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國旅遊行業的增長性有目共睹,儘管國家旅遊局公佈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旅遊業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首次提出了「向民間 資本全方位開放」的新政,但未解決的細則問題顯然使民營資本無法與旅遊業全方位「親密」接觸。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種種不愉快、傳統旅遊景區本身商業模式的侷 限性,讓已身處其中的民營企業和欲進入其中的業外資本不得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這其中,經營權期限短,導致景區開發商更注重短期利益最大化,或許是眾多景區自然景觀、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重要原因。
經營權的博弈
在江蘇中明休閒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的一名運營總監看來, 《實施意見》中提出的「全方位的開放」雖然看起來給了民營企業足夠的經營權,但其中有很多細則問題並未解決,比如產權問題。
「我 們有個同行,在江西婺源從十年前就是幾處景點的經營開發商,但是當地政府重新組建的旅遊公司取得財政資金後,就強迫他們終止合同,如果意見能更明確自有轉 讓權、私有使用權,民間資本獨立或參與建設旅遊景區的經營管理權益才能得到保障,而不是被當地政府無視。」上述運營總監說。
同時,對景區 的集中快速開發也使得民間資本進入時顧慮重重,「當地政府一旦決定開放景區後,會同時引入很多開發商,但政府給的投資門檻太低了,包括我們在內沒有一個景 點投資超過千萬的。進入者多了,為了爭奪客源我們不得不給旅行社打折,從開始的9折一路降到5折的團隊價,基本上這樣景點就無法維生了,沒有規劃,誰來誰 開發,導致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該人士表示,「所以我們現在進入景區開發也會仔細小心看當地政府的規劃協議。」
而經營權的期限除了讓民 企與當地政府的博弈中處於下風外,也讓這些民企更注重短期開發而非長期規劃。「對很多開發商而言,一般很難拿到50年以上的獨家經營權,通常都是二三十年 的經營權,這使得很多民營資本進行旅遊資源開發時,往往趨利性更重,容易導致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中國旅遊研究院一名研究員稱。
猶豫的PE
除了民營企業對於進入旅遊業小心翼翼外,大規模的風險投資基金對是否踏入旅遊業處在猶豫觀察的狀態。
過 去一年,深圳一家創投公司的投資經理王先生參加過不下數十場的旅遊業研討會,除了研究機構的報告會、行業媒體舉辦的會議之外,更多是各地舉辦的招商引資會 議,「尤其是去年在山西,為鼓勵民間資本由礦產投資轉移到旅遊服務業,各地甚至縣級政府召開過多場旅遊招商引資會,我們也參加了好幾次。」他表示。
不停飛來飛去的他主要是為了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從2011年開始,他所在的創投公司與地方政府發起成立了一家文化旅遊投資基金,但至今這筆首期募集的近10億元資金大部分仍沒有找到投資項目。
事實上,從2007年開始,隨著IDG資本、高盛、海納亞洲、云峰基金投資2500萬美元入股北京印象創新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後,其打造的「印象·麗江」等實景演出這一創新的商業模式由於高利潤、高票房、可複製性,使得旅遊業企業私募融資活動開始逐漸增加。
「我 認為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儘管旅遊行業前景大家都非常看好,但是真正能直接對接風險投資的、比較創新的商業模式非常少,我們還是比較關注相關的差旅服務及 旅遊資訊網站等行業,但其中適合風投進入的標準化強、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規模化複製的如酒店、機票等已經被攜程這樣的企業分銷掉了,而傳統的景區旅遊開發項 目因為本身受氣候與經濟景氣程度影響比較大,自然景區門票收入難以納入商業模式、投資回報週期比較長、景區整修擴建與營銷成本比較高,無論在模式上、成長 性上等對風險投資而言都缺乏吸引力。」 該投資經理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