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努力幹活吧,金融精英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934

還記得華爾街見聞之前報導的嘉能可CEO對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看法嗎?

Ivan Glasenberg是這麼說的:
 
不可能。我們不斷的工作。員工並不是來這裡享受他們的人生的。我們都因此變得富有,這是我們辛勤工作的回報。」
 
而我們又發現一篇有趣的信,FT的Lucy Kellaway的專欄所刊登的一封讀者來信
 
一位自稱是28歲女性銀行家的讀者在信中寫到:
 
自6年前畢業以來,我就一直在一家投行的全球市場部工作。近期我有機會可以和男友一起去旅行,但我想知道,如果我仍然想在回來後有可能重新獲得這份工作的話,我可以離開這個行業多久呢?6個月?1年?3年?我也很關心,當我回來時,我將是一個已經30多歲、但還沒有孩子的女人,這應該不會影響我的就業機會,但我還是很擔心。
 
在離開之前,我應該怎麼做才能保持儘可能多的機會呢?
 
對於這封信,博客epicureandealmaker做了非常尖刻的評論,儘管措辭尖刻,但其所體現的對工作的認識卻值得一讀,以下是華爾街見聞所做的節選:
 
對於這封信,我的第一反應是「哦?」。這封信的重點、措辭甚至問題本身都大錯特錯。先不提這封信中所暗示的與其男友之間的關係,這封信還讓我對其就業狀態存疑。
 
....
 
一個真正稱職的全球市場銀行家本應該(1)自我吹噓--「在一家全球領先的投行的全球市場部建立了一個成功的職業生涯」;其次(2)在發出這封信之前就應該撕了它,因為一個任何一家銀行都應該僱傭一個有天賦和才能的銀行家,而無論她之前三年做了什麼。任何一個在這個行業成功的人都比這麼賤賣自己。
 
言歸正傳,任何一個在一家大投行或者全球銀行的資本市場部工作了6年的人都應該對這個行業有敏銳的感覺。在資本市場或者投行,人們根本無法停止。正如Lucy所說的,事情變化的非常快。市場在變、證券在變、客戶關係在變。消失一年,更不要說三年,就沒人記得你,更沒人關心你要說什麼。
 
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少不更事的新人的時候,一個董事總經理告訴我在投行成功的最佳策略就是保住你的位子。成功會來的,成功也會走的。但如果你沒有一個位子,你就沒法享受到好運或牛市的果實。當時我年輕而幼稚,認為這個建議市儈而讓人沮喪。我認為自己能保住位置並且為公司掙錢當然是因為我真的優秀,因為客戶尊敬且信任我,是因為我比別人優秀。然而,這時的我是愚蠢的,而他是對的。
 
在這個行業,沒有人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人。每一個炙手可熱的交易員或拿著豐厚薪酬的投行家背後都有20個可以做到同樣事情的人等在後面。後面還有100個人願意只要一半的錢來證明自己也能做到。
 
我說了無數遍這個道理:在投行或者銷售或者交易部門,能證明你的只有最近一次生意或者交易。而這又與你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位置息息相關,在合適的位子比你的魅力、技能或者智商更重要。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合適的交易。
 
每個人遲早都會明白這個道理。高管們知道的很清楚。因此,當一個銀行家自願離開這個行業時,潛台詞就非常清楚了:「我永遠不會回來。」
 
當然,這不是說你就不能這麼做(去旅遊)。也許你厭倦了工作瑣事,也許你度日如年,也許是時候去享受下生活。生活在投行的工作時間、在投行的工作壓力之下,並且與一群侵略性極強、神經變態的混蛋一起工作六年直到28歲,聽上去足以讓任何人想要去沙灘曬日光浴曬一年。這是你的生活。
 
但不要對你從前的工作抱有任何的希望,認為在你回來的時候,這份工作還會等著你。你的經驗已經過時了:沒用了。而你的魅力與知識無法讓你在HR門口排隊的一百個同樣熱切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如果有區別的話,他們可能比你更加飢渴和更加天真(因此可塑性更強)。知識只是籌碼。真正讓一個投行家成功的是他的驅動力和野心。你在環遊世界後,還有這些特質嗎?
 
如果還有的話,你可以去投簡歷。但相信我,你最好準備好說一個很好的故事:為何你要離開,你離開的時候在做什麼以及為何你又要回來。我們需要相信如果我們給你這個難得的機會,你要能幫我們賺錢。這就是一場交易:我們的職位,運氣好可以賺大錢的機會,來交換你一心一意的來幹活。
 
投行就是個朝三暮四的小三。你不要指望她會對你始終如一。她有太多追求者,每個不能給她100%付出的人就會立刻遭到拋棄。
 
你自己做選擇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