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奇交易員邁克爾•斯坦哈特:王者歸來(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603

您可能還沒聽說過邁克爾·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這位傳奇投資家,讓我娓娓道來。 他頭銜眾多,世界級短線殺手,避險基金教父,投資天才,華爾街歷史上經營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之一。1995年他急流勇退,留下一段傳奇的金融人生。 據報道,在“歸隱江湖”近10年之後,斯坦哈特又“殺回了”華爾街。他能否恢複王者風範呢? 在華爾街30年的成長史中,交易員數不勝數,但最牛的當屬斯坦哈特。 當人們還不知道對沖基金為何物時,他的對沖基金規模已經達到數十億美元。 他的基金從1967年到1995年28年中年均收益24.5%(扣除20%管理費用和獎金)。換言之,如果你於1967年向他的基金投入1萬美元,到1995年,你就可以拿到480萬美元(按標普指數來算19萬美元)。1993年,他榮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前400,身價達3億多美元。 交易講求的是擇時,如果按這個標準,他可能是一個失敗者。1995年正值對沖基金(最賺錢的機器)發展鼎盛之時,他選擇了全身而退。如果他不歸隱江湖,他現在可能是最富有的人之一,同時期的索羅斯和史蒂文·科恩現在的身價已分別是200億和94億美元。 對此,他坦然面之: 我認為,人這一生,要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而不單單是腰纏萬貫。 求富固然無錯,但此舉絕不會讓你百年之後遁入天堂。 他的這番話似乎和他雷厲的短線交易風格格格不入。遠離華爾街之後,他的生活可以說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買下了西切斯特北面的土地,在克洛屯水庫也有許多物業。那兒周圍有條林蔭道,透過林蔭道可以眺望水庫。房子在河岸右邊,房前有一個大遊泳池。這房子曾經是西奧多·德萊塞的住所,這位20世紀的小說家曾寫過《美國悲劇》。斯坦哈特買進了許多動物,幹脆開了一家野生動物園。他還和妻子培育了一個山茶花園,花園里還有蘋果和梨樹,並且還種植著各種漿果。 但此時,這位坐在曼哈頓辦公室的老者向我們傳達了一個讓我們詫異的信息:他要回來了,不過他這次來要打破華爾街的“條條框框”:為“小人物”造勢(並大賺一筆)。 斯坦哈特現在入股WisdomTree Investments14.7%,成為該機構最大股東,價值3.3億美元。同時,他擔任此公司董事會主席。斯坦哈特是一家ETF基金,創始人為喬納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斯坦哈特已經是對沖基金的元老了,他認為:ETF也有顛覆金融業的力量,投資FTF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 提到過往的交易經歷,他說: “我非常關註一件事情,那就是做美國業績最好的基金。” “以我之見,斯坦伯格在過去八九年中是最好的基金經理。” 華爾街人士提到斯坦伯格,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因為他娶了當紅財經節目主持人瑪利亞·巴蒂羅姆(Maria Bartiromo)。上世紀80年代,斯坦伯格曾在沃頓商學院求學,盡管沃頓商學院有的大樓以他父親名字命名,但他還是沒有在那兒拿到本科學位。後來,斯坦伯格利用家族財產辦了一本雜誌,2001年這家雜誌社關門。更要命的是,這位被斯坦哈特大加贊揚的管理人以前竟然沒有管理過其他人的資產。 與傳統共同基金相比,ETF通常收的管理費較少,並且有稅收優惠。此外,ETF完全透明:投資者每天都可以看到所持基金的市值。憑借稅收優惠和透明度高的優勢,ETF吃掉了共同基金12.1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份額。 WisdomTree管理資產規模350億美元,只占ETF市場2.1%的市場份額。而WisdomTree在2010年的份額還不到1%。在整個ETF市場中,貝萊德和道富集團處於支配地位,共占有61.9%份額。WisdomTree利用金融學理論創建ETF,目標也就是超過標普500指數1到2個點,這與斯坦哈特以前的業績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WisdomTree是專業開放式ETF管理機構,去年的業績遠遠跑贏了最初設定的目標,股票資產收益171.9%,而同期納斯達克指數只上漲了35.6%,資產管理人指數上漲47.7%。 憑借這麽好的業績,斯坦伯格可能成為去年最好的資產管理人之一。這也讓斯坦哈特大賺特賺,擺脫了“過氣傳奇人物”的頭銜。 斯坦哈特,曾經的對沖基金的教父級人物,現在也成為了ETF投資的前衛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68

