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又拿地了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48

      開發商們對土地的熱情正在回來,它們還沒等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放鬆,就首先行動起來。


  根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的數據,從7月至8月10日,萬科、龍湖、中海、保利這四家地產公司一共拿地19次,總計拿地支出金額是201.6億元,佔年內四家公司拿地總金額463.3億元的43.5%。


  僅僅在7月31日這一天,萬科就在杭州、成都花費18.67億元。整個7月,這家在中國被視為風向標的房地產公司開始加速拿地,目標城市包括上海、重慶、寧波、南昌、青島、天津和西安。


  採取同樣策略的還有龍湖。8月6日,龍湖以42.2億元的底價成交了重慶北部新區禮嘉的四塊地,建築面積達到198萬平方米,平均樓麵價約2125 元。上半年龍湖新增總建築面積不足100萬平方米,但從6月開始,它先後在廈門、泉州、重慶等地拿下七幅地塊,總建築面積達501萬平方米,花費約128 億元。


  「土地市場並未全面回暖,公司拿地仍然持著謹慎的態度,出手的節奏取決於財務指標安全性以及地塊性價比。」龍湖品牌總監許桐琿對《第一財經週刊》說。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銷售率超過50%,1月至7月累計合同銷售金額為205.3億元。


  眼下,住宅銷售市場已經出現回暖的信號。房地產信息平台CREIS的數據顯示,6月,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樓市成交量同比分別上漲50.6%、30.67%和 36.63%。


  但土地市場卻仍處低谷,這正是現金流充裕的開發商們拿地的好時機—地價上漲總是在房價上漲之後,此輪調控前,房價的持續上漲帶動地價迅速攀升。


  從萬科2012年中期財報看,它現在持有超過470億元的現金,與今年年初相比提高了37%,萬科淨負債率為23%,上半年拿地金額不到合同銷售額的10%,下降到近年來的最低點。「已經從財務表現上出現了拿地的好時機。」萬科董事會秘書譚華傑說。


  最近萬科在公開市場獲得的項目基本上都以底價成交,除了上海虹橋商務區11號地塊,因為地處核心城市中心區域的特殊情況外,其他項目的平均樓面地價為1492元。


  地方政府遭遇的困境也促使拿地節點的出現。他們需要為債務解套,沒有什麼比賣地更能解決問題。今明兩年,地方政府債務到期額度超過3萬億元。


  瑞銀證券稱,今年上半年土地成交金額低於政府預期,這對他們形成了壓力。從商用和住宅用地流標率來看,這個數據分別上升了97%和80%。地方政府的收支難以達到平衡,例如浙江省1月至5月公共財政支出比收入高出9.1個百分點。


  「下半年土地供應規模將超過上半年。」譚華傑說。CREIS數據顯示,40個大中城市6月和7月平均供地規模約648億元,這比1月至5月平均供地規模上升41.3%。


  對大公司來說,好好把握這一輪房地產市場的變化節奏,是它們對抗糟糕大環境的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