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丨江南春:不要再拿錢燒流量,你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1/156734.shtml

獨家丨江南春:不要再拿錢燒流量,你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
甄不多 甄不多

獨家丨江南春:不要再拿錢燒流量,你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

流量很難催生品牌,你做再多的流量性廣告,它會給你帶來用戶,帶來註冊,帶來嘗試,但是很難創建品牌。

6月19日,黑馬成長營導師、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在寶島臺灣進行了直播,與黑馬學員們分享了他對創業者特質、移動互聯網轉型,以及品牌傳播的看法。他認為,當創業者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品類或某種品類中的特性時,就應該抓住機會采取“飽和攻擊”,迅速占據消費者的心智,使自己的品牌成為一個品類的代言者。

江南春此次開講,也是創業黑馬學院舉辦的“創業直播挑戰賽——大佬招徒”活動內容之一,在花椒與黑馬學吧平臺圍觀人數高達228萬。同時,江南春通過這次直播親自招徒。最終入選者,將獲得江南春的指導,並有機會學習他20年來的品牌傳播經驗。

以下為江南春分享的精彩觀點。

什麽人適合做創業者?

一個最適合做創業者的人,他的特質是什麽?他的特質就是,不相信所在行業公認的經驗與規則。一個行業的開創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他不僅有對這個行業深入的洞察、對目標消費者細節的洞察,更重要的是他本身有去顛覆行業主流觀點、改變這個行業思考路徑的風格。你如果特別相信一個行業的既定規則,那你不可能開創一個新的品類。

以我創立分眾傳媒為例子。我創立分眾傳媒時,整個傳媒業所有的媒體都叫大眾媒體。大眾媒體以CCTV為代表,它是對所有人傳播的、覆蓋了中國大量的消費者。但那個時候,我就說要做個分眾媒體,因為你如果再企圖做個大眾媒體,去跟CCTV比較,我認為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必須要在這個市場上找到自己的特性。那時我就開始意識到,所有的媒體都有可能從大眾到分眾,到一對一。

為什麽呢?因為我們看到所有的產品都在細分化,比如最初只有蜂花、飄柔這些大眾化的洗發水,後來出現了海飛絲、沙宣、潘婷、沙宣、歐萊雅、水之密語等品牌。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在一瓶洗發水上面都有不同的個性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的產品針對的用戶都越來越細分化。但大眾媒體存在的問題就是,無論你的產品如何細分化,大量的錢花在大眾媒體上,卻是浪費在錯誤的人群中,無法打中你的目標消費者。

所以,我當時就提出,未來的媒體一定會從大眾,到分眾,到一對一。十幾年前我說分眾這個詞的時候,大家還不太理解,而今天大家都在講分眾和一對一了。我認為,這其中的一個關鍵點是,如果我們當時相信媒體就是大眾化的,不可能走向分眾化和一對一,不想著把這個行業慣例破掉,那我們就沒有出生的機會。

當時已經有70個電視頻道,即使國家給我一個機會去做第71個、第72個頻道,實際上也不會成功。所以,我認為去創業時,如果你進入的是客觀存在很多年、並且里面有很多領導品牌的行業的時候,你一定要找到你獨特的特性。而這個特性,往往是跟市場主流規則相反的方向。我一直提出的一個觀點就是,如果你的創業是在跟中國行業的主流規則走相反的路,那你的機會最大。

其實,很多創業者面臨的情形都是相似的,當你要去創業的時候,你會發覺競爭對手早就把這些位置占了。為什麽你會經常覺得沒有出路?因為你跟他們的想法、思路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創業者覺得你的行業就應該這麽做,那你很難創業成功。

一個最適合創業的人,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對行業有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對細節要有非常深刻的洞察。能在一個行業浸潤下去,能夠不斷思考、看到更多細節的人,是極少數,所以創業成功的人也是極少數。

第二,懷疑主義的精神。這種懷疑主義的精神、挑戰一切規則的精神,我認為是一個創業者必備的。當他產生了懷疑的時候,接下來就具有重構的可能。

第三,顛覆性的思考模式。這往往是一種多維度、逆向,或者降維的思考方式,往往在消費者完全沒有想到的、或者行業人群沒有想到的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從而重構了行業,在行業里面又重構了自己的位置。這是一個好的創業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該如何轉型?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很多傳統公司與互聯網公司面臨著轉型的焦慮,因為移動互聯網重構了很多規則。那麽,在新規則之下,到底怎麽轉型?