傳奇交易員邁克爾•斯坦哈特:王者歸來(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57

斯坦哈特頭銜眾多,世界級短線殺手,對沖基金教父,投資天才,華爾街歷史上經營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之一。1995年他急流勇退,留下一段傳奇的金融人生。在“歸隱江湖”近10年之後,斯坦哈特又“殺回了”華爾街。他能否恢複王者風範呢? 更多內容:傳奇交易員邁克爾•斯坦哈特:王者歸來(上) 當初,斯坦哈特創建其對沖基金(Steinhardt, Fine, Berkowitz & Co.)時,人們還不知道對沖基金為何物。現在,大家對對沖基金再熟悉不過:既可做多,又可做空。 斯坦哈特對《福布斯》透露,他當時確實經常做空,他也喜歡做空;做空可以帶給他更多滿足感,做空很難,也是很危險的。 當時,他剛剛成立的對沖基金操作淩厲,在市場不好的時候也沒使投資人受損,甚至在1973-74年熊市中還掙了錢。但是,真正令人驚嘆的還是這家對沖基金的收益率。 老虎基金創始人、億萬富翁朱利安·羅伯遜(Julian Robertson Jr.)創辦老虎基金時在斯坦哈特13年之後。他對斯坦哈特這樣評價,他是一位傳奇人物,非常好的資產管理人。 斯坦哈特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稱:“對我而言,對沖基金投資是一門藝術,在這個領域,我認為自己做的相當棒,但是其他大部分投資經理就沒有這樣幸運了。我在交易賠錢的時候,也是相當沮喪、郁悶。” 斯坦哈特是一位激進、相信直覺的投資家,在華爾街被許多人認為是最差的老板。據他的自傳《沒有牛市:市場內外的人生》,他的員工曾稱他像“受虐的兒童”、“精神的折磨”等。 斯坦哈特向《福布斯》透露:“做得好的時候,我會喜上心頭;做得差的時候,脾氣暴躁,令人無法忍受。 華爾街總有人會說,斯坦哈特投機取巧,因為似乎從理性的角度怎麽也無法解釋他出眾的業績。但是,那時,對沖基金經理似乎只是華爾街“出色資產管理人”的一小撮人。 然而,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機構資金大幅湧入原來的對沖基金,對沖基金的規模龐大無比,能夠在華爾街“橫沖直撞”。 斯坦哈特的對沖基金也從1967年的770萬美元管理規模變成了50億美元的“巨無霸”,在債券市場投資的籌碼越來越大。 1991年,美國證監會開始調查赫赫有名的四大對沖基金經理:斯坦哈特、索羅斯、羅伯遜和布魯斯· 科夫勒 ( Bruce Kovner )。此監管機構懷疑他們串通所羅門兄弟操縱2年期國債市場。羅伯遜和索羅斯最終從調查的名單中消失,但是1994年,斯坦哈特、科夫勒和所羅門兄弟拿出2.9億美元(華爾街歷史上第二高的罰款),其中的7000萬美元出自斯坦哈特及其對沖基金的腰包。 1994年自此成了斯坦哈特最為恐懼的一年,原因不僅僅是美國證監會的調查,還有其對沖基金業績-30%。這是他有史以來最差的業績。但是,他沒有灰心,發誓將為投資者賺回來,第二年他的收益達26%。 之後,他突然“解甲歸田”。 對此,他接受《福布斯》采訪時稱:“我從小在紐約一個中下層猶太社區里長大,賺那麽多錢,也不知道怎麽花;錢對我來說不是很重要,我真正感興趣的還是做最好的基金經理,拿最好的業績給我的投資人。”如果不能成為最好的資產管理人,他幹脆不做。 2005年,他回歸華爾街,加入Wisdomtree董事會。據Morningstar資料,Wisdomtree85%的資產都跑贏了同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88

