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札記【390】巴菲特半世紀前的教導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45o.html

佐羅讀後:半世紀前得東西,久遠的投資經,如果目前還在堅持,那麼我就必須得承認它應該是極為有效的和經典的,但問題的關鍵是:你是否也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信條?當你都厭煩了再聽什麼巴菲特投資經的時候,他卻不厭其煩地堅持了半個世紀!!

 

為了簡便以下內容,我總結一下,

1、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驗證你的投資,至少包含一個完整的大牛熊階段。-與之前我們五年做好一次買賣的理念基本一樣持有長期理念。

2、要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價值,什麼是真正的風險;什麼狀況才值得去恐慌,什麼狀況反而值得貪婪。

3、遵守低迷時候買進,持有一個較長時期的策略,賣出只要在合理水平就應有不錯收益了。

4、絕不盲從主流或是顯赫的人物。

5、從你的投資假設、理論依據、過程整體的考察下去,再經過一段時間實踐才能知道自己的投資行為是否正確,大概三至五年的投資可以真正檢驗投資的正確性,

巴菲特半世紀前的教導

來源:長微博作者:@佐羅投資札記 2012-08-02 10:52:22 摘自新浪美股

 

美股評論:巴菲特半世紀前的教導
     導讀:MarketWatch投資理財編輯波萊蒂(Therese Poletti)回顧了巴菲特半個世紀之前寫給股東和合夥人的一些信件,指出這些信件中的理念對於現在的投資者其實尤其具有指導意義。

  以下即波頓的評論文章全文:

  通常,巴菲特(Warren Buffett)都不會去預測市場的走勢,但是在7月上旬寫給股東的信件當中,這位傳奇經理人卻提供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來幫助大家展望股市未來的崎嶇道路。

  「我想,我們可以確信,未來十年當中,將有少數年頭,大盤可以獲得20%甚至25%的漲幅,還有一些少數年頭,則可能會有同樣程度的跌幅,而大多數年 頭的表現則在兩者之間。」巴菲特寫道,「至於這些年頭將以怎樣的順序出現,我沒有任何概念,我認為,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這順序並沒有什麼重要意義。」

  看到這些話,有人可能會感到奇怪,因為巴菲特似乎並沒有這樣說,事實上,這封信確實是7月寫的,但是,是在1962年的7月6日。

  半個世紀過去了,巴菲特要大家不要去在意市場波動的建議依然是值得我們考慮的。許多投資者,要他們忍十天都要了命一樣,更不必說十年了。當然,今天的 投資者確實也有正當的理由為了自己的財產,以及管理這些財產的人感到恐懼。資本的安全回歸是首要的,而為了可觀的回報率去冒過高的風險是不理智的。

  其實,陽光底下並無任何真正的新鮮事。討厭風險原本就是人類的天性。一個貪婪的市場正是由恐懼為基礎構築。不然的話,巴菲特也就不必提醒投資者保持長期視角了。

  1962年的投資者確實有害怕的理由。儘管世界最終從古巴導彈危機的核懸崖邊走了回來,但是美國與前蘇聯之間的冷戰確實在不斷升溫。道瓊斯工業平均指 數在1962年的前六個月當中下跌了23%,讓前一年22%的漲幅變得了無意義。5月29日的「閃電崩盤」讓道指單日損失了大約6%。

  保持冷靜

  在所有這一切發生時,巴菲特始終保持冷靜。他強調,股票買家必須要有長期眼光。「六個月,甚至一年時間的業績都不值得過分重視。」他在致巴菲特合夥公司投資者的信中強調,「要評估投資表現,必須是在一段足夠長的時間當中,這段時間必須同時包括了牛市和熊市。」

  我們可以在線上看到巴菲特的這封信,以及他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與股東的其他通信,其中還包括1969年5月29日的那一封,這封信當中,他告知投資者,他將解散自己的有限合夥公司,用伯克希爾(BRK.A)(BRK.B)的股份來交換他們手中的股份。

  站在半個世紀之後來回顧,我們發現,巴菲特1962年的這封信,以及1963年1月的一封,其實都很適合今日的投資者閱讀。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全球經濟岌岌可危——如果不是已經陷入災難的話——而且還有重大變革正在發生的時代。

  Auxier Focus Fund(AUXFX)長期持有伯克希爾的股票,經理人奧克謝(Jeff Auxier)評價道:「(這些信件當中)有很好的教導,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性格,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價值,以及保持學習熱情的必要性。」

  「所有偉大的投資人其實都是和巴菲特一樣行事的。」他補充道,「你必須自己進行大量的研究,而且要有耐心等待合適的價位出現。任何拿自己的錢去投資的人,動手之前都應該做些功課。」

  巴菲特今年8月30日就要年滿82週歲了,這些1960年代的信件顯示,巴菲特幾十年來確實是一以貫之。和現在一樣,那時他也強調在大盤下跌時注重資本保值,在大盤上漲時不要追逐表現,強調專注於長期挑戰和長期結果。

  可是,許多投資者都未能準確領會,巴菲特所謂的長期絕不是消極的買進持有,而是在低價位買進,持有並監控。實踐起來,就意味著發現估值偏低的普通股,處在特殊的重組境況中的企業,然後完全或者是大部分控股,形成帶有明顯巴菲特色彩的企業。

