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移動支付繼續鬥法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26/100452509.html
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稱金標委)於2012年10月16日宣佈,已經通過對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標準(送審稿)的審查,這意味著歷時一年半的移動支付標準編制工作,將進入最後報批階段。

  幾大監管部門的會簽將持續多久?財新記者獲悉,雖然金標委通過的送審稿還要經過央行修改,但央行科技司態度樂觀,確實考慮在今年年內對外頒佈。若此言成真,則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個制定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的國家。

  與當年苦盼《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心態截然相反,第三方支付機構現在希望這個標準晚點出。「現在定這個標準有點過早。」一位第三方支付產業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在產業沒有形成共識之前,統一標準不容易,草率出台可能會在執行階段引發後患。

  「這個行業發展得實在太快,包括移動支付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全世界都還在觀望。如果中國政府真心扶持金融創新,這個『全球第一』不爭也罷。」一位運營商移動支付業務部門負責人對財新記者感嘆,「標準之爭,現在不是已經統一了,而是才剛剛開始。」今年6月,中國移動宣佈統一移動支付方案至中國銀聯主導的13.56MHz標準。這意味著之前對峙數年的2.4GHz和13.56MHz標準之爭,以中國移動的無奈放棄而告終。

  中國的移動支付產業主要涉及三個陣營——以銀聯為核心的金融體系、三大運營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央行牽頭制定產業標準,勢必會一定程度地傾向於保證銀行體系在移動支付產業中的利益;運營商手握用戶和手機渠道資源,也在努力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而以支付寶為首的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擁有7.5億註冊用戶,業已形成移動支付領域不可忽略的一支勢力。

  一位曾參加移動支付標準起草和討論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現有的文字版本還遠沒有到行業執行法規的程度。「央行最早還提過7月出台呢。但現在每一輪叫我們去討論,內容都有很大變化,有一些甚至涉及基礎原則性內容。」

  在這場移動支付標準之爭中,各大陣營玩家互為合作通道,也互為安全牽制,在拉鋸中尋找著最終的利益平衡點。

央行是否有點急?

  由央行科技司、金標委牽頭的移動支付行業標準的研製工作,於2011年3月正式啟動。金標委是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授權、在金融領域內從事全國性標準化工作的組織,受央行領導和管理,其秘書處設在央行科技司。

  按「遠程在線」和「近場」兩大支付應用模式,移動支付標準又分設6項和29項細分標準,分別於2011年和2012年初立項。「遠程在線支付」,即支付過程是通過移動互聯網與服務器端通信完成。包括支付寶、財付通在內的一批第三方支付企業抽調技術研發人員,基於做電商的支付運營經驗,依據央行科技司給出的大綱完成了「遠程在線」的草案寫作。因為此前互聯網支付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已基本成熟,這部分內容的編制工作進展相當順利,在隨後的徵求意見環節也沒有出現太多爭議。

  移動支付標準制定真正的挑戰,主要集中於「近場支付」。近場支付是指用戶手持移動設備利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信)傳感器,在近距離與特定收單設備(如POS機)完成支付。這種支付可以聯網也可以不聯網(如城市公交IC卡)。

  2012年春天,標準研製工作組從各大銀行、銀聯、三大運營商以及第三方支付企業召集了大約七八十人,在北京香山的一個賓館集體「閉關」,只為儘早打磨出移動近場支付標準。

  「這不像當年中國玩金融IC卡,直接把國外標準抄過來就行。這次全世界都沒什麼經驗⋯⋯」一位曾參加標準起草和討論的人士對財新記者回憶說,整個標準的起草是先由央行科技司攢出一個框架,核心思路一半來自央行自己的想法,另一半則參考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針對移動支付做的一套標準草案。

  「(央行)不是一張白紙讓我們討論,而是為了保護銀行體系的既得利益。全世界也沒有哪個國家這麼著急地定這個標準。」前述知情人士認為,過急制定標準的風險很大,因為「很可能拿出一個有問題的標準,而直接採用這個標準的企業也極有可能在未來無功而返。」

  「央行的思路,基本上是參照銀行卡、金融IC卡的標準。他們對近場支付的理解就是把一張金融IC卡放在手機裡。」前述曾參加標準草案編寫的人士透露,工作組「閉關」數月,的確弄出「很厚一摞東西」,隨後幾個月又經過草案稿、徵求意見稿以及送審稿好幾輪評審,但在大量細節問題上分歧很大,標準的細節「並不清晰」。在業內人士眼中,融會近場支付核心技術的NFC通信手機「看上去很美」,但因涉及多種技術方案,標準的討論變得相當複雜。