我的經驗是,你要去分析三件事:

第一,你本來的存量資產是什麽,你在這個行業當中的存量資產有沒有受到沖擊?第二,移動互聯網對你原來的商業構架、商業模式是否形成變量?第三,移動互聯網可能給你這個行業帶來的增量是什麽?

我認為,只有分析清楚自己的存量,看清楚自己的變量,找到自己的增量,才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好轉型。

我以分眾作例子。五年前面臨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時,我們是怎麽思考的。

首先,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什麽,它會不會對我們的存量市場有影響?

互聯網加速了資訊模式的變革,比如電視變成了視頻、報紙變成了新聞客戶端,我認為這確實會對媒體產業造成劇變,但是它對分眾的存量影響很小。

我的分析是,對消費者來說,接收信息的方法只有兩種:主動去找信息和被動被信息觸達。所以,我把媒體分成主動性媒體和被動性媒體。

主動性媒介,比如你的目標受眾是大學生,他以前的資訊模式就是QQ、人人網、網絡視頻、網絡遊戲,他的生活空間就是寢室、食堂、操場。而像我們這些20多歲到45歲的人,資訊模式變成了微博、微信、百度,生活空間變成了公寓樓、寫字樓、電影院。

圍捕一個消費者,不就是左手抓住他最主要的資訊模式,右手抓住他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嗎?你會發現,大家的資訊模式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比如移動互聯網使得大家的註意力往移動端轉移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主動的資訊模式有沒有改變被動的生活空間呢?我們發現,從生活空間上來看,一個人還是要回家,還是要上班,還是要到電影院看電影,其實這些消費者賴以存在的生活空間並沒有改變。

移動互聯網改變的是人的思維方式,但是從人的物理空間來說,消費者還是要必經這些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流並沒有發生改變,主動的資訊模式有變化,但被動的生活空間其實很難變化。

因此,我從主動和被動角度切開來看,發現分眾在被動的生活空間中所占有的優勢,即存量並沒有受到影響。

其次,移動互聯網會不會影響變量?

分眾傳媒最大的變量來自於無聊的時間會不會被解構。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大部分電梯里面沒有3G、4G信號,這個時候,消費者就沒法去關註手機。在那個封閉空間當中,我們的廣告依然形成了強制性收視;在超市賣場里面,大家都推著車走,並沒有出現一邊推車一邊看手機的情況;在電影院里面,燈亮著的時候還有人在看手機,當燈一暗,開始播廣告、播節目的時候,大家就把手機全部收起來了。所以,實際上,移動互聯網對我們這三個媒體沒有什麽影響。

但是,移動互聯網對樓宇電視有一點影響。原來在電梯口,真正看手機的人大概只有5%,但是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崛起,一度到了15%-20%,這對我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研究之後,我們發現,移動互聯網對我們四個產品線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並不是太大,這是我們看到的變量市場的現象。

最後,移動互聯網是否帶來了增量,以及如何利用增量?

我們以前用的一種方法叫垃圾分析法,就是請了一些阿姨,在小區里面通過她的掃描槍掃描這些垃圾,就可以得知這個小區喝的水是依雲,還是農夫山泉,還是康師傅礦物質水。我們用這個方法,去搜索一個小區里的品牌偏好。但是你會發現,這種品牌偏好的搜索是非常費精力和金錢的。

現在,我們想研究在公寓樓、寫字樓里面,大家買的東西和品牌到底是什麽。所以,我們就和電商公司合作,研究電商雲,就可以知道每一個樓盤用的都是哪些品牌,因為電商送貨不是送到公寓樓就是送到寫字樓,這對快餐消費品的分析是非常有效的。

我認為,這些數據的累積,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價值,會幫助我們對不同小區形成最有效的精準化投放,這就是移動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增量價值。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的存量如何,你的變量如何,你的增量如何,我認為要去評估過這些之後才能去做轉型。當你的存量已經不複存在的時候,你需要大膽地顛覆自己的做法;如果你的存量並沒有被動搖,而你的變量開始有一些全面的、全新的解決方案,我認為可以在變量過程中做優化,去創造更多的增量資產。

另外,我特別喜貝索斯的一句話,他說我雖然不知道未來五年、十年的變化是什麽,但我知道十年之後什麽是不變的。那我就可以針對十年之後什麽是不變的去建立我今天的商業戰略,這是比較容易的。

分眾也是這麽看的。在今天的市場當中,由於我知道五年、十年之後什麽是不變的,所以我們沿著“不變”去制定商業戰略更加容易。如果分眾的創新是自己做個APP,那我們一定不會是個優秀的公司。

今天,我們更多的戰略不是去做個APP,而是把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到我們已經占據的生活空間媒體上,使得我們今天擁有的生活空間媒體的價值被進一步提升,我認為這是更好的方向。

初創品牌如何做傳播?

