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春列出的私有化投資方名單中,包括了方源資本、凱雷集團、中信資本、鼎暉投資,以及中國光大控股。而曾多次對分眾出手相助的復星國際,這次成為了旁觀者。
更準確的說法是,如果分眾此次私有化成功,復星國際將是最大的受益者。復星國際曾先後5次增持分眾股份,包括在渾水對分眾發出質疑報告的當日,總計耗
資約3.05億美元。在分眾股價不及10美元的低迷時期,這一度給復星國際帶來了投資浮虧。而現在,它應該可以風光離場了。
但更多的中小股東可能並不這麼想。每股27美元的價格較當日收盤價溢價15.48%,私有化分眾的估值約為35億美元。面對一家市值曾經最高達到80億美元的公司,中小股東恐怕還會要求更多。
分眾此次提出私有化的時間也有一些突然。此前這家曾經的「中國概念第一股」的股價已經重回20美元以上,它還不缺現金,也沒有計劃進行任何大規模併購。就在今年5月的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分眾還宣佈將對北上廣市場的廣告產品提價10%,它仍有營收增長的空間。
除了擺脫面對中國概念股越來越嚴苛的監管環境—此前的渾水質疑已經引發了市場對於分眾的一些不安,另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江南春終於發現在資本市場面前,分眾已經失去了「講故事」的能力。
江南春和分眾是成功的。這家公司開創性地利用液晶屏打發人們等待和乘坐電梯的無聊時間,華爾街投資者因此開始注意到這家中國公司。後來江南春開始向他們解釋「空閒時間無所不在」,成功推銷了「生活圈媒體」。
如果沒有手機、平板和移動互聯網,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精準營銷,包括聽起來很時髦的「SoLoMo」,分眾的故事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所有這些都的的確確地出現了,在新趨勢面前,分眾也只是另一種傳統媒體。
分眾也曾經試圖抓住潮流。去年10月,分眾推出Q卡,這是一種將分眾廣告客戶的促銷信息,根據不同地段直接發送到用戶手機上的廣告產品。但一位公司內部人士說,Q卡僅僅只是發送了促銷信息,但卻無法直接帶來消費,這使得它在廣告主面前並不被看好。
今年7月,分眾Q卡開始與支付寶合作,利用二維碼支付等手段,讓Q卡用戶可以直接購買聚划算上的商品。可是這種合作的主動權掌握在支付寶的手中。
私有化分眾的舉動表明了江南春的某種決心。按照分眾一位管理層人士的說法,江南春希望可以擺脫束縛,更放開手腳。可以想像,如果像Q幣這樣的項目被最終認定為失敗,分眾在資本市場上會受到怎樣的壓力。
分眾打算撤退了。至於江南春能否讓分眾真正突破天花板,可能不是那麼簡單。
會發生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潮嗎?
已經私有化
盛大網絡於今年2月停止在納斯達克的交易,私有化的決定由董事會主席陳天橋在去年10月作出。盛大的股價一直低迷,陳天橋對公司有重新的戰略安排。
阿里巴巴B2B公司在今年6月20日完成私有化。B2B概念逐漸失去資本吸引力,公司未來謀求整體上市。
可能私有化
噹噹網的股價從上市時的30美元已經跌到5美元左右,聯合創始人俞渝最近表示,噹噹的股價跌幅過大,價值被低估。同時噹噹擁有大量現金頭寸,讓私有化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