被解僱。德銀向Simpson支付了900000美元來私了「舉報迫害」的問題。

第三名舉報者要求匿名,他之前就職於德銀的風險管理部門。在向SEC作出舉報之後,他選擇主動離職。

SEC執行部主管Robert Khuzami對此次調查採取迴避態度,因為他在事件發生期間擔任德意志銀行美國分支的總顧問。現任總顧問Dick Walker之前則擔任Robert Khuzami目前所在的SEC執行部主管一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10

中聯重科:被控造假為什麼對股價影響不大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hg5.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第7期)

 

中聯重科(000157)近日來連續被指控業績造假,另有記者對匿名舉報信中的內容進行了實地調查。然而,中聯重科的股價卻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201327,公司股價收於10.19元,與被控造假前(17)的收盤價9.19元相比,還上漲了10.88%。與此同時,滬深300指數隻上漲了8.83%。不過,中聯重科股價的漲幅遜於主要競爭對手三一重工(600031)和徐工機械(000425),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同期分別上漲了23.45%17.06%。綜合判斷,被控造假對中聯重科的股價有影響,但並不大。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家公司被質疑業績造假會對股價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中聯重科之所以能成為例外,據我們分析,一是因為其股價本來就不高,二是因為競爭對手在銷售方面很可能更加激進。

股價低於競爭對手

18,香港《明報》刊登了題為《匿名信指中聯重科誇大盈利的報導》。此前一個交易日(17)中聯重科股票的市盈率低於主要競爭對手。2012年前3個季度中聯重科的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情況均好於競爭對手,按常理,市盈率也應更高才是,而事實並非如此。

1:中聯重科被指造假前與同行業部分公司的市盈率

                                                             單位:元

中聯重科

三一重工

徐工機械

柳工

1月7日收盤價

9.19

10.15

11.37

9.80

EPS(TTM)

1.18

0.90

1.22

0.38

市盈率

7.79

11.28

9.32

25.79

2012年前3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17.77%

-1.46%

-1.70%

-30.31%

2012年前3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16.75%

-23.42%

-30.51%

-72.95%

 

如果說中聯重科的股價不高是因為會計利潤有水分,但徐工機械的水分可能更大。

中聯重科自201110月起對應收款項(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中「根據信用風險特徵組合賬齡分析法壞賬計提比例」及「應收融資租賃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的會計估計進行變更,被市場認為是在進行盈餘管理。會計估計變更前,中聯重科對應收融資租賃款餘額不計提壞賬準備,變更後按0.7%計提。

2:中聯重科應收款項中信用風險特徵組合賬齡分析法變更前後

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情況

賬齡

變更前計提比例

變更後計提比例

1年以內(含1年)

5%

1%

1-2

10%

6%

2-3

15%

15%

3-4

35%

40%

4-5

50%

70%

5年以上

100%

100%

 

中聯重科對1年以內的應收賬項只計提1%的壞賬準備,這明顯低於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然而,我們發現,徐工機械(000425)對1年以內的應收款項根本就不計提壞賬準備。由於1年以內應收款項佔公司應收款項的絕大部分,因此,可以斷定徐工機械的會計利潤水分比中聯重科更大。雖然如此,徐工機械的市盈率比中聯重科還要高。

我們對中聯重科2012年上半年因壞賬準備計提增加的利潤作了估計——約為2.86億元,佔稅前利潤的比例僅為4.27%。之所以只對上半年的情況作估計,是因為只有在半年報中公司才披露應收款項的賬齡分佈情況。不過,考慮到與上半年末相比,3季度末中聯重科的應收款項(淨額)只增長了2.91%,因此可以認為前3季度中聯重科因壞賬準備計提比例降低增加的利潤佔比不會超過4.27%

再來看一下如果中聯重科確實造假,虛增的利潤大概佔多少。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有舉報信稱「前三季度中聯可能虛增50億元銷售,虛增20億元利潤」,而中聯重科前3季度稅前利潤為83.02億元,以此估算虛增利潤約佔24.09%

然而,以市盈率來衡量,中聯重科的股價比三一重工低了30.94%。這就是說,即便中聯重科造假屬實,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其股價仍然偏低。

競爭對手銷售更激進

如果中聯重科確實使用舉報信中披露的手段造假,則從會計數據上應表現為應收賬款迅速增加,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增加。事實上,中聯重科的數據也確實表現出了這樣的特徵,然而,有趣的是,三一重工和徐工機械的這種特徵表現得更為明顯。

