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3-26 工作記錄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j2r5.html

 晚上把飛亞達的資產負債表數據弄完了,每天有空就多做一點。

   今天讀到國際上對於泡沫和熊市的定義:長時期在均值以上兩個標準差之上,是為泡沫。

    長時期在均值以下兩個標準差,是為大熊市。

     兩個標準差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個指標,似乎這個經驗性的指標,看上去還挺有用。

     讀到Indexation方面的文獻,指數化的如火如荼,造成了許多有意思的現象。許多股票,在進入指數之後大漲,在剔除出指數之後大跌。這種漲跌純粹是被動買入和賣出的結果。

    指數化投資這種東西,興起於有效市場理論風行之後。有效市場理論是一個邏輯上很美的理論。但是誠如斯蒂格利茨悖論所言:如果大家知道市場有效,那麼大家都不動腦子去蒐集信息了,那哪來的有效市場?

     隨著指數化投資的興起,斯蒂格利茨所言的這一悖論正在慢慢成為現實。當大家都成為指數基金的購買者時,市場反而無效了,因為沒有人認真的去研究公司本身。

     金融理論乃至經濟理論的一個著名悖論是盧卡斯批評:即所有的統計關係都會因為被人利用,而最終失效。宏觀的菲利普斯曲線,乃至後世許多曾經行之有效的交易策略和定價公式,莫不如此。

     一個市場之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賺錢。一個策略,如果大家都用,那麼這個策略就將要失效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複雜的策略,反而會遠離投資的本身。他們或許一度行之有效,但是一旦為眾人所知,就會陷入無效的地步。

      而對於著眼於企業本身的價值投資者而言,則沒有這種問題,最多不過是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公司,然後從公司本身的成長中收益而已。即便所有人都效仿,也不過只是使得市場中被低估的東西減少。我們少賺被低估的這部分錢罷了。

       indexation的一個惡果見以下的新聞: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學術報告指出,商品市場變得越來越金融化和程序化,對於小的衝擊更加敏感,而且至少有60-70%的價格變化僅僅由市場自身活動引起,而非與公司基本面相關的新信息。也就是說,現在只有大約1/3左右的商品價格變化是由真正的基本面消息引起的。

       DidierSornette教授和他的團隊所建立的模型涉及從標普的期貨(下圖)到布倫特原油(歐洲)、WTI(美國)、大豆(美國)、糖(美國)、玉米(美國)、小麥(美國)和糖(歐洲)等的各類資產,所有這些指數都顯示出在2006年後非基本面相關的交易活動的大幅上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61#jtss-renren

   這可真荒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