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新需求 創造新市場
1 :
GS(14)@2017-10-29 22:26:07【明報專訊】告別短缺,遭受產能過剩困擾之時,為中國經濟政策提供指南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內地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着時隔30、40年之後,內地經濟政策或將進行重大調整。
增加供給 造就港商崛起
從上世紀80年代直至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共認為,內地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在經濟領域,通俗地說就是,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為了增加供給,保護環境、智慧財產權等其有約束因素,都要為之讓路,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唯GDP論英雄」。短缺的供給,不僅包括農產品、工業品,也包括會計、銀行、保險等專業服務。
內地努力增加供給、經濟突飛猛進的這段歷史,港商並不陌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內地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香港製造業的小老闆提着當時流行的紅色、白色、藍色間條袋子,帶着材料、半成品到深圳去加工。借助在內地的成功,不少小老闆的加工廠蛻變成日後在港交所上市的大公司。晉身上流社會的他們,身家不知翻了多少番。
後來,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製造業興起,香港製造商大舉進軍內地的時代基本結束。隨後,尤其是隨着內地加入世貿、開放服務業市場,大批香港的專業人才北上,前往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宣介香港以及西方尤其是英國的專業制度、概念、技術和商業模式。其中的佼佼者在內地不斷做大的經濟蛋糕中也分到了一杯羹。短缺時代,只要有供給能力,就能盈利。
過剩時代 傳統模式走到盡頭
但今時已與往日大相徑庭。過剩時代,不僅鋼鐵、煤炭等工業品供應過剩,甚至流動性過剩(內地資金充足已成為資本淨輸出國)。從商品到商業模式,只要能獲利,就會立即引來無數效仿競爭者。
面對過剩,不能只盯着傳統的製造、服務等行業,從香港到珠江三角洲再到廣西、湖南、重慶等中西部地區的生產線複製搬遷之路行不通了。隨着環保壓力加大,西部地區也不斷提高引資門檻。面對內地每天新增的1.5萬多個競爭對手以及不斷攀升的科研經費,甚至也不能照搬內地創新且已成功的商業模式。
昔時之路已到盡頭,港商如果想在內地市場繼續獲得成功,就要和內地同行一樣,不斷刺激新需求、創造新市場。這一點在內地已有明證。
長實主席李嘉誠先生在香港、內地乃至歐洲市場大顯身手之時,馬雲等人還在求學更遑論創業。但借助電子商務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創新,阿里巴巴如今已成為全球明星企業,馬雲的身家也隨之陡增。
數年前,傳統零售商為一線城市的百貨、超市飽和而苦惱時,誰又能想到電子商務會率先在內地城市甚至農村興旺發達?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81&issue=20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