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板三年考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01/100443870.html
□ 王蘭 | 文

  創業板自2009年9月推出並開始股票申購,距今整三年。明清科舉(鄉、會試)慣例是三年一次,三年的創業板不妨初步總結一下。

  截至2012年9月11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有349家,其中製造業(按深交所分類)226家,非製造業123家。為使三年間數據具有可比性,我 們選擇其中有2010年年報的公司(其後上市的公司僅有2011年年報,可比性受限)共188家,佔總數的54%,包括製造業119家,非製造業69家, 具相當代表性。所用數據均來自深交所公開信息。

  從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上述樣本公司的收入增長率、毛利增長率和淨利增長率均呈下降趨勢。淨利指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率 均為和上年同期比較。從這三個主要經營指標看,創業板情形不妙:三項指標增長均放緩,而製造業比非製造業減速更明顯,利潤比收入增長更乏力,2012年上 半年製造業淨利出現根本性逆轉,下降8.82%,合計下降5.25%,僅非製造業有1.87%的輕微增長(公司年報數字都是當年價格數,如考慮通脹也是負 數)。假定以同比增長30%作為高增長門檻,在188家樣本公司中,只有6家(約3%)連續三個時段收入、毛利、淨利增長均達標,其中2家製造業、4家非 製造業。看來創業板高增長只是股民的「夢想」。

  不但上述增長率類的規模指標在減速,反映經營能力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指標也在下降。製造業率先下降、非製造業跟進,創業板公司的市場議價能力、成 本管控、費用開支等都面臨壓力。一般意義上說,創業板公司行政壟斷可能性不大,價格下滑說明技術創新不夠。假定以毛利率50%和淨利率20%作為門檻,在 188家樣本公司中,有20家(約佔11%)在2009年至2012年上半年期間毛利率和淨利率均能夠達標,其中8家製造業、12家非製造業。而同時達到 兩個門檻(增長率和利潤率)的只有2家公司(製造業、非製造業各1家)。在創業板中找到高技術、高增長樣本的機會大慨只有1%,在對應的市盈率下總體幾乎 沒有投資價值,成功的概率略強於購買福利彩票。而下降趨勢更明顯的是資金狀況指標。創業板公司普遍出現經營性現金流急劇下降,其中製造業更甚,如果將 2009年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比較值設為100的話,2010年掉到了50,2011年製造業總計現金流竟然是負數:-12.54。且當期現金流和淨利的 比例也從2009年的86.26%降至2010年的32.81%,2011年進一步降為-7.80%。相對於利潤,現金流是更實質的指標,它的下降說明, 企業淨利構成中經營性活動比重下降,或報表會計技術處理力度加大,或收入並未以現金流入方式實現(變成了應收賬款)。

  從2009年到2011年,全部樣本公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82.91拉長到108.95,存貨周轉天數從102.87增加到135,其中製造 業周轉變慢的情況更為顯著。這說明企業內部經營困難逐漸外部化,債權/債務互相糾纏(三角債),矛盾轉向社會信用不足,企業風險傳染到金融體系。

  創業板三年小考成績堪憂,這既反映了當前中國中小企業的困境、製造業的弱勢地位,也表明創業板遴選標準以及標準的行政掌控都有待改善。標準要有利創新,標準的掌控要排除干擾、杜絕不達標者。這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