3:中聯重科與同行業部分公司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變化情況

單位:億元

中聯重科

三一重工

徐工機械

柳工

截至2011年6月30日一年收入

402.52

473.72

315.29

179.99

截至2012年6月30日一年收入

512.95

521.73

314.17

144.80

2011年6月30日應收賬款

125.61

139.87

101.96

25.47

2012年6月30日應收賬款

229.62

260.73

167.13

27.03

2011年上半年末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113.90

107.77

118.04

51.65

2012年上半年末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163.39

182.41

194.17

68.14

應收款賬周轉天數增長

43%

69%

65%

32%

 備註:應收賬款均為未扣除壞賬準備前的原值,並且加上了一年內因採取無追索保理方式向銀行轉讓應收賬款而終止確認的應收賬款金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的增長可能有多種原因,除收入造假外,還有可能是因為以往的應收賬款回收情況差,也有可能是因為銷售激進,給予客戶更長的付款期,從而新增了大量應收賬款。區分後兩種情況,我們認為可以重點關注賬齡在一年內的應收賬款的情況,如果一家公司一年內的應收賬款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的比例越大,則可以認為其銷售政策越激進。

4:中聯重科與同行業部分公司的一年內應收賬款與收入

單位:億元

中聯重科

三一重工

徐工機械

柳工

2012年6月30日一年內應收賬款

174.33

215.19

151.42

14.61

截至2012年6月30日一年收入

512.95

521.73

314.17

144.80

一年內應收賬款/最近一年收入

34%

41%

48%

10%

 備註:三一重工一內年應收賬款包括「未到合同收款日應收款」。

從表4我們可以看到,三一重工和徐工機械一年內應收賬款與最近一年收入的比高於中聯重科。如果中聯重科造假屬實,則其一年內應收賬款的實際值比報告值還要少,那麼可以認為三一重工和徐工機械2012年的銷售政策要比中聯重科激進得多。

在工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中,我們最欣賞柳工(000528)的做法,在半年報「經營中的問題與困難」部分柳工有如下闡述:

行業企業間競爭更趨激烈,加上開工項目減少,用戶設備開工率不足,導致客戶還款能力下降,行業在存貨消化較慢的同時,應收賬款明顯上升,各企業現金流普遍惡化。但公司通過實施年初出台的相應策略,使存貨和應收賬款得到有效控制,成為行業現金流最健康的企業之一。

儘管柳工2012年業績極為難看,但如果行業景氣程度不能很快觸底回升,我們反倒更看好柳工未來的發展。

5:中聯重科與同行業部分公司2012年前3季度現金流情況

單位:萬元

中聯重科

三一重工

徐工機械

柳工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1.79

8.28

-34.40

12.94

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20.39

-53.02

-15.91

-8.39

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24.46

39.50

29.46

-2.91

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

5.91

-4.53

-20.69

1.75

自由現金流

-18.60

-44.74

-50.31

4.55

 備註:自由現金流=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期待理性競爭

柳工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了一份理性,我們希望其它公司也能如此,尤其是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20118月,我在《2011年最佳成長上市公司》專題[1]中曾這樣寫,「如果兩家公司能夠理性地競爭,必能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事與願違,時至今日,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不久前,三一重工已然將總部遷至北京昌平,公司在一份澄清公告中這樣說,「三一總部遷往北京的主要原因是規避惡性競爭,加速推動公司國際化進程,實現『品質改變世界』,『成就世界級三一』的產業理想。」

我們認為,惡性競爭下難有贏家,理性競爭下反倒有可能雙贏。以格力電器(000651)和美的電器(000527)為例,這兩家公司曾為了行業老大的位置爭得不亦樂乎,2010年上半年美的電器似乎達到了目的,後來卻又陷入戰略調整。在此期間,格力電器的發展令人矚目。

1: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單位:億元


中联重科:被控造假为什么对股价影响不大


 

但是,我們能就此認為美的電器失敗了麼?我看未必。事實上,美的電器2012年上半年雖說營業收入比前兩年有所下降,但淨利潤卻仍在穩步上漲。在美的電器停止了狂熱地追求市場份額後,空調行業這兩家龍頭企業賺得比以往更多了。2012年上半年,這兩家公司(合計)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15%,淨利潤則增長了19%。可以預期的是,在美的電器結束調整後,經營業績還會有更好的表現。