很多黑馬會會員以及在黑馬學吧上來聽直播的都是創業者,大家經常碰到一個問題是,初創品牌該怎麽去傳播,什麽樣的傳播方式會更有效。

這幾年當中,我看到神州租車、滴滴、餓了麽、瓜子二手車等公司,在分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認為,這些公司之所以成功,大概有三個原因:

首先,他們開創了一個新的品類,或者開創了一個新的特性。

其次,他們抓住了一個時間窗口,在開創這個品類的時候,沒有太多的競爭對手,或者競爭對手還沒有發出聲音,在消費者心中沒有形成所謂的領導品牌。

最後,他們在六個月或者最多一年的時間窗口里,都采用了“飽和攻擊”,就是幾乎傾盡全力。“飽和攻擊”最後會產生什麽結果呢?它等於了某種品類。比如滴滴等於專車、神州等於租車、餓了麽等於外賣,它們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了一個獨特的心智優勢,消費者已經把對這個行業的認知和這個品牌劃上了等號。

我覺得,消費者心智實際上是個非常懶的心智,消費者經常先入為主。比如神州第一個做租車的廣告,“飽和攻擊”之後,在消費者心中一旦形成神州等於租車的印象,神州的銷量就會上去。2010年,分眾幫神州開始做廣告時,神州只有600輛車,一嗨租車有1200輛車,至尊租車有1000輛車,神州大概排在老三。但是到2014年神州上市時,在中國租車市場,神州的車輛數等於第2至15名的總和,在上市那年,神州賺好幾億,去年賺了14億,而其他競爭對手都是略略有點賺錢。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差距非常之遙遠,第一名都是競爭對手三五倍以上的獲利能力。

這是我非常想說明的一個特點,你在一個時間窗口當中,“飽和攻擊”之後就會帶領一個品類。

所以,我認為,每個公司都要思考:

第一,你是不是創建了一個品類,或者創建了一個品類當中的特性?

如果這個品類當中已經有領導品牌,你是不是跟它有不同的特性?比如神州從租車開創另外一個品牌“神州專車”的時候,滴滴已經先行一步帶領了這個品類,滴滴已經等於專車,所以神州就做了一個特性——更安全的專車。

再比如十幾年之前,康師傅、哇哈哈、農夫山泉都已經崛起的時候,再做一個飲料品牌該怎麽做?你只能做一種特性,比如我是一種預防上火的飲料——“怕上火喝王老吉”。中國市場足夠大,雖然你不代表一個整體品類,但只要你能抓住一個特性,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品牌,現在王老吉+加多寶已經價值四五百億了。

第二,你如何用簡潔的一句話說出來你的品牌差異性?

比如,“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特賣”原來叫“閃購”,但消費者不懂,用“特賣”消費者就懂了。為什麽是“專門”做特賣呢?因為有聚劃算,聚劃算是淘寶、天貓中的一個品牌,而“一個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就形成了差異化的特點。你會發覺,有時候一詞興邦,一詞喪邦,在詞中創造差異,就找到了一個獨特的位置。

再比如51進口車是做平行進口車的,平行進口車這個詞大家聽不懂,不就是原創進口車嗎?不就是買奇瑞路虎和買路虎之間的差別嗎?所以,當你開創了這個類型時,就說“買原創進口車就找51進口車。”實際上,當一個新興品類崛起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用這樣簡單、粗暴的句子來把這個行業鎖定住,代言這個品類。

另外,你還要找到消費者心中的開關,當把這個開關打開之後,你的產品就會瞬間爆發。像“怕上火喝王老吉”就啟動了消費者心中的開關,在這之前,它四年做了1億人民幣,但當這個消費者開關打開之後,第二年就變成12億人民幣。

