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二十六)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92124投資人的優勢與價值
重慶啤酒的乙肝治療疫苗臨床II期初步結果終於出來了,臨床試驗結果並非理想。
就在兩三個月前,一位朋友信心滿滿地向我談起重啤的這個疫苗的故事,提到他的一些投資機構的朋友進駐了重啤做臨床試驗的醫院,專門跟蹤疫苗的臨床結果,說臨床結果「非常樂觀」,「這個疫苗已經100%成功」。由於過於專業的知識侷限,我聽得半信半疑。
但出於常識判斷,我一直有兩個疑慮:一是如果臨床試驗是規範而嚴格的,那麼在揭盲前不可能有人知道臨床結果;二是如此高深的生物疫苗,作為一個外行,怎麼可能自己來判斷其是否「成功呢」?即使是所謂的「業內人士」,他們就一定能判斷出這一臨床產品的商業價值嗎?
6
年前的2005年年末,我曾專門關注到重啤。那是一位朋友委託我對於重啤股改時「小非」是否要轉讓及多少錢轉讓做個諮詢,我才注意到重啤的疫苗之事。但是
當時吸引我的是其非同尋常的啤酒業務,而對於這個疫苗,我完全不懂,即使有機會專門接觸訪談了疫苗的發明人吳玉章先生,我對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有任何進展。
但作為一個投資人我深知,這一還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疫苗,尤其是「治療性」疫苗,市場不可能不給予溢價。這種股票必定是市場最活躍及「故事」最多的一種。
但我也很清楚:作為一個外行,萬不可飄飄然地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內行」來判斷其商業價值,或把主要精力放在關注其疫苗的專業判斷上,更不能依靠所
謂內部消息、內部人士的判斷來作為投資的依據。
重啤的故事至少應給投資人這樣的警訊: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應清楚自己的認識能力圈,而
不可「靈活地踰越」。投資同樣需要「知己知彼」,而知彼的基礎其實是知己。很多時候投資人更難做到的是對自身的瞭解上。要做到「知己」,除了要清楚自己的
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外,更要瞭解作為投資人自身的優勢和價值上一般是在哪些方面。
投資人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在業務上不如業內的專業人士,在經營管理上不如一些管理專家及公司的內部人士,那麼投資人憑什麼能取得對一家公司價值判斷上的自信呢?
專
業人士也許對某一項目的細節上有更多的瞭解,公司的內部人士也許對公司的經營細節有更多瞭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對公司在長期發展趨勢、在更廣大資本上盈利
能力的判斷上比一般投資人有更多的認識。這也是對公司價值認識的關鍵:一家公司的價值,並非取決於某一時、某一項目的盈利能力上,而是取決於其整體超額獲
利能力的持續時間及在多大的資本範圍上實現。這就要求在對所處行業的最終格局、行業的競爭要點及公司的應對策略上有清楚的瞭解。而在這些問題上,絕大多數
的內部人士、專業人士並不具有優勢或專長。高明投資人的價值其實正在於此——這也是我們在《公司估值》課程裡反覆強調的,投資人應把功夫下在哪裡、學習什
麼。而很多投資人的悲哀就在於做到最後,把自己變成了個信息收集員(更有甚者把自己變成認識思維上的偏執狂)。與此相關的是,如果你在對公司的認識上始終
覺得比人家管理層、內部人士上「矮人一頭」,那麼應清楚的是,你在對公司價值認識上存在「盲點」,是在對行業的發展格局研究不透,還是對行業的經營要點上
認識不足,還是對公司的應對策略不理解?也許對絕大多數公司,你都無法清楚這些問題,那也許正是自己認識能力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