  NFC作為通信手段,既可以做在手機裡,也可以放在SIM卡里,還可以放在SD卡里,基於不同位置、介質選擇的技術方案牽涉一連串複雜的產業鏈條,包括硬件終端廠商、網絡運營商、芯片廠商,甚至還包括像蘋果、谷歌、微軟這些持有操作系統研發專利的公司,誰都想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參演角色。

  與此同時,消費者使用的移動設備及其標準,還要跟商戶的收單設備、POS機能夠交互,而銀聯網絡中所有收單設備,包括改造的NFC閃付終端都是基於銀行卡標準。這又涉及通信和金融兩個行業之間標準協調的問題。

  「銀行ATM機的密碼鍵盤上方有一個遮罩,這個尺寸也有國家標準,可以在鍵盤上改造添加閃付功能,但現在很多手機屏幕很大,根本塞不進遮罩。而NFC識別距離有限,離得太遠就刷不上。」前述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說,就修改遮罩這一件事,就意味著要改動原有標準,類似標準修改不勝枚舉。

  除了通信標準,可信的服務平台(Trusted Service Manager,簡稱TSM平台)由誰搭建也是懸案。從2006年起,多個國際支付組織提出TSM平台架構方案,這是一個專門提供近距離無線通信應用程式下載的共享平台,主要任務是以認證方式管控SIM卡,對各金融實體發卡方與SIM卡合作方的基本信息、產品所需SIM卡空間以及應用安全性等問題審核評估,同時配置用戶身份數據,在這條產業價值鏈上有重要的拼接作用。

  至此TSM平台已不再只是技術之爭,而演變為「誰來當老大」的問題。「現在大家希望由一個有公信力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來做(制定標準)這件事,移動支付有這麼多跨界玩家,確實不好弄。」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人士表示。

兩部委之爭

  根據工信部發佈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超過了9.75億戶,3G網絡已覆蓋了全國所有縣城及大部分鄉鎮,3G用戶數量達到1.19億。手握大量移動用戶資源的三大運營商,都寄望在移動支付的產業層面有更大作為。

  「從2009年開始,我們在有卡支付這條路上,從2.4GHz方案到SIM-pass方案、再到NFC-SWP方案,除了SD方案,其它我們都做遍了。」中移動數據部個人產品中心一位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說。2001年,中移動開始了「手機錢包」產品研發,嘗試過各種方案,屢敗屢戰。他認為,失敗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金融監管系統的各種政策阻礙。手機話費支付被央行明令叫停後,與銀行發展的聯名卡、電子現金卡等業務也因為通信標準、金融業務資質不足等問題,被銀行監管機構相繼叫停。

  銀行想「玩」移動支付,必須「借道」運營商。但從安全管控角度出發,央行一直主推基於SIM卡的近場支付方案,希望SIM卡不僅有通信功能,還可以開闢一個安全區——在這個安全區裡,所有相關的金融應用由金融機構或央行來管理,而非運營商管理。但多數IT業內人士認為,這有點一廂情願,工信部不一定願意放出這個獨立空間給央行。

  不過,運營商想「玩」移動支付,也必須從央行獲取支付牌照。2011年末,分屬三大運營商的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通沃易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但獲批經營的業務只有固定電話、移動電話支付和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以及預付卡發行及受理業務被央行否決。在業內人士看來,運營商持有的支付牌照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金融體系的框架,技術話語權傾向金融機構一方。

  除了渠道和牌照之爭,工信部與央行在通信標準問題上也論戰多年。2009年中移動對外推出自主研發的基於2.4GHz標準的近場刷卡支付方案,這與銀聯主推的13.56MHz標準形成競爭。2.4GHz標準穿透力較強,以SIM卡為載體,放在手機裡,能輕鬆穿透電池和手機後蓋。但13.56MHz的穿透力就很差,放在手機SIM卡里,設備很難感應到。工信部因此一直堅持推行2.4GHz。但金融體系支持13.56MHz標準,理由也很現實——「現在商戶已經有一台為金融IC卡服務的POS機了,總不能再為2.4GHz標準再加一台POS機吧?」