我簡單總結一下。我認為所有的新創品牌,最重要的是找到簡潔的一句話,使你在消費者心中開創一個新的品類,或者新的特性。開創之後,你所有的詞語一定要定位足夠尖銳,就像一根釘子,找到消費者頭腦中那個空隙的位置,然後搶占一個時間窗口,用最快速的榔頭把它打進去。

第三,時間窗口非常重要,一旦錯過了時間窗口,傳播的效率會非常低下。

比如今日頭條創造了“你關註的才是頭條”,它的個性化關註是它區分於其他新聞客戶端的一個特點,一旦說了這句話就形成了這種特性,而一旦開創了這種特性,並且把這種特性植入到消費者心智當中,那它就代表了這個特性。可能未來也有人能夠做個性化推薦,但它進入消費者心智的難度就比今日頭條複雜很多,因為消費者往往只記住第一個。

沒有什麽東西是絕對領先的,也沒有什麽模式是別人不可以學習的。所有技術的領先、商業模式的開創,實際上都只給你留下了一個時間窗口,可能三個月、六個月,最多可能留下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如果你不能采用“飽和攻擊”,迅速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你等於了某個品類”的認知,那等到競爭對手發力的時候,你再發力就晚了。

其實神州租車並不是第一個做租車的,但它是第一個在消費者心智中植入進去租車概念的品牌。瓜子二手車不是第一個做C2C二手車的,但它是第一個在消費者心智中植入的C2C買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二手車公司。

消費者不會研究誰抄襲了誰,誰跟進了誰。消費者一旦認定你等於一個品類,那麽,他對整個市場的認知就被你占據了,其他人要顛覆這種認知是非常困難的,要花上好多倍的代價。

所以,我認為,技術不是壁壘,商業模式也不是壁壘,真正的壁壘是你在技術和商業模式創造的時間窗口里,采取“飽和攻擊”,令你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絕對優勢,創建這個品牌位置的護城河,這是一個抵禦未來你陷入價格戰的利器。

為什麽中國這麽多品牌都會陷入價格戰?因為同質化,一旦同質化就會陷入價格戰和補貼戰,而同質化在中國又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技術和商業模式都會被別人模仿,會被抄襲,會被同質化,這不可避免。所以,在同質化的過程中,最大的區別就是你率先進入消費者心智,占據了消費者心智,你是第一。

第四,流量重要還是品牌重要?

作為創業公司,同樣一筆預算,應該先燒流量還是先做品牌?有人認為應該先燒流量,因為品牌比較慢熱,而流量比較直接,一天花多少錢就可以從百度帶多少流量,這樣可以把數據拉上去。

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現在流量的紅利時代已經結束了,五年前通過流量做起來是可行的,但今天流量成本已經很高,如果還燒錢做流量,雖然數據會很好看,但實際上會造成劇烈虧損。

同時,流量很難催生品牌,你做再多的流量性廣告,它會給你帶來用戶,帶來註冊,帶來嘗試,但是很難創建品牌。很多創業公司在大眾心智當中是不存在的,大家不知道這個品牌的存在。

另外,從傳播的角度來講,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可以從三個方向上把品牌做起來:

第一,能夠融入到移動互聯網的熱門內容當中,能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比如說小米、褚橙就做得非常好,它們創造了能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傳播的內容。但我們發現,這些方法可遇不可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用這種方法。我甚至可以說,一年當中只有兩三個品牌可以靠這個方法起來,因為大家在微博、微信上記住的都是重大娛樂事件,而單個商業品牌形成刷屏的能力很弱,往往壞事傳播得最快,而好事很難被消費者知道。

第二,能夠融入社會重大輿論中。比如加多寶冠名《中國好聲音》、立白冠名《我是歌手》、伊利冠名《爸爸去哪兒》,只要你能付得起那四五億人民幣,去做一個最火節目的冠名贊助商,那你就能被記住。但是你冠名的必須是幾千個欄目中的前五名,因為排在後面的那些欄目形不成引爆點,消費者也不會知道你。

第三,能夠融入到消費者生活的核心軌跡中。比如公寓樓、寫字樓、電影院……這都是消費者最核心的生活軌跡。

還有很多中小創業公司,經常拿了一部分預算去投分眾,我認為這是不明智的做法,因為分眾作為第二大的媒體公司,確實量大、效率高,但如果不打透是不會成功的,那可能是最大的浪費。所以我認為,中小公司的做法有兩種,一是B輪融資之後再去投分眾,二是把預算聚焦在一個城市,比如做透本地城市,做出一個商業模型,必須在單點能夠形成“飽和攻擊”,如果不能“飽和攻擊”拿個幾百萬要去做“北上廣深”,這基本上是不現實的。

