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機的門檻」之一:手機的B2C化

http://www.eeo.com.cn/2012/0717/230117.shtml

經濟觀察網 張昊/文 有一次和UC CEO俞永福聊天,談起了這一波互聯網公司的「手機潮」。說實話,我本來非常重視他的看法,畢竟手機瀏覽器是少數幾個跟通信和互聯網聯繫都很緊密的產品。

但他的回答讓我感覺很「乏味」,「這應該是第四次了吧!書、電器、襯衣,再就是手機。」俞永福顯然對自己的見解很自信,「互聯網對生活的影響會越來越深入,再下一次就有可能輪到汽車了。」

我試圖反駁,但一些其他的原因,我們並沒有太多深入。在我看來,他的答案和我的問題本就在兩個不同的維度上。我想知道互聯網公司的介入,是否會引起手機的產業鏈發生一次權力轉移,而他的答案則更像是那些老派的B2C公司的口號:「我是X(一些傳統行業)的顛覆者。」

之後的幾週裡,媒體不出所料地把視角定格在360這樣的公司做手機的邏輯。它們也隱約覺得這種模式有不成立的地方,但誰都沒說清楚成立和不成立的地方都在哪。

而我這時卻開始發現俞永福的答案可以很宏觀地解釋這個現象。在智能手機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手機產業鏈的一個環節,而且至關重要。這跟2G時代完全不同,那時候手機上網是個雞肋,用戶體驗實在差得可以,它在產業鏈裡沒有絲毫的話語權。

這跟書和電器有什麼不同?即便噹噹和京東商城還不足以替代線下渠道的作用,但有哪家出版社和家電企業敢跳過這兩家B2C公司,更何況國美和蘇寧也在 重倉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對產業鏈的改變首先體現在渠道上,雖然它對產品形態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巨大,但通過電子商務以達到以量定產已經是個不容置疑的共識。

這個邏輯同樣適用於手機,只不過手機的特殊之處在於橫跨兩個複雜的行業,它的產業鏈現在長得嚇人,所以我們感覺互聯網的力量並不足以改變手機的業態。

但我們來看看小米目前的商業模式。業內很多人在說小米是靠硬件賺錢,可誰都不能否認,這些來自於硬件的錢幾乎全部是由互聯網來實現的。

小米先是解決了供應鏈的問題,這是傳統手機廠商的命脈,如聯想這樣的極其看重供應鏈的廠商,也很難實現「零庫存」的狀態。而小米做到了,它完全通過網上預訂,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甚至正向地影響到了它的品牌形象。

市場推廣同樣如此。小米根本沒有走傳統的廣告形式,而是在有效地利用互聯網的各種媒體資源。沒有任何一家傳統廠商比小米更重視微博的力量,雷軍成了 小米的「首席微博專員」。通過網上的意見領袖來影響潛在的消費行為,這是多數4A公司不懂的招式。小米的定位極其準確,而且在iPhone和Galaxy 價格不菲的格局下,它標榜的「性價比」一下子就打中了基數更大的都市「屌絲」一族。再加上「飢餓營銷」,說實話,我完全不懷疑小米長期缺貨的狀況。這招實 在太狠了,「雷教主」信徒的虔誠度並不比果粉差,否則一款連售後服務都不健全(小米早期並沒有售後服務點)的手機不會這樣受到關注。

正是基於以上兩點,小米的銷售似乎順理成章,甚至它的官網就可以完全覆蓋掉這個環節。再加上電子商務領域已經非常成熟的多網運營,小米並沒有浪費多少資源,便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銷售網絡。

這不就是一個互聯網公司的做派嗎?無非是小米在自己設計和製造手機。互聯網還沒有完全影響到手機的產業鏈,所以,嚴格意義上講,當下的互聯網手機的商業模式更像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電子商務,而在渠道和推廣上的成本縮減正是這種商業模式存在的基礎。

這正是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動力,跟內容是不是為王沒有關係。互聯網已經完全和通信綁在了一起,而它對產業鏈的改變早已開始了。所以,問小米賺不賺錢和怎樣賺錢是個很傻的問題,手機行業電子商務的用戶體驗這麼差,它當然有錢賺,而且這在一定時期內,的確是個不錯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