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技公司屬於小企業,但在業內有響噹噹的名頭,生意也十分興隆。原因是傍上了個壟斷型國企。生意就是幫國企做配套。
這家公司的老闆是成都人。和這位老闆聊天,改變了我對小企業的一些看法。
出現在媒體報導中的中小企業,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需要錢。有一種是在金融海嘯之後,拿不到海外訂單,生存困難,適逢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上漲, 雪上加霜,需要錢;有一種屬於傳統製造業,遇到轉型困境,需要錢;還有一種是暴發戶,起初開了個小廠,經過資本運作,加入「炒房團」,後來資金鏈緊張,需 要錢。
與此同時,政府、銀行、券商和風投不斷地說,「我們支持中小企業。」可它們的基因決定了其特點就是「嫌貧愛富」,能拿到錢的中小企業少之又少。 它們尋找的其實是「優質的中小企業」。它們希望企業可以做大做強,「陪伴」企業成長。這樣可以給政府繳納更多的稅,向銀行貸更多的款和存更多的錢,並且需 要券商和風投的助力放大資產,皆大歡喜。
這種不匹配,讓一部分小企業成了「剩女」,另有極少的小企業成了「白富美」。「白富美」被各種資金追捧,出席各種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論壇 時,常常被要求「講幾句」。觀眾席上的「剩女」則漸漸變為「黃金剩鬥士」,只能私下尋找各種銀行、風投和政府人士交換名片,並陪以笑臉。
前面所說的科技公司就是一個「白富美」。在政府為扶植中小企業而設的股權交易所裡,它被政府選為推薦交易的57家企業之一。
究其原因,第一是「知性」,這家企業是高科技企業,符合政府產業引導的要求;第二是富,繳稅高,這已成為其開銷的最大一部分;第三,擁有好的「家庭背景」,精心包裝後獲得政府的專項產業基金投資。
這位老闆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我不需要補貼,也不需要貸款,我只想做我的小企業,過我的小日子。」不過,他的委婉所帶來的誘惑作用更為明顯。
我問他,那怎麼辦?他說,最後只好專門找一個財務公司來處理這些曖昧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