【黑問專欄】Whisper CEO邁克爾·海沃德:匿名社交更適合中國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1/147642.html

i黑馬註:國內匿名社交領域風起雲湧,目前市場上包括無秘等在內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應用。作為中國匿名社交學習模仿的主要原型,陌生人匿名社交鼻祖Whisper已經在國內上線,可以預見,匿名社交競爭將一步加劇和白熱化。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南七道
弘毅無線創始人,原創新工場項目負責人 自媒體人 
================================================================
從上半年爆火的無秘開始,國內匿名社交領域風起雲湧,目前市場上包括無秘等在內的匿名社交APP總數已經超過20款應用。作為中國匿名社交學習模仿的主要原型,陌生人匿名社交鼻祖Whisper已經在國內上線,中文名耳語(beta版),可以預見,匿名社交競爭將一步加劇和白熱化。
 
成立僅兩年時間的Whisper在2014年3月完成了新一輪36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光速、紅杉、騰訊、Shasta、Thrive Bentures。Whisper已經累計融資6000萬美元。Whisper CEO邁克爾·海沃德(Michael Heyward)近期正式訪華,南七道作為唯一受邀參與訪談的個人媒體,與Whisper(耳語)團隊針對匿名社交、中美互聯網差異等深度訪談。
 

為什麽Whisper現在進入中國?
 

Whisper的創始人&CEO邁克·海沃德,沒有讀過大學,高中畢業後直接開始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2010年,他加入好友布拉德·布魯克斯創辦的閱後即焚的短信公司TigerText,在這里,邁克體會到了匿名社交對人產生的巨大影響。2012年,24歲的邁克和布拉德創立了Whisper 。創立之後,Whisper迅速在年輕人中走紅。截止到2013年底,成立僅兩年的Whisper月頁面瀏覽量已經接近30億,每位用戶平均每天在該網站上停留20分鐘,每天查看8至10次內容。
 
Whisper(耳語)之所以選擇在現在這個時間進入中國,邁克爾·海沃德說了三個理由:第一,中國國內的匿名社交市場已經被培養起來了,形成了一個大的趨勢;第二,中國大都是獨生子女,這和美國很不一樣,美國家庭一般都有2-3個小孩,小孩他們會很自然的和哥哥姐姐討論事情,但是在中國,沒有這個機會,很少有途徑去說一些內心的話;第三,中國人的性格比美國內向,交流也不是那麽直接,更加壓抑;綜合這三點,在邁克爾看來,匿名社交更適合中國人,是一種剛需,市場前景很大。
 
與此同時,最核心的人員也逐漸到位。目前Whisper中國本土團隊已經有20多人,在進入中國時,並沒有采用外資公司常見的聯合搭建團隊或者從相應的公司挖人的做法,而是采取了成本最高也是認為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由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鄭辰雨和康奈爾大學的王宇成來牽頭組建。兩人出生在中國,在美國念書,均在Whisper(耳語)美國總部工作過,在派駐中國之前,對中國市場和相關情況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美國總部對於中國公司高度授權。在財力、物力、人力方面都給予了高度的靈活和信任,團隊可以做關於市場、方向等決定。中國版本的耳語並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之前的美國版本,而是以whisper為精髓,深入定制的一款適合中國本土的產品。
 
對於國內產品廠被模仿和抄襲的問題,Whisper團隊並不擔心。恰恰相反,團隊成員認為“抄襲是最好的致敬”,即使有人抄襲,抄的不過是UI和前端、視覺效果,但是在這後面的東西是無法抄襲的。Whisper作為匿名社交應用的鼻祖,在美國創立和運營了兩年多,積累了上千萬用戶,深厚的運營根基積累起來的經驗,能夠有效的幫助他們去調整和優化各種運營策略,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同時,自主研發的whisper綜合性的後臺分析處理系統,迅速高效的辨識處理各種信息源。這是他們最核心競爭力之一。
 
