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女大學生自發回收組織 港鐵站口教你聽聲分膠袋

1 : GS(14)@2018-02-13 01:51:09

正澳發起人梁衍忻的社區回收活動會以不同紙箱把物品分類,並經慈濟會送到回收商。

【專題籽:綠活2.0】正澳(NO MORE JUNK Bay)是一個由民間自發的社區回收組織,每隔兩星期六早上十點半至十二時半於港鐵坑口站外進行回收活動,從而推廣與環保及回收相關的資訊予市民大眾。發起人梁衍忻(Zoe)剛大學畢業,她指出由於政府於推行回收計劃方面的政策停滯不前,因而想到自發進行社區回收︰「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夠令政府在環保和回收上做得更多!」


Zoe和其他成員不僅希望藉着回收活動可填補政策不足,更可以凝聚社區,「我們做這件事,某程度上想填補政府這方面的政策不足,例如教育不應停在出海報或只設立回收點,而是需要安排人手或街站去接觸市民,去教導他們正確的回收方式。」正澳現時主要回收1號膠樽、2號膠樽、PE膠袋、紙包飲品盒、發泡膠等等。大家平常於住宅樓下看到的三色回收桶,當你以為把廢物扔進去就完成使命時,有沒有想過它們會怎樣處理?是否一定能有效回收?「回收箱有一個壞處,就是它要交給外判商,很多時都欠缺規管,例如有一袋膠盒,他們見裏面混合了一些紙或殘留食物,沒有清潔乾淨,他們便會整袋棄置。」Zoe指出希望正澳能做得比回收桶更多,分得更仔細,令物品更有效地達到回收的目標。採訪當天見不少人拿着一大袋物品來到,正澳的工作人員跟他們一起逐件觀察和分類,遇到不合符條件的物品,他們都會耐心地解釋原因。Zoe稱︰「回收桶是一個很被動的工具,但市民拿物品來到時,我們就可以解釋某種塑膠是否可以回收,回收後會做甚麼?我們會跟大家一起討論。」另外,Zoe強調他們不是一個單純的收集站,會要求市民先把物品清潔乾淨,達到三色回收桶沒法做到的「乾淨回收」,此舉除了確保物品能有效回收,還可以避免於運輸過程中滋生蚊蟲,保護環境。

膠樽底部藏着數字密碼

回收活動當天,不少一家大小都透過社交平台得知而到場支持活動,Zoe更於現場教大家分辨不同的膠樽,「膠樽其實很容易分類,它的底部都有數字寫着『1』或『PET』的字樣,那就是1號膠樽。」另外,1號膠樽通常都是透明,較常見用於一般的飲品膠樽。而2號膠樽則相反,主要是白色或非透明,底部刻有「2」或「HDPE」字樣,較常見用於洗髮用品、藥水、洗衣液等日用品上。分辨膠樽相對簡單,但膠袋比較少有刻着數字,我們又應如何認出PE膠袋?Zoe就教路:「我們可以聽聲,例如PE膠袋搓出來的聲音是不清脆的,而另一個特質就是非全透明。」PE膠袋較常見於一些包裝紙巾上,觸感比較柔軟,大家可嘗試找不同的膠袋來測試和分辨聲音。每次活動後,正澳都會將回收物品轉交慈濟會,再送到回收商,過程中不收分毫。自發建立這個平台,Zoe一方面希望能令大眾對回收品的處理認識更多,另一方面亦培養大家處理自己的廢物的習慣,慢慢建立比「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更進一步的環保意識。正澳於一個港鐵站進行回收,規模看似不大,但現時已積極聯絡更多回收商,希望可以回收更多不同類型的物品,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大眾的關注。活動雖屬小規模,卻已比政府走得更前,而且得到區內不少居民的支持,反應頗為理想。即使你居住的區域沒有這類活動,把物品放到三色回收桶時我們都可以做多一點,更乾淨地回收,為環保出一分力。


不同物品的底部都有數字可供市民作分類。

如何分辨不同質地的膠袋原來有竅妙。

現場有列明正澳社區回收類別,並解釋乾淨回收原則。


發起人梁衍忻(右)向途人解釋如何分類,並將物品逐一放到不同的箱內。


工作人員除了以顏色來辨別,還可透過膠袋磨擦聲音進行分類。


很多市民也到場支持回收活動,反應相當不錯。



採訪:胡展瑋攝影:黃健峰@Fixer Production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05/202935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2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