  直到今年6月,這場標準之爭才基本塵埃落定——中國移動和銀聯在上海簽署移動支付合作協議,中國移動宣佈未來將統一移動支付方案至銀聯主導的13.56MHz標準。

  今年3月,中移動與浦發銀行推出聯名卡,這張聯名卡由「標準卡」和「手機卡」組成,包含電子現金(手機錢包)、貸記賬戶(即信用卡)和借記賬戶(即借記卡)三個獨立賬戶。聯名手機卡為芯片卡,記載電子現金和貸記賬戶,有掛卡和貼卡兩種形態。在採用銀聯主導的13.56MHz標準後,這張聯名卡將可在銀聯「QuickPass閃付」的機具終端使用電子現金賬戶進行小額消費結算,也可通過手機卡貸記賬戶,在大額交易場合使用聯機消費結算或取現。

  讓通信參數符合金融IC卡標準,意味著手機端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造,而配合13.56MHz的手機端改造仍有相當技術難度。據中移動內部所做測試,目前市場上主流近百款手機在搭載這一通信標準的SIM卡後,所做的各種NFC近場支付試驗都未獲成功。中移動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有三星S3和HTC旗下一款手機,已完全支持13.56MHz標準技術,預計中移動將會在今年年底推出這兩款手機配套的手機錢包產品。

  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但SIM卡改造所帶來的相關成本由誰承擔,SIM卡安全空間的管理權是否要交給金融機構,新卡由誰負責分發以及終極的安全由誰負責⋯⋯很多問題等待解決。

支付寶怎麼「玩」

  在運營商和銀行之外,擁有7.5億個賬戶的支付寶是獨立第三方支付企業中最大的移動支付玩家。目前,支付寶移動設備客戶端的應用激活量和月度活躍用戶已達千萬級。移動支付在支付寶交易筆數的佔比,也由去年的1%-2%升至今年的10%。預計2013年年底將超過20%。

  通過支付寶完成的移動支付交易,主要來自手機端的淘寶,或其他電商以及個人金融業務(如信用卡還款、手機繳費等)。很多PC端賣家未來會越來越多地以「獨立應用」的形式進入移動互聯網,即用戶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各種網購主題的手機客戶端的出現,支付寶將針對這些賣家提供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但支付寶更大的野心是,要將其支付通路落地於各種線下支付。「我們對產業鏈沒什麼話語權,所以我們參加討論時只提出了一條要求,希望技術標準能夠開放,全社會所有有資格的企業都可以參加討論。」一位支付寶公司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在近場支付應用上,支付寶希望有機會在運營商把持的SIM卡中,申請開闢與支付寶相關的業務區域,從而讓支付寶也有一個賬戶載體,用戶拿著這個賬戶實現線下支付。

  「我們著重想的還是線下,但不會去跟銀行POS機搶生意,因為POS機體驗很好。支付寶要思考的方向一定是那些目前環境下支付體驗不夠好的場景,重點解決那些線下傳統支付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支付寶移動產品部資深總監許吉表示,在近場支付遊戲規則尚不明確的當下,支付寶在移動支付的研發主要基於「遠程在線支付」,各種產品創新主要圍繞二維碼展開。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央行一直忌諱支付寶進入「線下支付」,即用戶用支付寶賬戶而非銀行卡賬戶完成線下交易。支付寶之所以強調二維碼的價值,只是規避央行監管限制所打的一種擦邊球。「二維碼是個好東西,未來一到兩年內一定會滿天飛。在產品上印一個二維碼,用戶拿手機一掃瞄就會自動跳轉至快捷支付通道,完成購買。」許吉認為,從遠程在線的角度切入移動支付,目前看來還沒有超越二維碼的技術。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2013年後,500元左右的雙核安卓智能手機會像當年的山寨機那樣,在全國迅速普及,而運營商的3G上網通路也會變得越來越方便實惠。硬件環境的不斷提升,將讓更多的人認同「一個實時在線的社會」,到那時,線下支付和線上支付的區隔將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無關緊要。

  目前,支付寶針對出租車、商舖等各種線下支付場景設置的業務推廣團隊只有幾十人的規模。許吉告訴財新記者,未來支付寶將不會增加太多人力開支,而會採取與美團、大眾點評等網站分成合作的模式,發展線下支付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