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oogle Play還缺了點什麼?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05190.html
在放眼望去,好像都是有關Google Android的各種好消息。比如iPhone 5被罵得很慘、Nexus 4賣得不錯,以及Google Play內的應用程序數量現在已經達到了蘋果App Store的規模。

具體地說,在一個多月以前,根據彭博社的報導,Google Android的官方應用商店Google Play中,應用程序的數量已經達到了70萬個,這一數字已經與蘋果在2012年9月份公佈的App Store內的應用數量相差無幾。

Android手機市場佔有率增長當然是重要原因。從這樣的發展速度看,Google Play的應用數量要超過App Store恐怕也是遲早的事。

還有開發者們現在對蘋果App Store又愛又恨。這是他們眼裡的神奇之地,有時卻也是苦難之地。江湖一直流傳在App Store上致富的傳說,而站在塔尖的卻永遠是少數人。

越來越多的應用開始推出或者考慮推出Android版本,這麼大的使用人群誰也不敢忽視。按照一些開發者的說法,他們希望「在Android市場裡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在iOS版本上賺錢」。

你看,這就是問題。如果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就應該讓開發者意識到Google Play 也是一門「生意」。目前Google Play在30多個國家支持付費功能,但開發者在這個平台上賺錢的意識仍然很淡薄。如果不盡快做些什麼,Google Play可能會失去眼下這個最好的機會:

適當提高門檻 不設門檻讓Google Play可以提供的選擇更為豐富,但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非常明顯:應用質量良莠不齊,用戶付費意願低,提高門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轉這種局面。

亞馬遜Kindle AppStore在這方面是一個好例子。它對進入的應用採取了審核機制,並且有促銷配合。按照2012年12月這一業務的總監Aaron Rubenson的說法,一些應用,比如TinyCo出品的Tiny Village,在Kindle上賺的錢是iOS的1.8倍、是Google Play的2.76倍。

當然提高門檻也是一把雙刃劍,要知道蘋果的開發者們如今對App Store的審核機制已經有諸多不滿。最終這會是一個雙方利益的權衡問題。

更有效的應用發現機制 對於擅長搜索和數據處理的Google,這應該不是一件難事。App Store之所以刷榜橫行,是因為讓用戶發現應用的手段實在有限,除了一些愛好者網站,更多的是通過商店內的搜索和排名,或者編輯推薦。

Google可以更好地處理這件事。比如通過Google+,或者其它Google的產品平台。比這些粗淺設想最重要的是,讓用戶尋找應用成為一件有趣、並且毫不費力的事。當越來越多的應用可以被不同的手段發現,Google Play的地位還會提升一大截。

一個類iTunes平台 iTunes是蘋果軟件和硬件的連接中樞。這跟「開放」或者「封閉」沒有關係,它只跟你想讓用戶在軟件和硬件連接的這段時間裡做些什麼事有關。

沒有iTunes的差距現在看起來還不至於致命,但假設一個極端狀況,當應用程序總是因為免費,使Google Play與開發者難以形成收入關聯,蘋果和亞馬遜仍會在聚攏開發者、連接軟硬件上形成巨大優勢。

在這時,如果Goole還需要在用戶之間關聯硬件和軟件,那麼一個類似於iTunes的平台仍然很關鍵。不過Google Play的前景,也不取決於Google「是否知道應該怎樣做」,而取決於「願不願意這樣做」。商業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