隨著中國創業項目大潮的興起,很多創業者想要進入美國,邁克爾·海沃德對此的建議是必須解決產品和創新的問題。首先是從產品和設計的角度,美國用戶體驗東西非常多,美國用戶跟中國用戶相比,註意力時間很短,因為他們接觸的應用非常多,創業者在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美國人註意力時間很短暫,在這種情況下,創業者必須試圖去找最好最好的東西。但是在中國,並不是說最好的產品最終會贏,比如說阿里巴巴跟亞馬遜,從產品角度可能阿里巴巴做得沒有亞馬遜好,但是最終阿里巴巴在運營上勝出了,但在美國,可能產品更為重要一些,所以說,如果中國創業者想開拓美國市場,這的重心要放在產品上。
 
產品需要不斷創新,從另一個產品角度來說,需要提供美國用戶沒有的東西,如果是同類產品進入美國,那極大的概率是競爭不過美國本土的創業者的,如果一旦提供了一些差異化的東西,那就不僅僅是進入美國,而是一個全世界通用的東西。提供一個同質的產品,單純像通過一些市場推廣手段去占領市場,這可能在中國可行,但在美國競爭這麽激烈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陌生人匿名社交更符合人性需求
 

相比其它應用,Whisper無需註冊,直接由系統生成賬戶,大大降低了用戶進入的操作成本。發表秘密的形式更加豐富。用戶在分享秘密的同時,同時可以將秘密加上自己的創意:用戶可以拍攝或者從相冊中選擇一張背景圖,也可以自己搜索一張趣味圖片。在背景圖片上輸入自己想要分享的秘密,字體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調節。
 
Whisper同時也具備應用社交功能。應用提供發表秘密的地理定位,用戶除了可以查看最熱、最新的分享信息之外,還可以查看“附近”用戶的分享內容。同時還可以私信自己感興趣的用戶。在原有內容分享的基礎上加入社交元素,將用戶沈澱下來。
 
在whisper團隊看來,舍棄通訊錄等相關的熟人關系鏈來做社交性質的產品充滿了挑戰性。因為沒有事先的關系鏈支撐,完全靠內容難度要大很多。但是,靠關系鏈支撐的熟人間的匿名社交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用戶發布秘密後,能看到的全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盡管是匿名的。但是由於共同工作生活的場景、語言表達的個人特點等有跡可循的因素,會極大的限制用戶的表達欲望。用戶表達的真實度和深度都會有局限性,有很多的現實顧忌和局限。
 
但在一個全陌生的平臺上,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在陌生人的匿名社交里,可以放松的表達,“whisper提供一個像青年旅舍或火車上一樣的環境,在這把你的心里話對陌生人說出來,並且找到真正的共鳴。”Whisper提供的匿名社交的需求,其實並不是一個新的需求,它在互聯網來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傾訴和發泄是人內心深處的最底層需求之一, 不管是一個家庭主婦,還是一個大學生,他們都有傾訴的需求。當然傾訴內容是非常不一樣的,whisper要做的就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不管是在Facebook、Twitter還是Instagram上面,用戶展示的都是最光鮮的一面,比如旅遊、社團活動、美食、收到禮物等等,基本都是用戶有意無意的一種包裝,很多時候展示的不是“我是誰”,而是“我希望別人眼中我是誰”。一個正常的人,是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但是在熟人關系的社交平臺上,有很多情緒不能隨意表達。但進入到陌生人社交平臺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用戶自由揮灑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各種情緒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但是,在用戶自由揮灑自己情緒的同時,負面或者攻擊信息的泛濫就成了監控的重點。對於惡意攻擊、不符合法律的圖文、血腥暴力類的信息等,whisper有一套強大的後臺系統分析處理,針對實時發布的文字內容進行篩選,如果看到值得懷疑的圖文信息等,系統就會自動把這些內容歸到待審核的部分,暫不發布。同時還針對圖片進行審核處理。這套系統在美國經過上千萬級的用戶的檢驗,已經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系統。這套系統在剛開始創業時,就開始搭建了。
 
