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我40歲,關於我的孩子與下半輩子。

2014-04-07  TCW
 
 

 

看孩子:以後的大陸人有知識又有錢,我兒子遲早要面對

張子傑,在一家珠寶製造商擔任經理,四十出頭歲的他,太太是家庭主婦,育有一個七歲兒子與兩歲女兒。早在十年前,他就在西貢一帶買下一間十七坪的房,沒有貸款與租屋壓力,唯一在意的是子女的教育與未來。

有趣的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大陸人,進入香港競爭,他雖然感到無奈,卻不見悲觀,反而覺得這對下一代來說是好事。以下是他第一人稱口述:

香港的房價,現在是漲得太凶了,扣掉通膨,比九七前還高。我現在住的這間,十七坪,在香港算是很大的房子了!屋齡三十幾年,從不到港幣一百萬漲到三百五十萬元,這是因為在西貢,如果在市區,恐怕要七百萬以上。我現在的薪資漲也沒這麼多,如果現在才買,負擔會很大。

物價也是,香港以前是兩、三個中產階級養一個窮人,再過幾年恐怕就變成負的。不過這是結構性赤字,跟人口老化有關,不能說是跟中國加強往來的關係。

我在台灣念大學,是很喜歡台灣,每年還要去台灣好幾次,但真要講住,還是在香港吧!

這幾年中國人是變多了沒錯,經貿往來一定也會讓香港經濟有些成長,兩地的交流多一些,瞭解也會比較多,不會像九七以前,大家都覺得大陸很危險、很恐怖,雖然他們現在還是不太禮貌,但比起以前是有進步了。

我們這一代不太需要跟大陸人競爭,但是到我兒子就不一樣,他們以後是要跟這幾十億人競爭的!而且,這些跟他們一起長大的大陸人有知識又有錢,這樣也好,反正他遲早要面對。擔心當然是會擔心,但是往好處想,大陸也在進步,未來市場在那邊。他們長大以後一定也是往那邊移動,不管唸書或工作,總是要提早適應。

像我工廠在廣州,一個禮拜有三天在大陸,兩邊跑,七年來都是這樣,那沒辦法,以前我們不喜歡去,但現在越來越多香港人直接留在大陸,不回來了。因為他們的條件上來了,生活進步了嘛!

你說搶幼稚園,的確有一些狀況比較嚴重,只能不要往那些熱門的地區、學校擠,我兒子念的公立小學也有不少大陸同學,他們來了以後會有改變,我所認識的大陸人都很不錯,不會不禮貌或是沒水準,有交流其實就會有正面影響。

香港和台灣不一樣,台灣是還可以選擇,香港沒有什麼好掙扎,一定得依靠大陸,即使偶爾會抱怨,如果是你小孩看病床位被搶,預防針也被搶,疫苗也被搶,當然會抱怨啊,但是又能怎樣?只能接受啊。

我覺得太多人把事情想複雜了。有些雙薪家庭,(合計)薪水比我還高,可是又要念國際學校,又要住市中心,那不是自尋煩惱嗎?

人多了,你避開就好,不喜歡尖沙咀都是大陸遊客,那就不要去那邊購物就好了,香港再擁擠,總有別的地方可以去。換個角度想,這是刺激香港總體經濟發展,也是好事啊。

香港以前什麼都要爭第一,但大陸政府其實有定位啦,如果上海是紐約,希望香港還能維持像是曼哈頓。就算不是第一了,至少也要第二、第三吧!

往好處想,大陸也在進步,那個市場很多機會在那邊,他們(指孩子)現在小時候在香港生活,以後長大應該很難繼續待在香港吧。

看未來:真正有好處的只是Prada店員,月薪港幣五萬八千,我很擔心未來

口述整理●康育萍

同樣近四十歲,育有一女,但沒房產的楊智偉夫婦,雖然夫妻月收入合計達新台幣三十萬,全家卻只能與外傭擠十八坪的小房子,而且是租的。

他對中國新移民大舉入港搶資源很不滿,對小孩教育也極憂心。擁有加拿大國籍的他,甚至考慮全家搬離香港!以下是他的心情:

香港很小,離大陸很近,不像台灣,有些中國第二代都已經來香港了。

本來我就是香港人,我的小孩應該要有學校念,可是現在卻沒有,因為新移民進來了,或者父母都是大陸人,跑來香港生孩子,還有人每天從羅湖(編按:深圳進入香港的入口)來香港上學,放學時就可以看到一堆小朋友在學童通道排隊回家。像我女兒才兩歲,我們就要為了唸書的問題煩惱,拚命去找學校。

我們很確定學區裡的公立學校已經沒位置了,只能搶私立學校,公立學校不到港幣一千元,私立卻是七倍以上的價錢。小孩兩歲以前就要為她做準備,才能應付一個月港幣七千多的幼稚園學費,這還只是basic的啦。

