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生銀行: 重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空間 木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8dfe90102ec3o.html

《金融實務》 2010年第2期  余華彬  朱凱棟
作者余華彬為中國民生銀行冶金金融事業部總裁

 

  中國是鋼鐵生產和消費大國,粗鋼產量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

  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鋼鐵產能過剩」之說一直在媒體宣傳和政府決策過程中佔據主導,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的鋼鐵消費從不足1億噸飆升至5億噸以上(人均鋼鐵消費已達到416千克/人·年),並形成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為龐大的6.65億噸鋼鐵產能。

  中國鋼鐵工業「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和增長規模一再突破傳統認識的極限,這迫使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以下問題:

  中國鋼鐵工業的產能過剩了嗎?如果沒有,未來還有多少發展空間?

  中國鋼鐵工業未來在資源、環境等條件的約束下,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否具有比較優勢?

  基於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我們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選擇?

  本文力圖回答以上問題。首先,通過對世界主要國家工業化過程的比較研究建立人均 鋼鐵消費模型,我們發現中國的工業化也在複製這個模型。通過該模型,能使工業化發展階段與鋼鐵消費相聯,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中國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空間;通 過對資源、環境約束和中國在這一產業比較優勢的研究,我們力圖證明中國鋼鐵工業具備滿足工業化過程對鋼鐵需求的能力;最後,依據未來趨勢和發展現實問題, 我們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發展空間的決定性因素

  發展緣起於需求的興起。預測一個國家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最根本方法是通過建立需求牽引模型,來測算一國未來鋼鐵消費總量的峰值。

  國際鋼鐵協會(IISI)在1974年發表的《鋼消費強度和國民經濟總值結構》 報告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觀點:一個國家只有滿足工業化 (產業結構中服務業佔GDP比重最少要超過50%)、城市化,人均GDP至少達到10000—16000(1990年蓋—凱:多邊比較的貨幣單位)美元這 兩個因素,鋼材消費量才可能達到「峰值」並由此保持穩定或逐年下降。1973年,符合以上標準的美國、日本分別以1.36億噸/年和1.19億噸/年達到 鋼鐵消費峰值。

  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裡則在《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1986 年)中,創造性地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證明了國際鋼鐵工業協會的觀點,並且提出了在工業化階段一個國家或地區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和GDP增長的關係模型 (見圖1)。這個模型可以簡單表述為,金屬礦產資源消費量增長速率一般大於或相當於GDP的增長速率。

  其認為,一國在工業化發展階段,即在鋼鐵消費峰值出現之前,金屬礦產資源的消費速度之快、強度之大、人均量之高、總產量之多都將是該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根據以上的經典理論,在一國完成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背景下,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時,將對應出現人均鋼鐵消費的峰值點,再考慮人口基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模型預測出一國鋼鐵消費總量的峰值,並以此推斷出該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空間。

  未來發展空間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決定一國鋼鐵消費峰值點的有: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均鋼鐵消費強度、人均GDP水平等三個因素。利用以上三個因素我們同樣可以構建模型以預測未來中國鋼鐵消費總量的峰值點,並以此判斷中國鋼鐵工業未來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工業化(城市化)的因素

  歷史經驗表明:當一國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於50%時,標誌著該國工業 化已經完成或進入後期,與此同時鋼鐵消費的峰值點也隨之到來。如日本和美國的第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為41.5%和30%時,鋼材消費歷史峰值分別為 1.19億噸/年和1.36億噸/年,隨後這些國家開始進入信息時代,鋼鐵消費量由此開始保持穩定或逐漸下降。

  針對中國社會當前工業化的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國家「十一五」專項課題 組的研究表明:通過對三次產業就業結構、三次產業GDP結構、城市化率、工業化程度係數等指標的研究,認為中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前部時期(見 表1),開始呈現重工業化的特徵。研究認為:如果未來中國能夠保持工業化綜合指數4%—5%的增長速度,在經過10—13年的工業化進程,到2015年— 2020年中國工業化將基本完成。

  因此,根據中國工業化當前所處階段以及未來發展情況,我國鋼鐵工業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距離峰值點尚有很長時間。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是中國方興未艾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鋼鐵需求量 甚至強於工業化進程,所以一般將該時期稱為「土木鋼鐵時代」。由城市化引發的城鎮房屋建築是鋼鐵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消費主要是螺紋鋼和線材,這與工業 主要消費板材是不一樣的。中國當前城市化現狀如圖2所示,2008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5.7%,大體相當於英國1850年(37%)、美國 1910年(45.6%)、日本1950年(37.5%)的程度,遠遠低於1973年鋼鐵峰值點時主要鋼鐵國家的水平。