大家要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選擇。我認為,一個創業公司最好的傳播方法是生活化、社交化——在社交化媒體做故事、做話題;在落地生活化媒體做銷量,或者在生活化媒體引爆社交媒體,引起全媒體的發酵。

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分眾上的廣告要以小搏大,要具有引爆社會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廣告的內容能引發爭議和社會關註,能引爆社交媒體、引起全媒體的生態發酵。如果這樣,我認為也是非常好的。

江南春 分眾傳媒 品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292

偽環保真壁壘,砸錢燒的新能源汽車這把火還能旺多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8/166955.shtml

偽環保真壁壘,砸錢燒的新能源汽車這把火還能旺多久?
曉楓說 曉楓說

偽環保真壁壘,砸錢燒的新能源汽車這把火還能旺多久?

在種種問題懸而未決之下,新能源這把火,還能旺多久?

文 | 曉楓說

蔚來ES8上市,特斯拉Model3量產困難,加上時不時蹦出來賈老板FF91的傳聞,以及新年政策的相繼出臺,讓新能源汽車這把火最近燒得很旺,好像茶余飯後不叨嘮幾句新能源汽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半個汽車圈的人了。

綠色消費理念盛行?“特權”才是實在需求

身在魔都不難發現,近兩年街頭掛綠牌子的車越來越多,尤其是2017年,在連續兩年多的購置稅補貼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好似奏響了疾速狂響曲,大有馬上就要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勢。就連說起地面交通一言難盡的北京,也在上周啟動了新能源專屬號牌的換發工作,來突出新能源汽車特殊身份,方便實施差異化管理,如不限行、免停車費、免過橋費等“特權”。

微信圖片_20180118094741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是消費習慣的變化,綠色消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消費者將更加青睞新能源汽車。”近幾年,這種將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行為歸結為綠色消費的論調愈加盛行,但多少人是為了綠色消費才購買新能源汽車,這就不得而知了。

反而,筆者身邊為了“特權”買電動車的人不在少數,一位學長近期就買了一輛,談及原因,他表示用家里幾個人的身份證搖號,搖了兩三年沒搖到,因為著急用車,最後買了純電動車,事後總覺得自己是被“脅迫”了。而談及使用體驗,這位學長表示欲哭無淚——續航里程太短,去外面充電又很麻煩,一句話概括就是,有電的時候很猛,沒電就是一坨shi。

其實網上搜一搜,吐槽電動汽車的文章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充電樁運營混亂、充電效率不高、電池更換費用過高、核心部件使用壽命未知、續航里程不盡人意、技術不透明、二手車保值率低、售後體系跟不上……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讓人好奇的是,問題這麽多,為何各位老板們造車熱情總是不減呢?除了夢想,大概就是出於對money的熱愛了吧。

近兩年,幾乎全世界政府都在迫不及待地給電動汽車企業砸錢。而現實是,就算是逼格比蘋果高幾十倍的特斯拉,從創立起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在美國科技媒體圈,甚至每年都會有《特斯拉今年賺到錢了嗎?》的文章,但是特斯拉依舊風光無限,主要得感謝美國政府的大量輸血。其實和我國一比,美國政府的電動車補貼還是顯得窮酸:僅2015年一年,中央政府就支出了590億元用於新能源汽車補貼,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達到了830億元。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也滋生了不少投機倒把、渾水摸魚者,將政策紅利作為企業獲利的根本,攪混了新能源汽車在國內市場這一潭水。

那麽,拋開這些老鼠屎不說,新能源汽車真的渾身上下都是優點嗎?也未必。

微信圖片_20180118093633

無汙染本身就是偽命題,電池技術還待攻下壁壘

新能源汽車雖然無需消耗不可再生的化學能源,擁有比普通內燃機更高的熱效率以及不排放尾氣的優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就無汙染,只不過是把汙染和能耗藏在了看不見的地方。

很多人直接比較電動車和燃油車的能源使用率,然後得出電動車節能環保的理論,個人認為這樣計算不公平。燃油汽車使用的是未經轉化的化石能源,但電動汽車使用的是經過一次轉化的電能,所以電動車的能源使用率更高並不奇怪。真的要公平對決,就應該從電動汽車能源的源頭開始計算——發電廠。