2:美的電器營業收入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單位:億元

 

中联重科:被控造假为什么对股价影响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76

深航6位前高管被控挪用資金20億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53

綜合新華網《北京晨報》報導,4月9日,因涉嫌挪用巨額資金,原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高級顧問李澤源、董事長趙祥等6人被控挪用資金罪,在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出庭受審。

否認挪用資金 李澤源稱只為混飯吃

據檢方指控,2005年12月至2007年7月,李澤源先後單獨或夥同趙祥等5人,利用職務便利,挪用深航資金共20.3億元,主要用於李澤源個人控制的深圳市匯潤投資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償還債務。

據起訴書稱,2005年12月和2006年4月,李澤源、趙祥、徐海偉(曾任深航董事、監事會主席)經預謀,挪用深航收購大成飯店項目的資金和投資房地產項目的資金共計9億元;2006年6月至7月,李澤源、趙祥、李昆(曾任深航總經理、董事)、劉文彪(曾任深航董事)、謝云雙(曾任深航副總裁兼財務總監)經預謀,挪用深航預付租賃飛機的資金10.2億元。 

此外,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李澤源個人挪用深航共計1.1億元。 

檢方稱,上述款項,被用於李澤源任股東並由其個人實際控制的深圳市匯潤投資有限公司及劉文彪個人控制的西北租賃有限公司償還債務。至案發,尚有7.5億餘元沒有歸還。 

挪用資金罪
《刑法》第 二百七十二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 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 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據檢方指控,2006年4月,李澤源指使孫繼民(另案處理)非法製作世紀晶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北租賃有限公司、東方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等4枚印章。

公訴機關認為,李澤源等6名被告人挪用深航資金歸個人使用,應以挪用資金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另應以偽造公司印章罪追究李澤源的刑事責任。

李澤源當庭否認指控,他稱自己不是匯潤公司的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也不是深航的實際控制人。稱沒參加過任何董事會,也沒有對任何款項簽過字。在任職期間,自己只聽從趙祥的話。李澤源稱「在公司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但隨後受審的趙祥則稱李澤源是主要責任人。趙祥說,他和李澤源有不同分工,人和財務都是李澤源管,他只負責接待等後勤事務。

前科纍纍的深航隱形「大老闆」

據前述《北京晨報》報導,成立於1992年11月的深航原是國企,2005年5月改制轉讓股份,由匯潤公司和億陽集團兩家民營企業以27.2億元的價格通過競拍擊敗國航等大型國企,獲得深航65%的控股權,深航由此成為國內最大的民營航空公司。

而現年55歲,高中文化程度的李澤源,則是深圳市匯潤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

起訴書顯示,李澤源從1979年至2009年期間,曾因犯銷贓罪、投機倒把、詐騙罪、偽造證件罪、詐騙罪、走私罪等被判刑。

由於李澤源前科纍纍,根據規定無法擔任公司的法人代表,但在深航內部,李澤源被員工稱為「大老闆」。援引《京華時報》報導,趙祥在庭審期間也表示,李澤源在公司是關鍵人物,在會議上都是做總結講話,沒有李澤源的同意,所有的事他都不能拍板。

據指控,李澤源到深航後,開始挪用深航資金來償還匯潤的債務。2009年11月29日,李澤源因涉嫌挪用資金罪被警方監視居住,以合同詐騙罪於次年6月17日被逮捕。

在庭審中,李澤源說,當初成立匯潤公司就是為了收購深航,收購的錢都是借來的。公訴人訊問這些資金的去向,李澤源則沒有正面回答。

4月9日,法庭將李澤源和趙祥訊問完畢後休庭。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此案雖然發生在深圳,但經過指定,案件由北京市公安局偵查終結並向當地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因為案情複雜,本案將連續審理三天。

截至4月10日晚,深航官方網站及官方微博都沒有對此事進行公開回應。

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深航」)於1992年11月成立,1993年9月17日正式開航。目前股東為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深國際全程物流(深圳)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航空客、貨、郵運輸業務。