像我們這樣的雙薪家庭,只能請外傭,一個月付港幣四千二百元,住在上環一間約十八坪的房子,租金一個月一萬九港幣(約合新台幣七萬四千元)。

如果不是中國人來炒地皮,租金不會飆高成這樣,以我的收入早就可以買樓了,才不用租樓!光租金五年前到現在至少漲三成,但薪水卻沒漲那麼多。經濟開放對我來說,好處沒有感受到,但不好的地方卻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這十年來,即使薪水有成長,也不是因為對內地開放,因為我不是在零售業,對我們這種製造業,出口歐美、不是銷到中國內地的廠商,並沒有太大影響。真正有好處的是在Prada當店員,底薪港幣一萬出頭,但是加佣金,一個月可以拿到五萬八千元。

如果可以讓我投票,讓我選擇,我寧願不要香港開放成這樣。未來,等我女兒要上小學,如果經濟負擔得起,我還是會讓她念私立學校,學費一個月港幣一萬二千元,如果真的不行,我們夫妻會帶小孩回加拿大。

雖然香港一直就很小、人很多,但是在以前殖民時代,我們有很好的習慣,都會排隊,現在大陸人在什麼地方都插隊。

五年後的香港,很可能全部都是大陸人,那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不太敢想像,現在還存在一點點的香港文化、味道應該都會消失。我很擔心以後的香港會在哪裡!

採訪後記》香港人像水,台灣人像火

文●林俊劭

採訪個案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然怎麼辦?」

香港人對中國的愛恨情仇,很複雜,只要跟他們聊超過一小時就會發現,原本大談擁抱中國機會的人,依然會不經意流露出對陸客的反感與對香港文化的驕傲;原本抱怨中國人爭奪資源的人,也無法否認香港經濟需要靠中國提升。沒有人絕對喜歡中國,也沒有人絕對討厭。

但大致來說,因社經地位、收入的不同,仍可嗅出其差異性。

金字塔上層者,較主張對中開放、接受挑戰,在他們眼中,中國意味更大的市場,更有購買力;金字塔下層者,對中國人來搶資源抱持無奈態度,覺得看不到未來。中產階級則連罵都懶,覺得討論這話題是浪費口水,不如花精神增強自己實力。

雖然主張不同,但香港人共同的特點是,性格如水,順勢而為,寧可把力氣花在找活路。相較起來,台灣人很悍,像火,為了保護心中珍貴的東西而不惜付出代價。

歷史從不會停下腳步,香港人的處世態度,台灣人未必贊同,但可以確認的是,香港的民主遙遙無期,但民眾收入已把台灣遠拋在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65

HONGU紅谷:“本土力量”與下一個100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1/147881.html

從零起步到銷售額12個億,傳承麗江束河皮匠文化的紅谷皮具只用了十二年。而就在這十二年間,從業內標新立異的渠道設計到發力O2O新型商業形態,從凝聚 “家•夥伴”的企業文化到打造“和於自然、亦善亦美”的品牌理念……紅谷及其所踐行的“本土力量”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手工制造業與現代時尚文化完美融合的“樣板”,而作為紅谷董事長的鄧申偉顯然並不滿足——“紅谷腳踏實地,穩抓穩打,也許十年二十年後,我們就可以做到100億”。是什麽支撐其實現這一遠大目標的動力? 也許我們可以從紅谷自身歷史和產業未來雙向來找尋更真實的答案。

\

作者:陈一舟


最近美股市场活跃,一些后起之秀的企业家,纷纷摩拳擦掌,咨询我关于上市的事情。 同时,人人股价低迷,有互联网同行和投资界人士问人人为什么不私有化。


上市和下市,做长与做空,我这里把有关的思想整理分享给大家。


首先,关于上市。

上市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好处是显然的,这里不多讲了。但是,上市以后公司创始人及管理层所需要的持续努力,和大部分时间所需要忍受的“寂寞”,是大多数要上市的公司CEO们也许听说过多次但没有什么感觉的。 以互联网为例:这个行业变化快,一个好的产品模式,随着竞争、生态链的变化,可能会变得没那么好;据统计,超过一半以上的公司上市以后一年的股价会低于上市价格; 上市公司的一举一动,随时会暴露在竞争对手的眼中;比你大几十倍的竞争对手,可以用各种强大的自有资源和媒体平台,随时给你泼凉水,打击你,等等这些,你是否做好了思想准备?如果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趋于消亡,你如何成为行业中那些幸存的,活得很好的那几个?是你比别的CEO聪明吗?苦干吗?聪明,苦干的人多了,为什么你会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我们不是听说过,幸运女神是公平的吗?