匿名是一把雙刃劍,用戶既可以用它來傾訴調節自己,也可能利用匿名的特性去傷害別人,但後者不是whisper看到的,平臺的有效幹預從一開始就保證了整個平臺相對的幹凈。同時,whisper有專門的團隊進行人工過濾和幹預,及時處理不合時宜的內容。Whisper搭建了全職的編輯團隊,任命尼特贊·齊默曼(Neetzan Zimmerman)擔任Whisper總編輯,團隊整理編輯Whisper上的有趣的內容。他們和Mashable等多家媒體合作,提供有意思的內容。
 

90後用戶並不是中國獨特現象
 

不管是國內的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媒體,對於新興的90後用戶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疑惑。在邁克爾看來,90後現象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的,這其實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現在在美國,移動互聯網相對也是個比較新的產業,在美國也是發展不久, 90年前後的用戶是最早接觸到這一批的用戶之一,他們是生活在信息化和網絡化中的一代。邁克爾舉例說,這就像60年代,電話剛剛面世的那個時代,老一代人極少使用電話,因為他不習慣,但是後面成長起來的那一代人很自然的就開始使用了。90年代之前出生的用戶,由於互聯網在那個時代並不興起,在使用習慣、思維模式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美國,也面臨著9後用戶這樣一個同樣的問題。
 
在邁克爾看來,中美文化背景和發展階段、公司基因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了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不同的發展模式。以社交應用為例,Whatsapp和Wechat(微信)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Whatsapp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都非常克制,只是圍繞著社交和聊天之類的功能,廣告和其它流行的元素都沒有,而Wechat卻越變越大,包括聊天,電商,遊戲,購物,充值什麽都有。這是一個與不同國家消費結構緊密相關的事,比如15年前,在美國就已經有這種案例,賣電視和VCD是綁定的,但是生意慘淡,沒賣起來,因為美國的消費者就會覺得說這電視不好,VCD也不好,大家都認為不好的東西才打包在一起賣的,這是美國的一個消費習慣和文化。
 
從產品特性和公司基因來看,要想形成微信這樣的產品閉環,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在做這些事時,大多都要做得很好,但其中有一個核心模塊必須做得特別好,比如說微信,聊天做得特別好,它可以在現有的資源和有事上去做衍生的功能,比如電商等。但Whatsapp肯定是沒有這種實力去做,能做到的公司可能只有Google,或者Facebook、或者Apple,所以,Whatsapp在一開始就沒有辦法涉足這麽多領域,因為它如果試圖做了,也肯定做不好,它沒有這個實力,反觀Google、Facebook、Apple要做這些,肯定要傾公司之全力才可以做,所以風險很大,Apple現在也在努力形成這個閉環,有支付,有健康,但是它要想做到像微信這樣,它如果覺得風險非常大,它也不願意這樣做,所以就導致了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才有可能做這樣的東西,其他公司要麽做不了,要麽根本沒有能力做。
 
在采訪結束時,邁克爾·海沃德送了我一副撲克牌,是由whisper用戶生成的內容摘錄編輯而成,其中有一張他特別喜歡的:我在我的婚禮上和兩個男人跳了舞,一個是我嫁的男人,另一個是我想嫁的男人。
 
南七道訪談其它問題(南七道,簡稱南,邁克爾,簡稱M):
 
南:剛才談到的80後和90後用戶之間的巨大差異,因為用戶的這種差異性,你們對產品方面做不同側重點嗎?
 
M: 不會,雖然用戶的年齡階段有些不一樣,但實際上,從人的本性來講,傾訴是不分年齡階段的,是人的根本需求。
 
南:在PC互聯網的時代,產生了如谷歌、騰訊等巨型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區分會更加精細化,你覺得可能再產生這種巨無霸的公司嗎?
 
