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療不是必需品

2012-8-13  TCW




美國著名的影集──《豪斯醫生》(House,M.D.),有一幕是這樣的:

豪斯醫生走出診間,對走廊上候診病患大吼:「你們有誰現在願意離開,我就給他五十塊(美元)。」

另一名醫生科蒂(Lisa Cuddy阻止他:「你不能這樣,這些病人就是來看病的。」

豪斯:「要是他們願意為五十塊就走人,表示他們的病沒那麼嚴重。」

科蒂:「就算他們願意這樣,也只代表他們很窮。」

豪斯:「如果他們很窮,給他們錢不是更好?」

一般人常認為醫療是「必需品」,意味不管價格多高,人們都要使用某一數量的醫療。這種主張是錯誤的。為醫療付的價格越高,人們要犧牲的其他東西也越多。說人們不管價格多高,都非要取得某數量的醫療,這等於說醫療以外的東西,對人們完全不重要,這是荒謬的。

其次,每個人面臨的醫療選擇,不是「全有」或「全無」,而是「此多彼少」,還是「此少彼多」:究竟是要把錢花在多去醫院看一次病?還是要把錢花在多去吃點飯?這才是人們現實的選擇。

「必需品」的錯誤在於:把人們選擇當成是「全有」或「全無」:要麼全有醫療,要麼全無醫療。但是現實裡的每個人從不會面臨「全有飯吃、全無醫療」,或是 「全無飯吃、全有醫療」這種擇擇。我們的選擇是:犧牲一點醫療,以換取多吃一點飯;或是少吃一點飯,以換取多使用一點醫療。

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每個人都是在做「邊際」選擇,也就是在「此多彼少」,還是「此少彼多」間取捨,而不是在「全有這個、全無那個」間取捨。「必需品」的錯誤,就在於忽略了「現實裡每個人都是在邊際上做選擇」這個道理。

這就是說,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是可以替代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他的經典著作《價格理論》裡曾分析:每個人可以在某物上少花點錢,以換取在其他東西上多花點錢,讓自己過得更好,「在邊際上,所有東西都是同等必須,也是同等多餘的。」

把醫療視為必需品,意味著邊際上沒有東西可以替代,事實絕非如此。若去醫院看病價格漲三倍,人們上醫院次數就會減少,他們會用其他方式來替代:自我鍛鍊、求神問卜、遍覽醫書、尋找病友、暗訪密醫、改服中藥。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是可以替代的,「醫療」也是如此。

豪斯醫生短短幾句話,就說明了「任何事物在邊際上都是可替代的」這個道理,這是對「醫療是必需品」最有力的反駁。除醫療,下次再聽到「XX是必需品」這種主張時,不妨再回味一下豪斯醫生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