以人人来说,从2006刚开始做的时候就生活在QQ的阴影底下。 和我们类似的公司,同学,占座,开心,牺牲的牺牲了,收编的收编了,但我们冲出来了。 几年前微博兴起,也是很多大公司做的,势不可挡,我们很吃力,但我们也扛过来了。 在大公司的阴影下生活是一种窘迫的生活方式,因为,一个巨大的客观规律,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像一个无线的网,网在你的身上,对手不出手,你也会被勒的很疼,这种疼,和关水牢一样,吃饭时疼,睡觉时疼,做梦时也疼,无时不刻的疼。能撑住不死,是好汉,能活着出来,那是真牛掰。 屌丝想炼成钢丝,不上刀山下火海怎么成? 其实,如果没有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也炼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咱们接着炼。

这些问题,筹划上市的CEO们,可能要仔细考虑。没想清楚,不要轻动。


关于下市。

上市像围城,没进去的想进去,在城里的想出来。 很多上市的公司会觉得自己股价太低,有些在做私有化。我的看法是,上市的好处,比如员工期权的可变现,股票的可流通性,再融资的便利性,兼并收购的便利性,上市时都在,下市就没了。对于低估得股价,我的选择是股票回购。人人在过去一年多,回购了超过一亿美金价值的股票,加上上市之前对老股东的回购,有接近2亿美金用于回购股票。为什么?回购股票的价格,比私有化低,为公司节约现金; 细水长流,需要资金时慢点,资金充裕时快点,股价太低时多买。而私有化是一锤子买卖,公司资金结构在私有化的一瞬间发生很大变化,可能还要借债,现金减少,降低了公司在收购并购上的灵活性。 巴菲特说,账面上要留足够的现金,现金是最好的保险,也是获取未来机会的筹码。 关于股票回购,巴菲特在今年伯克谢尔公司的年报上专门有一大段阐述,有心人可以自己找来读。 股票回购,巴菲特认为,比分红更好。


关于做长 (how to long)

有人说,陈一舟,你不是个企业家,你是个投资人。 我就暂且笑而不语,顺杆爬,谈谈我是怎么做长的。 做企业和做投资,其实有根本的相似之处,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来日方长,这里暂按下不表。

我想探讨的是,一个CEO,如果只能做长一件事,关注一件事,应该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应该是一个variant perception, 就是一个潜在价值很高的,但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非常不一样的远见观点。 这个观点,还要有可执行的手段,否则想到了,没有做的条件也白搭。 通俗一点,就是当时听起来非常奇葩的,但在事后又被证明非常牛掰的idea。 雷军做小米,几年前大家听起来像奇葩,现在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妈都知道,是他们心中仅次于苹果的品牌。 为什么,因为他琢磨出来在无线互联网上如何避开大佬们的锋芒,利用一个一定会起来的免费操作系统,安卓,做一个软硬件的产品在上面收到钱。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利用跨界技术竞争壁垒,利用大势,业内一流的营销的组合型案例。几年前周鸿祎做免费杀毒,问我行不行,我说看不清。 他后来又做浏览器,问我行不行,我说不太行,结果都让他做成了。 所以他现在也不来问我该做啥了… 囧!还是雷军了解我,做小米前,不问我,直接做了。 再囧!


为什么他们有variant perception?经验和积累,以及对互联网客观规律深刻的认识,包括对人性的了解。2006年,我们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SNS。2010年,腾讯的variant perception是做微信。 每家公司的variant perception不一样,积累非常重要。 没有积累,不容易想到; 没有积累,想到了也做不到。


在斯坦福的时候,上过一次巴菲特的投资课。 他说,一个人,一辈子应该只做20个重大决定,指标用完,战斗结束。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我的指标已经用掉好几个,以后要节约了。 难道不是吗?作为一个创业者,或者一个人,一辈子里真正重要的决定可能20个都不到:专业学什么, 找什么老婆/老公, 第一份工作,选谁做合作伙伴,关键的10个投资决定,加起来不到20个,但是决定了一个人80%以上的快乐和成功。 你的这20个决定是什么?你该投入多少资源去做这些决定?你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有什么variant perception?这都是一些好问题。


关于做空

做空,是个投机名称,估计大家会竖着耳朵听。

其实,我想说的做空,是指一个CEO,平时在工作中,应该积极的不关注什么(aggressively inactive), 听我慢慢表来。


我上面提到做长的原则,做空的原则就是做长的反面: 凡是没有独特优势和variant perception的事,就不做;凡是对本职工作没有太大用处的事情和人,少掺和或者不掺和,这是我指的做空。 时间像真空,很快会被填满。 如果你的时间没有被最重要的人和事填满,那么一定会被不重要的人和事填满。 做空,就是积极的不关注。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伙人,有个习惯,所有到他桌上的事情,只放在三个篮子里:第一个叫“No”,就是“不做”。第二个叫“YES”,就是“做”,这也好理解。 第三个,叫“too hard”, 就是“太难”。 这个叫“太难”的篮子是朵奇葩,估计放在这个篮子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粘上浮尘,到了年底,其命运最后都是被放到“不做”这个篮子里了。


我们从小到大,从来都是被教育说要不怕困难,知难而上,为什么这位老先生说要知难而退呢? 怎么定义难?什么是战略意义上的难? 什么是战术意义上的难?深思熟虑要“做”的事情,执行上再难也要做。 战略上“太难”的事情,执行起来好像不太难,这个时候你做不做? 这些问题,要多思考,想通了,可能离成功就更近了。


扯了很多,最后,你会发现,“上市,下市,做长,做空”,其实我就是一个标题党,天天浪迹在人人上,一根希望炼成钢丝的屌丝。


(作者:陈一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