M:現在移動端呈現一個非常碎片化這樣一個情況,任何一個市場細分都有這樣的現象,移動互聯網公司競爭,可能有若幹個相對較大的公司。現在一個勢頭就是說,用戶和行業越來越細分,這其實是一個越來越不可阻擋的勢頭,這些所謂大公司,越來越難在某一個領域、所有的小領域都獲得先機。後面很難再出現巨無霸的公司。
 
南:中國互聯網創業處於一個高峰期,科技媒體也很多,但實際上這些媒體生存得都很困難,在美國,科技媒體的生存是一個什麽樣的狀況?是怎麽賺錢的?
 
M:科技媒體在美國也挺慘的,現在已經沒有幾家了。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價值所在,受眾群體很小,但是這些人又有很大影響力,它有這樣一個特點,所以說科技媒體如果想賺錢的話,你只要營造這樣一個生態系統,比如說很多公司的各種會議,比如說孵化器這樣的一些東西,包括招聘,或者各種活動,這些是在這樣一個生態系統之內的,我們應該借助科技媒體為核心把它聚集起來。
 
南七道:個人媒體,虎嗅、創業家等媒體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南七道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
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35

邁克爾•戴爾上海亮相 1250億美元拋向中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637.html

邁克爾•戴爾上海亮相 1250億美元拋向中國

一財網 霍光 2015-09-10 10:38:00

“未來5年,戴爾將在中國市場投入1250億美元。”邁克爾•戴爾表示。

9月10日上午10點,戴爾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在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亮相。

過去十幾年來,幾乎每年都會來中國訪問的他已經非常適應這里的旅程,絲毫沒有顯現出旅途帶來的疲憊和不適。“未來5年,戴爾將在中國市場投入1250億美元。”邁克爾•戴爾表示。

這筆投資是戴爾最新的“戴爾中國4.0戰略”的一部分。這一戰略中,戴爾將把這筆錢投向中國的創業者,研究機構以及中科院、金山雲這些合作夥伴。 “今天,人們幸運地生活在擁有雲計算、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的世界中。”邁克爾•戴爾表示,新興領域是戴爾公司未來的方向,戴爾創投基金也將進入中國,以促進中國技術創新。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31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2/165076.shtml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黑智 黑智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在他看來,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timg (1)_meitu_3 

9月8日,阿里的18周年年會,馬雲變身的邁克爾·傑克遜刷了屏。那天,馬雲說,阿里早已超越了一家公司,變成了一個“經濟體”。兩天後的教師節,馬雲又趕到了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作為一名曾經的教師,他表示了自己對未來的擔心:“未來我最擔心的是教育變革”,以前很多人在教育階段“混混也可以”,但未來如果還依照現在的課程去教育孩子,這些孩子在未來都將找不到工作。原因,當然是“這一切都會被大數據取代”,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正如阿里的NASA計劃,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針對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儲備核心科技。

馬雲在物聯網博覽會上的演講中,很多觀點也被他反複提到過,這里黑智就整理如下。

1、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這就是一個植物人,沒有多大的意義。

2、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連起來以後,能夠變成智能化。

3、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弄得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道路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4、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5、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而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6、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7、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公司,沒有超過五家。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

8、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現代服務業才是未來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就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

9、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10、我先告訴你,數據分析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將來你會失業。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就是教育。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190795062_meitu_4

馬雲演講主要內容,經黑智編輯:

阿里巴巴過了18周年的周年慶,今天的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的決定做成的。而18年以後的你、20年以後的你,不是20年以後決定的,而是今天的思考、今天的決定帶來的。

我前幾天聽一個人講過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絕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你相信而看見。所以你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是相信未來,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我們似乎感覺看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是這個樣子。

未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

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數據時代。

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植物人,他沒有多大的意義。

電表早就把電都連起來了,但是沒有智能電表,電表只能收收費而已,我們每個交通路口都有一個監控器,如果沒有智能化,這個監控器發揮最大的作用只是用來罰款而已。

所以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把這個連起來以後,能夠把它變成智能化。智能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而是必須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

