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十一)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14807價值思考中「不變性」
高校是目前很多人嚮往的工作地方,穩定、收入不差、工作空間有彈性。但在我研究生剛畢業的1990年則並不「熱門」,當時高校收入不高、無所事事,以當
時高校那點微薄的收入要想在北京生活似很困難。我一位同學甲就是在畢業後沒幾年辭去高校的工作來到了當時很熱門的外企。在當時,北京的這些外企不但收入
高,且企業名氣大,工作又體面。可是,近期這位同學卻因他所在的外企紛紛倒閉、衰敗,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到當初根本看不上眼的華為公司應聘(他也後悔當初
辭去高校的工作)。而我的另一位同學乙,畢業時就應聘了深圳的華為、中興,現在早已成為中興通訊公司最核心層的高管。
這種變遷似乎是命運所為。但也是眼光和價值觀所致。如果沒有長遠眼光,只以當時的「基本面」來決策,理所當然地會像同學甲那樣選擇。當然,能預見到這20
年來華為中興與朗訊、北電、愛立信等企業的滄海巨變,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神仙」所為。不過生活中有些東西還是能夠「預見」的,這些東西能決定我們一生
中的大多數最重要的決策。與其說這是人的能力問題,不如說這是人的價值觀所導致的思考習慣問題。
哪些東西能預見呢?
社會中某個具體職業的興衰週期是不能預見的,但哪個職業肯定會長存是可以確定的;經濟形勢具體怎麼走是不能預見的。同樣,股市具體的走勢也是不能預見的,大多數公司的興衰也是不能預見的。能預見的,一定是有某種「不變性」的東西。
學物理的時候,我有一個印象很深的認識:自然界中存在一些「不變性」,如量子常數、引力常數、精細結構常數、某些物理量的守恆性等等,它們正是我們生活
的自然界能夠存在於今的基礎。在藝術領域,象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也有「不變性」——只要人類還存在,這些音樂就不會消失(而很多流行歌曲可能用不了多少
年就被人遺忘了)。
投資中,能「預見」的東西是正是價值的根本要素——它們具有某種「不變性」。正因為「不變」,才能長存,產生價值。巴菲特說,他只關心8年、10年後某
種資產能否增值,而不太在意1個月、1年內能否漲。其中的道理就是他要看穿這種資產是否具有內在的「不變性」要素,而濾去其中的「波動不確定性」。如果你
看不出某種資產的內在「不變性」要素,你就不懂這項資產,而不能僅僅因為它現在看起來如何而推斷它未來也會如何,否則你就會與「風險」長期相伴。
在巴菲特看來,可口可樂受人歡迎和沒有別的企業能生產替代它的產品這些屬性,就是可口可樂股票內在的「不變性」。這種不變性決定了這家企業未來10年後
定會比現在更值錢;同樣,故宮在建築文化裡的獨一無二性決定了它在今後仍然是國寶級的保護和觀賞品,且隨時間推移而越發顯示出其珍貴,人類對它的好奇愛惜
會不惜金錢來維護、觀賞。
明白價值要素中的「不變性」,投資就會變得更加確定和簡單,而不會因為經濟形勢、行業變遷而懷疑、猶豫、困惑。投資的最高境界就是確定和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