鏈接:近年民航系統部分侵吞或挪用公款案

2011年1月7日國家審計署通報,1998年10月至2009年1月,東方航空原運行控制中心總經理施國峰利用職務之便,涉嫌侵佔東航股份財產1.82億元。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於2010年7月,以職務侵佔罪和挪用資金罪,判處施國峰有期徒刑14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500萬元;以職務侵佔罪判處同案犯陸維毓有期徒刑2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2萬元;將1000萬元違法所得歸還東航股份。

新華網2008年08月22日報導,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間,南方航空集團總公司原財務部長陳利明單獨或夥同南航集團總公司原副總經理彭安發共受賄5366萬餘元,貪污公款1234萬餘元,挪用公款達12億元;彭安發挪用公款3億元;經審理,法庭以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兩罪並罰,判處陳利明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國有公司人員失職罪判處彭安發有期徒刑5年。

人民網2002年8月27日報導,原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財務處副科長楊寧當天在北京被依法執行死刑。楊寧自1992年4月至1995年1月間,利用工作職務之便, 採用各種手段,大肆侵吞公款人民幣2429余萬元;同時,挪用公款人民幣200萬元用於盈利活動。最終被以貪污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挪用公款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決定執行死刑,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71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雃博ResMed 成立時間1990年1989年產品項目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18億元400億元銷售地區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ITCIPR

主管機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約14個月到16個月約12個月訴訟費用數百萬美元數10萬美元申請人專利權人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5

被控七項侵權 雃博反擊規模大三十倍的瑞思邁 跨國專利戰 小蝦米找到對抗大鯨魚的新武器

2013-09-02  TWM
 
 

 

撰文‧李洵穎

電子業互告侵權的案例屢見不鮮,從蘋果告三星,或是宏達電、蘋果間的專利訴訟,都是近年來受矚目的例子。不過,就在八月中,一家台灣生醫器材公司雃博槓上了比自己規模大三十倍的大廠瑞思邁(ResMed),引起市場注意。

雃博,一年營收規模不過新台幣十多億元的氣墊床及呼吸治療器公司,三年前積極主打「APEX」自有品牌,去年才進軍美國市場,沒想到第一役就遇上專利訴訟,被澳洲業者、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ResMed控告侵害七項專利權。

ResMed是全球睡眠治療大廠之一,一年營業額也同樣是十多億元,只不過幣別是美元。

雃博總經理李永川說,當初接獲被告通知時很錯愕,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是我?」「雖然(雃博)規模不大,但對方會來告,顯然我們對它(ResMed)也是個威脅。」ResMed不但以巨人姿態控告雃博,甚至請來的律師更是蘋果控告宏達電的專利訴訟團隊,要一次擊垮雃博的意圖明顯。

另闢戰場

新戰線節省時間與金錢

李永川到處尋求科技業朋友提供經驗,結果得到的建議多數都是「乾脆付權利金」、「退出美國市場」等消極作法。但他不甘心就此妥協,便向世博科技顧問公司執行長周延鵬請益。周延鵬是李永川多年鄰居,「他就住在我家樓上,」也是鴻海集團的前法務長,專利經驗豐富。在周延鵬主導下,雃博和ResMed專利訴訟攻防就此展開。

周延鵬對他說:「在國際專利訴訟戰場有兩個原則,第一、你被告,代表你是somebody;第二、被告了,就一定要告回去,否則就只能乖乖地付一輩子權利金。」在周延鵬指點下,李永川決定與ResMed正面對決。

而其對決的戰略,則是「在不利的戰場速戰速決,另闢具有優勢的新戰場」。首先,雃博與ResMed的專利訴訟開端起於今年三月底,照以往案例,這樣的訴訟至少必須走十四到十六個月,雃博決定,在這條戰線上快速脫離戰場,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承諾不進口侵權產品至美國,以獲取ITC同意終止調查,讓ResMed白忙一場。

另一方面,雃博則積極另開一條主動攻擊的新戰線。八月中旬,雃博反提ResMed六項專利無效,並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出「多方複審(IPR)」申請,化被動為主動。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把戰線從ITC轉到IPR。」如果在IPR這個戰場獲得勝利,那麼,ResMed的專利權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侵權」問題,雃博可以自由進入美國市場。因為已有長期蒐證,雃博對ResMed的六項專利無效性很有把握,更重要的是,IPR這個戰場,對於「小蝦米」格外有利。