人類未來的大數據整個的發展,離不開三個主要的要素,就是互聯網、大計算以及雲數據。

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們現在講大數據講得很多,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雲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第二,生產力。我認為,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第三,生產關系上,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一種生產關系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無非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整個民生服務。

第三,社會治理。

離開這些生產資料,離開這些生產力,離開這些生產關系,我覺得這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你都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麽,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都希望說辦事只要跑一趟就夠了,其實跑了很多趟,跑的是數據,跑的不是人。

以前我們要看病,要圍著醫生轉,今後醫生是圍著病人轉,我們今天講的環保問題,如果環保不能夠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計算能力來處理,人的感知能力,根本不知道問題會出來,等你發現問題出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了。

新零售之後的巨大變革是新制造

我們公司在去年雲棲大會里面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現在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開始。

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新制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的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新制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進行推進。

其實企業在這場革命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企業必須學會革自己的命。大家都知道,中國過去30年,政府成為經濟發展強大的推動力。而未來,企業家精神、企業和技術將成為強大的推動力。技術將成為倒逼市場的力量,創新將成為市場的力量,而市場能力將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我認為這些制造業很快就會崩潰掉,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那我覺得也是空中樓閣。

制造業必須要學會擁抱互聯網,未來已經不會存在著Made In China、Made In USA,未來的制造業是Made In Internet,未來的制造業全是在互聯網上制造,而且未來的制造業,請大家記住,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

制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制造業將會由機器所取代。而未來要創造真正的就業,人類從過去的一兩百年工業時代,將進入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的制造業,而服務業本身就是制造業。

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才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把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制造能力是今天大家要去反思的,它不是網絡上走來走去的一些Program,現在所有的程序、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是一個真正的現代制造業。

未來的制造業已經不是靠規模化,已經不是靠流水線,已經不是靠我們昨天想象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計算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里面寫代碼。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成智能。

制造業未必一定是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現代服務業,從制造走向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純不是買賣之間的關系、服務之間的關系,服務業如果沒有強大的服務業制造,是不可能有未來的,制造業不學會服務,是不可能,所有的機器不是靠你賣出去就行了,而機器本身就是一臺服務的機器,背後有強大的智慧、強大的數據、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整個社會必須互聯。政府必須要形成一個Smart government,我們堅信不疑地在往這里走。

x7o2mot5ZfTTbO7MZwcc

機器和人不會競爭

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往往我們對未來過分的擔心,說機器和人未來的競爭怎麽樣,我認為機器和人不太會競爭。

過去上一個世紀,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這兩年討論最多的是Alpha Go,人下圍棋輸給機器以後,感到非常沮喪,我覺得沒有必要。圍棋是為人類的快樂而創造出來的,如果你讓人跟機器比下圍棋,就像人跟汽車去比誰跑得快,結果毫無疑義。如果你因為這些東西沮喪的話,我認為人類的沮喪才剛剛開始,因為人類肯定是下不過機器的。只要是程序化,只要是說得清楚的東西,機器一定比你聰明。

人類最早發明機器的時候,就有清醒的認識,機器會比人力量更大。當發明火車、飛機的時候,人已經認輸,機器一定比人會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出現電腦的時候,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預知,它比你記憶得更快,它從來不會忘記,它算得比你也快。從這一切來講,人應該打消這個想法。

我覺得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我不太喜歡人工智能,我喜歡機器智能。我們對人腦的理解可能不到10%,我們卻要讓機器去學習這10%,我認為有一點自大。

人是有智慧的,動物是有本能的,機器是有智能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快,我們逐漸、逐漸失去很多本能的東西。而計算、數據、機器將把人的這些能力重新恢複起來,這就是智能的能力。

因為我們人過去的兩百年,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人的眼睛,對外部的世界越了解越多,我們不斷在往外面探索,但是人類對自我的了解越來越少。雲計算、大數據,能夠把人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麽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麽的人是智慧的人,今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機器來協助人更多的了解自己。