  聯合國人口司在2006年預測:中國城市化率具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2020 年有望達到近55%,2050年將達到72.9%。據此測算,2006—2010年,我國需要將1.1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而到2050年時,這一 數字將達到5.5億,這相當於3.05個西歐或者1.8個美國的總人口要進入城市。所以,只要中國城市化的動力不衰,鋼鐵消費量的增長就難言到頂,同時也 預示著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還有相當空間。

  人均鋼鐵消費強度的因素

  以先行鋼鐵強國之一的美國為標竿,2009年中國人均鋼鐵消費量約416千克/人,較美國70年代進入工業化後期時的711千克/人均鋼鐵消費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在美國的「土木鋼鐵時代」,西部殖民開發、摩天大樓和高速公路(鐵路)網帶來的 「Townhouse」(城郊化)消耗了巨量的鋼材。從1901年到2006年,美國全面城市化過程中,單位建築面積的鋼混比達到相當高的0.9,鋼積蓄 量為77億噸,從而使人均鋼鐵消費量從不足100千克/人攀升至711千克/人的頂峰。

  中國當前也正處於「土木鋼鐵時代」,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投資,西部大開發以及大規模房地產開發一再刷新著人均鋼鐵消費量的紀錄。

  以房地產為例,目前城鄉建築面積為400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新增 建築面積300億平方米以上,單位建築面積的用鋼量將隨著鋼混比(當前中國單位建築面積鋼混比只有0.3)提高至65—75千克/平方米。所以今後10 年,中國將在房地產領域直接「埋入」19.5億—22.5億噸鋼材,平均每年消耗鋼材2.2億多噸。

  經歷年數據概算,中國房地產的鋼材年需求量為當年總鋼材需求量的25%左右,以此可以預測到2020年中國人均鋼鐵消費量要達到650千克/人以上的水平。

  如果再考慮到當前中國在「土木鋼鐵時代」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態勢(中國現有400 億平方米住宅建築面積中99%為高消耗建築),以及中國本土正在建造的人類歷史上最為密集、壯闊的電氣化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支幹線機場網絡,中國未來人 均鋼材消費量的峰值應至少為700千克/人。

  人均GDP因素

  先期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4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人均鋼鐵消費隨著工業化的開始而增加;人均GDP達10000—16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工業化完成,人均鋼鐵消費隨即達到峰值。

  1865年到1973年,美國人均GDP從2000成長到16000(1990 年蓋—凱)美元,這一階段正好為其鋼鐵工業蓬勃發展時期;英國鋼鐵工業也是在1974年人均GDP到達12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發展到頂峰; 此外日本從二戰後經濟起飛到鋼鐵工業發展頂峰(1945—1974年),經歷了人均GDP從1346到11344(1990年蓋—凱)美元的過程。歷史的 發展經驗表明,在人均GDP4000到16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正好為一國高速進入工業化,深入完成城鎮化的時期,也恰恰是一國鋼鐵工業 「爆炸式」發展階段。

  中國2009年人均GDP僅為8000(1990年蓋—凱)美元水平,預期未來 10年內中國經濟保持7%增長率,未來中國人均GDP將經歷2010年:8500—9300(1990年蓋—凱)美元,2020年:16000— 18000(1990年蓋—凱)美元的發展層級。依據人均GDP為觀察標竿,中國鋼鐵工業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將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中國鋼鐵消費峰值

  經上分析,以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階段為背景和時間參考因素,以人均GDP和人均鋼材消費強度構建的函數關係模型為量化參考因素,對中國鋼鐵消費峰值進行預測。

  伴隨中國宏觀經濟未來相對穩定的發展,以中國進入工業化的高級階段為背景,以全 社會完成城市化進程為時間標誌;利用人均GDP與人均鋼鐵消費量模型,當人均GDP達到16000(1990年蓋—凱)美元時,年人均鋼鐵消費量達到峰值 的650—700千克(日本峰值為802千克/人、美國711千克/人、韓國982千克/人);再引入總人口14.5億—15億,我們可以預測中國鋼鐵消 費峰值為9.5億—10億噸鋼/年(見圖3)。

  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年產能6.65億噸,按照未來10億噸的年消費峰值衡量,中國鋼鐵工業還有4—5億噸的發展空間,其市場龐大程度可以比喻為再造兩個美國和日本鋼鐵工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