首先,按照過去廠商間專利訴訟實務統計,當專利權利人向美國聯邦法院控告國外廠商侵權並要求ITC調查時,ITC最終多半會主張專利有效,也就是通常對提告廠商較為有利。而這次雃博所採用的IPR程序,是第三方用於挑戰現行專利權有效性的程序,第三方只要能夠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的證明,美國專利商標局接受的機率不低。

其次,以訴訟時間來說,走ITC程序平均耗時十四至十六個月,而IPR約一年就可確定專利是否無效。更重要的是,以訴訟成本來說,IPR平均介於五十萬到八十萬美元,如果是打ITC的專利權官司,費用可能高出五倍以上。

新法上路

已有十件專利確認無效

周延鵬表示,這一條有利於「小蝦米」的專利權訴訟戰新工具,來自於去年九月生效的美國AIA法案新條款:「任何人都可以質疑發明人的發明而提出審查要求」,自新法上路以來,至今已有十件左右的專利確認無效。台灣先前曾有台積電循新制度提出專利無效案件,目前仍在進行中;雃博這次一口氣提出六項專利無效案件,以數字來說,算是台廠最大動作。

除了提供台廠在面對侵權指控時的有利工具之外,世博國際商業法律一處總監吳俊英表示,美國AIA新制上路,也讓台廠能夠在「事前」即做好防範誤踩專利權地雷的準備。

他表示,以往廠商開發新產品時,遇到「已被申請專利但卻存在模糊空間」的技術時,往往只能冒險一試,被動等著被告之後再打官司,提出反駁證明;如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挑戰專利權」,所以只要研究周全,就能在事前即以較低成本的方式,主動提出專利無效,拆除既有廠商或專利地痞的專利地雷。

當然,雃博與ResMed的專利權大戰尚未結束,雃博能否扳倒大鯨魚仍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對於長期苦惱於專利權地雷的國內科技業者來說,這條省時省錢的新戰線,的確值得投注心力,好好鑽研一番。

雃博、ResMed營業狀況比較項目雃博ResMed 成立時間1990年1989年產品項目醫療用褥瘡氣墊床組62.38% 呼吸治療產品 23.24%

福祉器材10.33%

醫療電子產品2.55%

其他 1.5%呼吸器面罩45% 呼吸器(Flow Generators)55% 一年營業額(新台幣)18億元400億元銷售地區歐洲48.63%

美洲29.44%

亞洲及其他21.93%美國56%

歐洲33%

亞太11%

透過ITC和IPR程序主張美國專利無效的比較

項目ITCIPR

主管機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美國專利商標局所需時程約14個月到16個月約12個月訴訟費用數百萬美元數10萬美元申請人專利權人專利權人以外的任何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6

臨終前再遭痛擊!倫敦白銀定價小組被控操縱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434

匯豐銀行、德意誌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被控操縱國際白銀市場,涉資數百萬美元。(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7月25日,一位美國投資者J. Scott Nicholson向曼哈頓聯邦法院起訴上述三家銀行,並尋求索賠。據彭博新聞社報道,投資者在起訴書中稱,這三家銀行非法操縱貴金屬及其衍生品的價格。他們濫用其確定倫敦白銀定盤價的權力謀取不當利益,傷害了以倫敦白銀定盤價作為基準價格的白銀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極端的保密級別是滋生市場操縱的良好環境。在白銀現貨和期貨市場,被告都有通過倫敦白銀定盤價來建倉的強烈動機。這幫助他們攫取了巨額非法利潤。J. Scott Nicholson尋求對三家銀行開展集體訴訟。這是首例針對倫敦白銀定盤價的市場操縱訴訟案。此前,類似指控還涉及倫敦黃金定盤價。今年三月以來,針對市場操縱的獨立訴訟不斷,但均針對黃金市場操控。此前,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自從去年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市場(Libor)曝出人為操縱行為之後,金銀市場操縱醜聞也屢屢見諸報端。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懷疑一些國際大銀行操縱了白銀期貨價格,其中就包括當時仍保留倫敦白銀定盤價席位的德意誌銀行。不過,德意誌銀行今年4月宣布退出倫敦金銀市場定價小組。如此一來,德意誌銀行、匯豐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這三家白銀定價小組成員僅剩兩家,無法完成正常定價過程。因此,倫敦白銀定盤價將於今年8月14日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倫敦白銀定盤價起始於1897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