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筆交易高度相似:發生在發達國家,非控股權交易,涉及資產為天然氣及凝析氣(石油在高溫高壓下溶解在天然氣中形成的混合物)。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統計,在中石油年底衝刺的助力下,今年中國公司海外油氣收購總額已達創紀錄的340億美元(約合2118億元人民幣)。
中石油股份公司投資者關係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海外投資思路清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屬於資源豐富、政治經濟穩定、社會治安風險低的地區,兩筆交易資產也與中石油主營業務上下游銜接緊密,加之項目有一定利潤回報率,因此中石油有興趣。
中石油集團早有規劃,到「十二五」末,海外業務將佔中石油集團總業務的「半壁江山」,即到2015年末海外作業產量目標為2億噸油氣當量,2012年這一數字是1.0015億噸。這意味著中石油要在三年內實現海外油氣產量翻倍。而海外油氣產量從零到1億噸,中石油足足用了23年。可以預見,中石油未來必將繼續加大、加快海外收購步伐。
初試西澳
在澳大利亞東西海岸線上,LNG工廠建設熱火朝天。目前已建成3座,有12座在建或籌建。項目全部建成後,澳大利亞預計LNG年總產能將達1.1億噸。業界預計,到2020年前後,澳大利亞將取代卡塔爾成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
澳大利亞的近鄰——日本、韓國和中國,恰好是全球LNG進口的需求大戶。這三個國家的公司,先後將目光投向了澳大利亞天然氣上游項目。
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目前中石油擁有Arrow LNG項目50%的權益。中石油這次從必和必拓買到的,是西澳西布勞斯20%權益和東布勞斯8.33%權益,這是中石油首次進入西澳LNG項目。據諮詢公司PFC的數據,中石油在布勞斯項目中總體權益約為10.2%。
至於出價問題,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今年5月,日本三菱公司和三井物業合資的MIMI公司,出資20億美元從Woodside購得東布勞斯16%的股權和西布勞斯8%的股權。兩者合計,MIMI公司在布勞斯總股份中佔比約14.7%。
布勞斯項目分為海上氣田、陸上LNG工廠、海底管線和一個中央處理裝置。海上氣田有三塊:1971年發現的Torosa、1979年發現的Brecknock和2000年發現的Calliance。Woodside報告,布勞斯海上氣田總儲量為15.5萬億立方英呎天然氣和4.17億桶凝析氣。布勞斯的LNG,由東布勞斯和西布勞斯合資公司運營,作業者為澳大利亞本土公司Woodside。2010年2月,項目進入設計期,2012年7月收到西澳環境部門的建設批准,但項目最終投資決策推遲到了2013年6月舉行。據中石油國際投資(澳大利亞)公司的數據,布勞斯LNG規劃產能為1200萬噸/年,投資成本約300億澳元。
項目還未開工,權益人已幾度變更。中石油進入是今年第三次股東變更,前兩次分別是8月雪佛龍將其所有股份賣給了殼牌;9月Woodside將所持股權賣給三菱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
雪佛龍、必和必拓為何要賣掉布勞斯股份?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分析認為,澳大利亞LNG項目很多,大公司要做取捨,比如雪佛龍抽身布勞斯,是為了更專注於其他兩個西澳作業項目——Gorgon和Wheatstone;而必和必拓是一家礦業公司,目前大宗商品市場不景氣,公司現金流不充裕,因此考慮退出一些股比不高的非作業者項目。
「布勞斯項目本身質量不錯。」一位接近必和必拓的人士稱,布勞斯氣田是澳大利亞最大一塊尚未開發的氣田。
必和必拓石油行業首席執行官邁克·易格在交易公佈時表示,這個交易「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好機會,中石油獲得了一個世界級規模資源的部分權益,必和必拓也退出了非戰略性資產」。
同許多澳大利亞LNG項目一樣,布勞斯項目也面臨挑戰:投資超預算,工期延遲。澳大利亞近年來激增的勞工成本和較低的生產率,加上不斷升值的澳元,投資成本不斷上漲,外國公司紛紛抱怨澳大利亞投資回報率日益下降。