人類要有自己的自信,要明白機器一定不可能戰勝人類,但是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過去三百年來,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將來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會有失落感,但是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當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時候,對社會的沖擊之大,也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所有的人類都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沖擊,到新制造,很快金融也是一樣。但是沖擊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沖擊的目的是為了倒逼市場改革。

我們對於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剛才我在說,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我們相信有這一天才會做成的。我們今天同樣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並且為之去努力。

今天能夠定義清楚的東西都不是未來。盡管18年以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我們知道電子商務會發展,但是我們沒有想象到電子商務、互聯網18年以後會發展成這個樣子。

今天的數據跟二十年以後的數據相比,跟萬物相連以後的數據相比,真是滄海一粟都不是。所以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要鋪設一個方向,如何堅持,並且不斷的去完善。

未來創新和教育改革

創新說說容易,而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之欠缺的。

我們要避免各種各樣的紅旗法案,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那時候英國最早發明了汽車,但是汽車起來以後,反對的人無數,因為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的工作,馬車夫在那時候是屬於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如果技術出來,很快就把馬車夫的工作給幹掉了。所以所有的馬車夫上街遊行抗議,就像今天說實體經濟被互聯網經濟沖垮的道理是一樣,遊行的結果,政府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就是要求每個車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七英里,絕不允許超過馬車的速度,超過馬車的速度,立刻吊銷牌照,使得30年以後,英國才取消了這樣的紅旗法案,這個紅旗法案使得英國並沒有抓住汽車,使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了汽車,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石油經濟的起來。

今天我們嚴防紅旗法案這樣的東西,對未來的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各種各樣未來政策,我們不要認為我們比別人強,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我們都是昨天的專家,我們對未來只有探索,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他們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有時候制度過多,反而讓我們不能前進.歐洲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法律制度實在太多,擔心的問題非常多,還沒開始幹,就問這個問題怎麽解決,那個問題怎麽解決,互聯網還沒起來,大家就在討論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我相信我們有辦法解決,我們解決不了,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解決得好,因為八零後、九零後、二零零零後,他們就是比我們聰明。他們的責任和擔當也絕不亞於我們。

IT時代,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這不是字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信息壟斷,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有利益,而DT必須學會共享,必須學會普惠,必須讓別人強大起來,你才會強大起來。而整個世界的趨勢就走向了普惠、共享和可持續。

像我們阿里巴巴,人家講你們到處都在。我們去那兒,不是因為那兒有利潤;我們去那個領域,不是因為我們貪婪;而是因為數據必須打通,智慧必須連接,文化必須溝通。

互聯網沒有邊界,如果互聯網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互聯網它是一場技術革命。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未來。

所以我們講轉型升級,講了這麽多年,文件發的比莎士比亞全集還厚,但是我們得到的效果怎麽樣,並不顯著,我們必須要有市場的力量,必須有技術的力量,必須市場上有像我們這樣的鯰魚去倒逼這個市場進步,這是互聯網大公司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不是因為它有錢,而是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也最後跟大家講,一直認為今天很難,明天更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今天沒有一家公司是快樂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互聯網公司很好,傳統實業就不好。我想告訴大家,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這個要清晰的認識到。

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潮流,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被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平平坐,轉型升級的目的,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

未來所有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的就業,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大數據需要很多分析師,但我告訴大家,大數據最後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數據,分析師只能分析信息,不可能分析數據。所以數據分析工作,你以為可以找到未來,其實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我們未來的人應該更加活得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全球化勢不可擋,Mobile不是只移動手機,而是數據的移動,人類的移動,將跨越一切。

那麽未來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那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註重三十年以後可能什麽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小學的課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的,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有了機會,我們才不會人類之間發生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的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可能絕大部分,不是所有,很多將會被計算機所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你發現自己最好,了解自己,並且在這兒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

我們的社會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三十年、五十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形成貧困差距的工具,我們應該讓 技術成為整個社會普惠,整個社會共享,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

黑智簽名檔

商業 互聯網金融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