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企業都熱衷並擅長於抓牌,也就是說,儘量爭取各種資源、要素、機會。抓得一手好牌,當然就擁有更大勝算,更有把握 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優勝者。因此,能抓牌本身是好事。但是,如若一味沉溺於抓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並且疏忽了如何打牌,忘記了還有重新洗牌的時候,那就麻 煩了。
這一輪牌局已持續了很長時間,又快到重新洗牌的時候了。
本輪牌局始於2003年,是一場在「雙高」(經濟高增長和行業高增速)場景下持續展開的遊戲,很多企業形成了「抓到籃子裡就是菜」的思維定勢, 認為只要搶到好牌,就能做大做強。這種「搶牌式」的粗放發展模式,強化了速度效益型格局,使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對GDP增速的彈性係數達到4.5以上。規模 擴張越快、產值增速越高,利潤就會更大幅度地上升;反過來,規模擴張越慢、產值增速越低,利潤也會更大幅度地下降。目前,後一種境況已經開始顯現。
仔細分析中國工業企業近幾年的利潤情況,可以發現利潤增速曲線的斜率很高,利潤增速曲線和銷售收入增速曲線的交匯點大約在30%這一區段。如果 銷售收入的增速在30%以上,利潤增速將高於銷售收入的增速,當銷售收入增速在30%以下時,利潤增速將低於銷售收入的增速。也就是說,如果要維持利潤與 銷售收入同步增長,銷售收入增速必須在30%以上。這反映了效益對規模增長速度的嚴重依賴。
更為要害的是,這裡還有一條10%的紅線。如果銷售收入增速下滑到10%,利潤增速基本為0;收入增速降到10%以下時,利潤會負增長。今年上 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為11.3%,而利潤下降了2.2%,基本上符合10%紅線規律。若考慮規模以下的企業,應該會更加準確。國有 企業對規模擴張和速度衝刺的依賴更強,其利潤對經濟回調更敏感,今年上半年國有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為6.5%,利潤則下降了10.9%。
經濟有震盪,行業有波動,企業有盈虧,這是很正常的。在中國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中國的企業總結出了一條屢試不爽的經驗,其實就是一個字 ——熬。「熬字訣」已被多輪經濟週期所驗證。一般只要熬過一兩年的低潮期,經濟就會重新回到高增長狀態,20%-30%甚至30%-40%的收入增速又會 回來。對於大多數行業而言,30%的營業收入增速對應著10%以上的GDP增長。這一次,如果GDP不能回到過去30多年10%的平均增速,那麼大多數行 業就跟30%的收入增速「Bye-bye」了。如此,企業的主要心思還停留在抓牌上恐怕不行了。
中國經濟未來幾年很可能呈現「宏觀好受、微觀難受」的格局,宏觀指標還不錯,微觀部門困難重重。這樣一種格局,將會導致微觀領域的重新洗牌,我 們會看到企業兩極分化、優勝劣汰、重組整合局面的到來。那些經營機制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調整能力較強,升級轉型比較成功的企業將會勝出,並且越來越強 大;反之,過去那些只知道搶牌,並沒有在打牌技術上下過苦功的企業,尤其那些天然地抓了一副好牌,依賴壟斷優勢和尋租土壤生長起來的企業,一旦因牌局變動 而失勢,就很有可能陷入困境並被淘汰出局。這一洗牌過程雖然痛苦,但對中國經濟走上內生平衡增長的新軌道大有益處,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
在洗牌時代,政府該做什麼?如果政府以各種名目給企業補貼,幫企業還債,或者注入礦藏、土地什麼的,動用公共資源關愛那些關係不尋常、路子不一 般的企業,那牌局就更亂了,結果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明智的政府應該順應洗牌潮流,千萬不要親自上場抓牌,更不要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