![]() |
「鐵三角」:殼牌、中石油和三菱
隨著雪佛龍、必和必拓退出,日本三菱、三井和中石油陸續加入,布勞斯項目合作夥伴們由最初的「澳大利亞當地公司+國際石油巨頭」的形式,變為「資源國公司+國際石油公司+消費國石油公司」的組合,後者被市場認為更商業化。
目前,中石油和必和必拓的交易還需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審批。但業界幾乎一致判定,中石油和必和必拓的交易會順利通過,因為中石油加入對項目後期開發很有好處,一是中石油可帶來雄厚的資金,二是能給項目找到出口市場。
國際能源諮詢公司PFC指出,殼牌和三菱通過多年合作,結成了強有力的夥伴關係;而過去五年,殼牌和中石油也合作良好。事實上,殼牌、中石油和三菱,三家可謂「鐵三角」,合作出現在全球多個油氣上游項目中。除澳大利亞布勞斯項目外,今年5月,殼牌、中石油、三菱和韓國天然氣公司在加拿大卑詩省凱提馬特(Kitimat)港口合作建LNG工廠;在中國,中石油、殼牌和三菱剛宣佈要在四川梓潼一同開發緻密氣。
對中石油這樣的國家石油公司來說,國際石油公司有先進技術和管理,還有先發優勢;而對殼牌這樣的國際石油公司來說,中石油有資金、市場,也有一定技術和人力優勢。中石油內部人士表示,以中石油和殼牌合作的澳大利亞Arrow項目為例,中石油通過合作學到了天然氣液化、發電等先進經驗。
殼牌也樂意與中石油合作。殼牌中國區主席林浩光對財新記者表示,一個區塊賣給誰,「單討論這個上游項目本身或單討論市場,也對也不對。要把價值鏈聯合起來,多方推動,才是多贏」。
林浩光將於2012年底退休,談及中國經歷,他說,「要想得更大一點」,不光想著靠一個區塊掙多點錢,而要與上中下游整條價值鏈上的合作夥伴共贏。
放棄控制權
中石油與加拿大公司Encana的合作,早已傳出「緋聞」。中石油曾與Encana就頁岩氣開發成立合資公司進行過談判,但去年6月談判破裂,中石油擬投入56億美元的交易告吹。此次,中石油股份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鳳凰天然氣公司(Phoenis Duvernay Gas)終於和Encana達成協議,將合資開發位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中西部Duvernay地區的資源。
據接近Encana公司的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第一輪合作談判破裂是因為中石油希望獲得合資公司控股權並任命CEO,Encana不接受;中石油最終不得不放棄對控股權的訴求。今年9月,雙方就Duvernay項目正式談判,12月達成協議,鳳凰天然氣公司以21.8億加元取得Encana在Duvernay地區44.5萬英畝土地資源的49.9%非控股權益。
對於中石油來說,放棄控股權益是不得已。一位中石油高管曾對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海外併購致力於獲得控股股權,並爭取項目的作業者身份,唯此才可掌控自己的投資。但這種想法在收購發達國家油氣資產時往往難以達成。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一位專家分析稱,中石油在發達國家當作業者的經驗很少,技術實力較弱,很難獲得作業者身份;同時,加拿大政府在批准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之後,表態將更為嚴格地控制境外國有公司的收購,未來在加拿大實現控股股權併購將充滿挑戰。
目前,Encana已在Duvernay地區鑽了九口井。Encana表示,中石油加入後,Encana可從明年上半年加快進度,至少加速兩倍以上。其在2011年財報披露,Duvernay頁岩氣井出氣量大,同時出產富含液體的頁岩凝析氣。PFC公司分析師認為,北美天然氣價格長期走低,而頁岩凝析氣價格參照原油價格,經濟性很好。
一位加拿大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目前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還有油砂資產,油砂是瀝青狀,粘稠凝固,如果能與頁岩凝析氣混合,在輸送管道中的流動性會更好。另外,中石油在Duvernay項目中獲得的頁岩氣,還可向其加拿大西海岸的LNG工廠供氣。■
本刊記者趙劍飛、蒲俊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