目前國內80%左右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也就是燒煤,而火力發電只有不到40%的熱能轉化成了電能,並且會在電網輸送途中發生損耗,在充入電動汽車中也會有一部分損耗。而使用燃煤的熱電站無疑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硫化物以及顆粒物。所以與其說電動汽車消除了空氣汙染,不如說它轉移了空氣汙染,那些“烏煙瘴氣”只是從汽車尾氣筒,轉移到了遠郊的煙囪。所以,在火力發電為主的國家,它還真沒那麽環保。

除了發電汙染,電動車的生產過程也是一大汙染源。這主要是因為電動車身上最值錢的零件——電池。生產鋰電池需要稀土,盡管中國是稀土生產大國,但稀土的生產工藝卻出奇簡陋,由此造成的環境恢複治理費用動輒就高達上百億元。當然,由此造成電池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這也使得電動車的售價不菲。

微信圖片_20180118094758

此外受技術限制,目前的電池能量密度低,使得續航里程短成為明顯的缺點,目前最多只能達到燃油車的一半。其實電池技術的停滯不前,從手機產業就可以看出一二。當前市面上的手機性能在不斷增強,續航能力卻顯得一成不變,甚至偶爾還會爆炸。有人認為,電池的技術壁壘是難以突破的,就像光速就是客觀世界的極限速度一樣。或許電池技術問題才是懸在新能源汽車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想要徹底解決,真的需要上帝派一位使者吧。

當然,筆者相信環保節能效果不樂觀、使用環境不成熟這些問題,市場驅動加上政策影響,假以時日都能解決。但目前電動車的未來還未明朗,大家就不遺余力的“捧”,是否略微用力過猛?當市場的力量還沒有推動新能源汽車向前邁進之時,巨額的補助與引導是否有些“揠苗助長”?電池技術沒有確鑿的把握能突破壁壘之時,孤註一擲押寶“純電”,是否略顯偏執?更讓人好奇的是,在種種問題懸而未決之下,新能源這把火,還能旺多久?

新能源汽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45

D錢燒晒囉

1 : GS(14)@2011-02-09 22:18: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954147



【本報訊】「一萬幾千,過眼雲煙!」但對補鞋匠鄭伯來說, 1.1萬元卻是畢生積蓄。一家六口生活清貧的鄭伯,昨午與女兒及兩名外孫在旺角家中午睡時,廳中一堆補鞋物料疑被未熄煙蒂點着起火。鄭伯驚醒過來,冒死留下潑水救火,只因辛勤補鞋掙得的積蓄全收藏在物料堆中。火警雖及時救熄,但鄭伯積蓄幾近全部燒毀,令他欲哭無淚,還未知「金牛」殘骸能否換回現鈔。記者:劉柏麟、文兆麟
2 : GS(14)@2011-02-09 22:19:06

其實都幾悲哀
3 : abbychau(1)@2011-02-09 22:25:02

日幣: 正反面齊全的前提下,保留2/3以上者可以更換全額
港幣都找不到了
4 : 鱷不群(1248)@2011-02-09 22:32:23

所以銀行服務是不能不用
5 : GS(14)@2011-02-09 22:35:40

4樓提及
所以銀行服務是不能不用


我第一次就想起這個
6 : abbychau(1)@2011-02-09 22:38:12

我最初放錢入銀行也是怕火災
7 : vanadium1614(2150)@2011-02-10 02:24:51

一早戒煙咪唔會被未熄煙蒂點着起火囉....
不過戒煙幾年條數係番度啦~
若果三日食一包, 一年慳到:
$40 x 365 / 3 = $4866
三年慳到: = $4866 x 3 = $14,600
慳到多過佢1.1萬元O既畢生積蓄有凸啦! 重慳埋醫療開支tim!
8 : 龍生(798)@2011-02-10 02:41:23

嘈得夠大聲, 帶埋區議員入銀行, 換到既成數頗高...
9 : glassfund(802)@2011-02-10 07:30:02

見左報, 我估會有d 有心人捐翻俾佢ge!
不過d 錢放係屋企真係唔多安全!
我屋企幾乎無現金, 用幾多使拎幾多!
10 : Wilbur(1931)@2011-02-10 09:38:29

9樓提及
見左報, 我估會有d 有心人捐翻俾佢ge!
不過d 錢放係屋企真係唔多安全!
我屋企幾乎無現金, 用幾多使拎幾多!