  巴菲特在1963年1月寫給股東的信件當中強調:「永遠不要指望賣個多好的價錢。我們應該確保買進價格足夠低廉,這樣普通地賣出,也能夠得到不錯的結果。」

  巴菲特最初的有限合夥公司創建於1956年5月,當時,這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價值型投資大師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 的忠誠信徒是靠著10萬5000美元來自親友的資金走出了未來帝國的第一步。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1963年初,巴菲特的若干合夥已經控制了940萬 美元資金——根據通貨膨脹數字進行調整,大約相當於今天的7000萬美元——其中有140萬美元是屬於巴菲特自己的。

  巴菲特能夠獲得成功,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在之前的五年當中,道指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了8.3%,扣除費用之後,巴菲特的合夥年平均回報率21%。

  巴菲特再三告誡自己的夥伴們,自己的深度價值型策略往往在上漲乏力,甚至下跌的市場環境中表現出色,而在牛市當中則可能會落後。

  事實上,1962年,道指不計股息,損失幅度為10.8%,巴菲特的普通股投資組合也沒有賺錢,但是由於完全控股的那些企業表現出色,基本上與大盤無關,他的合夥最終獲得了11.9%的費後回報。(這些私有投資在其他年頭當中則可能會拖後腿。)

  在1963年1月的信件當中,巴菲特表示,五年間表現年平均超過道指13個百分點的業績超過了他自己的目標,他的長期目標是超過基準10個百分點,他建議自己的合夥人「在心理上調整」自己的預期。

  巴菲特再次重複了自己關於表現的看法:「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積累每年的表現相對於道指的優勢,而不去過分擔心某一特定年頭的絕對回報是正數還是負 數」。(到1967年晚些時候,巴菲特發現可以找到的機會變少了,於是他將自己相對於道指的表現優勢預期降低到了5個百分點。)

  基本法則

  在1963年的信件當中,巴菲特還對自己的合夥人們提出了七條要求,他將這些要求稱作是「基本法則」,其中兩條與家庭理財有關,而另外五條是非常值得重複的:

  ——「向合夥人擔保會獲得怎樣的回報,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合夥人每月提取半個百分點,這就是提款,別無其他意義。」

  ——「我們的工作是出色還是糟糕,並不是決定於我們今年賺錢還是賠錢。」儘管巴菲特的投資組合構成與道指大不相同,而他的投資風格也與共同基金大相逕 庭,但巴菲特還是堅持將道指和若干支大型美股基金當作是自己的終極參照,他指出,「只要我們的記錄是好於這些指標的,我們就會認為這是個不錯的年頭,不管 實際回報是正數還是負數。如果我們的表現不及指標,我們就活該挨西紅柿。」

  ——「儘管我更傾向於使用五年的時間段來評估表現,但是我想,作為絕對最短時間段,或許三年也可以。顯然,總有些特定的年頭,我們的表現會不如道指,甚至大大不如道指。如果在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當中,我們的表現都是糟糕的,我們就應該去另找地方投資了。」

  ——「大盤會怎樣漲跌,或者企業會怎樣起伏,我的工作不是預測這些的。如果你以為我能夠做到,或者以為這是一個投資計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請不要加入我們的合夥。」

  「我無法向合夥人做出具體的回報許諾。」巴菲特宣稱,「我能夠許諾,而且確實許諾的,是我們的投資將依據價值原則,而非受歡迎程度進行挑選;是我們將 努力使得資本損失的風險降低……到絕對最低的程度,方法就是在每一筆投資上都採取足夠的安全措施,同時做到多元化;是我的妻子、孩子和我自己會將我們幾乎 全部的財富都投入這一合夥。」

  幾十年過去了,巴菲特這些信件中的坦誠態度仍然令人怦然心動。說坦誠,當然不是指其投資組合的構成,對此巴菲特並未披露,而是指他是如此誠實,毫不隱 瞞自己的投資哲學。今天的投資者已經見慣了太多宣傳材料,後者說得天花亂墜,卻幾乎從不說明經理人的決策過程是怎樣的,當然也就無法和巴菲特的信件相提並 論。他確實是拿合夥人當成年人來對待的。

  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如此,伯克希爾的股東信件才會得到投資者的廣泛重視,同樣因為如此,許多其他的恐懼與貪婪產品的推銷者總是試圖將巴菲特描繪成一個老態龍鍾的,已經被時代淘汰的形象。

  別相信那些人的花言巧語。在今日的推銷者們被徹底遺忘的時候,我們還將繼續遵從巴菲特的建議。

  正如巴菲特在1962年1月的信件中對合夥人所說:「很多人都會立刻同意你的意見,並不等於你是正確的。某些重要人物同意你的意見,也不等於你是正確的。」

  「你的正確,是要靠許多的過程來證明的,只有你的假設是正確的,你的根據是正確的,你的推理過程也是正確的才可以。」

  巴菲特其實早就告訴了我們投資的秘密: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隨隨便便賺到一美元,但只有成年人才知道如何保住它。(子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