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在上市5年的時間裡,迅速從一支績優股淪為了眼下的准ST股,淨利的絕對值沒怎麼變,但2007年是盈利109億元,而到了2011年則是虧損104億元。根據它最新公佈的財報,它在今年上半年的虧損仍高達48.7億元,毫無長進。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遠洋高管最近所說的一句話引起了頗多爭議—他們提到不會裁員,因為中國遠洋「是一家國企,要承當相應的社會責任」。
反對者認為,這家拿著國家補貼的央企沒有資格說這句話。
但是,不裁員的想法本身並沒有問題。一個公司要對股東負責,但也不能置員工和客戶的利益於不顧。一旦裁員,必將會使一群老工人首先失掉飯碗—很多工業
城市都曾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裡歷經過這一幕,工人大量下崗,而他們技能單一,並不像公司人那樣有更多的選擇並能很快尋找到新出路,失業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人生
乃至家庭悲劇的開始,這也引發了社會動盪—而公司巨虧,本來也不是這些工人的失誤。
從這個意義上,你能理解中國遠洋高層口中的社會責任有多沉重,所以早在2008年這家公司初遇危機時,它便堅持了這個決策。
但反過來想一想,這家公司在做出承諾之後,到底有沒有真正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又是否制定了一個負責任而有實際意義的扭虧計劃?
員工自願勒緊褲腰帶與公司一起渡過難關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1950年代的寶馬在被匡特家族收購前一度瀕臨破產,是6500名工人靠維修卡車維繫了公司的生存。
目前,中國遠洋的幾位高管已經承諾降低自己的薪酬,但他們顯然還沒有讓股東看到一個更廣泛的解決危機的整體策略。
這當然要引發人們的擔心。要知道,很多虧損的大國企都把政府給補貼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錢沒有用到刀刃上,反倒給職工當作了福利。比如,五大發電集團的火電業務全部虧損,但電企員工的工資卻是煤炭行業的5倍到10倍。
中國遠洋之所以走到了今天的局面,除了經濟大環境變差之外,跟公司的戰略決策及管理水平也不無相關。馬士基等同業巨頭也處於虧損之中,但虧損值卻遠小
於中國遠洋。實際上,後者在2011年的虧損中的一部分主要來自高租約租船及違約造成的損失。也就是說,在2007年及2008年產業形式最好、租約最高
的時候,中國遠洋缺乏危機意識,簽署了多條高額租船合約,大環境的突然變差讓它措手不及。與此同時,中國遠洋並沒有像馬士基那樣做出了許多應對危機的舉
措,去調整管理和經營結構—當然,它也有一些動作,主要是把債務和存款從外資銀行移到國資銀行,保證現金流穩?定。
眼下,這家央企向政府打報告訴苦,希望能得到援手,但在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的情況下,這種行為容易招致外界的質疑和反感—以穩定之名來跟政府討價還價,這樣的事已經發生很多次了。
其實人們真正擔心的問題是,公司要長遠發展終究還得靠其自己,在這種一遇到危機就找政府索要大補貼的情況下,當危機過去,它們很可能並沒有吸取任何經
驗教訓,管理水平也未見提高;而如果危機還需延續很長時間,那麼它們現在這種信誓旦旦的做法,很可能在未來陷股東和員工於不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員工
們的飯碗可能暫時是保住了,但一個沒有競爭力的超大型企業,可能還是要步履維艱,可能最終還是保不住員工的飯碗,保不住股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