我屋企長期有1皮係到

諗住有咩事上黎都會有d錢應急
11 : GS(14)@2011-02-10 21:00:58

10樓提及
9樓提及
見左報, 我估會有d 有心人捐翻俾佢ge!
不過d 錢放係屋企真係唔多安全!
我屋企幾乎無現金, 用幾多使拎幾多!


我屋企長期有1皮係到

諗住有咩事上黎都會有d錢應急



我都會擺低一千幾百在家的,因為我懶去銀行拿一百元,但是我銀行的現金水平都是好低...
12 : neverwin(6757)@2011-02-12 16:59:45

大家係股票一輸十萬八萬, 這故事會否令你feel guilty?
13 : GS(14)@2011-02-12 17:01:34

點解要feel 呢?
14 : GS(14)@2011-02-12 17:02:15

隻股票有咁息收,有咁盈利,預了這樣,問題你忍唔忍,等唔等
15 : glassfund(802)@2011-02-20 08:50: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867&art_id=14993446

【本報訊】年初六補鞋匠鄭伯家園失火燒毀 1.1萬元血汗積蓄事件有新發展,滙豐銀行鑑證過屬該行總值 8,000元的燒毀殘鈔後,昨日向鄭伯女兒發還當中 7,000元,其中一張金牛因嚴重燒毀「無得賠」。鄭伯昨晚收工回家,見積蓄失而復得喜出望外,自言日後會將鈔票存進銀行,不敢再放家中。 記者:麥超億
火燒畢生積蓄 金牛失而復得

曾經「火海救金牛」的補鞋匠鄭華高已屆 71歲高齡,昨晚拿着獲發還的七張簇新「金牛」高興莫名,忙說「多謝」。他說,火燒積蓄事件後一直休息,昨日才復工,惟遇下雨天生意慘淡,全日只得 110元收入,幸回家後從女兒手中接過退款,深感安慰。
昨晚他收好 7,000元退款,便乘車回內地搜購補鞋物料,為將來工作做準備。他說會繼續當補鞋匠「手作仔」工作,靠勞力掙錢。

兩年前才轉當補鞋匠的鄭伯續說,大火中焚毀的 1.1萬元積蓄,其中 8,000元屬滙豐銀行,包括 1張 1,000元鈔票及 14張 500元鈔票,另外 3,000元則是中國銀行的發鈔,包括 1張 1,000元鈔票及 4張 500元鈔票,當時他把鈔票捲起放進補鞋物料皮革中,其中兩張金牛放在最外層,火警中兩張金牛燒毀得最嚴重,內層 500元「大牛」則「傷勢」較輕。

中銀會否退款周二知曉

他續稱,將燒毀鈔票交給兩家發鈔銀行檢驗鑑證後,過去 10日心情忐忑無開工,至前日女兒接獲滙豐通知,指鑑證過該 8,000元殘鈔後,僅其中一張 1,000元金牛嚴重燒毀無法鑑別,不予退款,其餘 14張 500元鈔票則可獲退款,相約昨日領取。
鄭伯因不熟悉銀行手續,找女兒代領款項,自己則於昨日復工。昨晨 11時許,鄭伯女兒到滙豐旺角彌敦道分行,從職員手中收下七張 1,000元鈔票及簽字作實,便小心翼翼帶鈔票回家,至晚上交還老父。
鄭伯續稱,其餘 3,000元中銀鈔票中,亦是 1,000元鈔票損毀最嚴重,已打定輸數可能不獲退款,最後退款多少,要待本周二( 22日)才知曉。

本月 8日(年初六),鄭伯在旺角廣東道家中午睡,疑有未熄煙蒂燃着一批補鞋物料,鄭伯睡夢中被濃煙嗆醒,救熄火警後發現收藏在物料中的 1.1萬元積蓄焚毀,欲哭無淚,事後向兩家發鈔銀行申請退款。
16 : GS(14)@2011-02-20 10:48:56

都算好彩
17 : passport(1491)@2011-02-20 12:24:33

16樓提及
都算好彩
算唔錯了
燒左都羅得番D錢
18 : 龍生(798)@2011-02-20 18:53:11

好心匯豐賠埋佢啦...一千蚊
賣個廣告, 抵到爛啦!

可惜PR 個邊太薑硬...錯失良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