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國新能源在爭論中前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70_all.html

 德國的新能源政策對於中國光伏行業有著特殊的影響力——今年2月德國政府剛宣佈下調光 伏補貼的方案,在美上市的中國光伏概念股就大跌,天合光能(NYSE:TSL)、英利綠色能源(NYSE:YGE)等均下跌超過11%,因為這個世界上最 大的光伏市場70%-80%的光伏組件產品來自中國。

  德國也是很多有意發展新能源的國家追趕的目標。作為在新能源應用上最有野心且行動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德國政府2010年9月就發佈了為未來40年能源政策設立框架的「能源概念」(Energy Concept),首次為可再生能源時代的到來設計了路線圖。按照這個計劃,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國電力供應中的佔比將達80%,在能源結構中的佔比也將高達60%。

  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薄薄四頁紙的「能源概念」顯然不夠,特別是在德國聯邦政府決定放棄核電之後。電網建設瓶頸、海上風電巨額投資、調峰電源建設,以及電力市場如何適應整個能源轉型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德國這樣一個多黨執政的國家,這份雄心勃勃的新能源戰略能否兌現還要遭遇特殊的政治難題。目前執政的中右翼基民黨/基社黨(CDU/CSU)和自民黨(FDP)聯合政府(黑黃聯盟)在能源政策上飽受在野的社民黨(SPD)以及綠黨(紅綠聯盟)的批評。

  從去年以來,很多中國光伏企業就在密切關注德國新能源政策的變化:德國會繼續在新能源道路上往前走嗎?還是將因歐債危機和國內反對派的聲音而放慢腳步?在從事能源政策研究多年的漢斯-約阿希姆·齊新(Hans-Joachim Ziesing)看來,目前情況的確很難,但德國已經走上這條路,想退也退不回去了。「目前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很成功,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現在這個野心勃勃的目標也必須要實現。」

放棄核電之後

  新能源政策從來都是德國執政黨和在野黨交鋒的焦點議題。2002年,左翼大黨——社民黨和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就決定在2032年之前終止核電站 運行。但2010年9月,德國議會通過了將現有核電站的運行時間平均延長12年的決定。這個決定受到廣泛抨擊,隨後,2011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事故再次 改變了德國新能源的路線。

  民眾的反核呼聲以及民調和選舉的壓力迫使德國總理默克爾做出放棄核電的決定,德國宣佈要在2022年底前終止境內所有核電站的運行,棄核速度之快超出業界的想像。

  「默克爾政府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地完成轉向,是依賴於過去20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智庫生態研究所(Ecologic Institute)研究員凱瑟琳·烏芬巴赫(Katharina Umpfenbach)評價說。根據德國可再生能源署(German Renewable Energy Agency)的統計,2011年德國發電量為6120億千瓦時,其中可再生能源佔比20%(含風電8%,生物質能6%,水電3%,太陽能3%),核能與天然氣分別生產了18%和4%的電量。核能的提前「退役」為「能源概念」的實現蒙上了一層陰影。

  2011年6月6日,德國議會通過了能源一攬子法案對「能源概念」予以補充和加速,措施包括加速電網發展,簡化可再生能源項目審批,以及鼓勵房屋節能改造等內容。

  放棄核電後,德國的未來能源圖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未來電網和能效三部分。德國環境部官員馬丁·魏斯(Martin Weiss)向財新記者表示,這三者需要共同作用,沒有哪個要素能單獨真正起作用。烏芬巴赫則認為,目前德國最為看重的仍是電力生產,因為有明確的份額目標,其次是電力輸送。

  德國正在制定到2050年的電網發展目標,主要內容包括完善電網覆蓋、實現海上風力發電的集群連接以及歐洲跨國電網的連接。

  6月上旬,德國議會將討論對電網規劃立法。魏斯認為首先要解決輸電能力問題——從德國北部以及海上風電開發區域向南部負荷中心輸電。目前,德國已計劃修建兩條南北向的試驗線路。

  電網的終極發展目標則是歐洲大電網。「把德國看成歐洲的一部分可以看到更大的潛力,海上風電並不只是德國在做,丹麥、英國、愛爾蘭對共同開發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海上風電都相當積極,此外還有南歐的太陽能資源和東歐的生物質資源。」魏斯表示。

  「能源概念」在能效方面設定的目標是在2020年將電力消費總量減少至1990年的80%,在2050年減少至50%。熱電聯產是提高能效的一 個重要手段,德國計劃在2020年將熱電聯產在電力生產中的比例提升至25%。此外,德國40%的終端能源消費來自建築部門,德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將 這一領域的能源消耗較1990年的水平減少20%,2050年的減耗目標則高達80%。為此,德國通過立法對新建和改建建築的能耗標準做出了規定,且上限 隨時間不斷下調。始於2011年的能效基金則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為私人住宅提供節能審計,同時支持工業領域為提高能效開展的研發活動以及能源管理審計 等。

  實際上,能效被很多德國人形容為「沉睡的巨人」——潛力巨大卻始終未被喚醒,由於要涉及到很多已建成住宅的節能改造,在商業和激勵模式上比發展 可再生能源更複雜。齊新直言,能效提高會產生一些輸家,潛在輸家們會反對提升能效的各種做法。德國社民黨議會黨團副主席烏爾裡希·克爾伯(Ulrich Kelber)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應該有更多補貼流向能效領域,同時可再生能源發展也不應將能效問題排除。

電網挑戰

  德國可再生能源得以迅猛發展的關鍵是可再生能源法規定的,優先上網和上網電價補貼使得投資回報和現金流情況非常清晰,銀行也喜歡這樣的項目。

  因此,對於德國能否完成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大部分人都持樂觀態度。僅2010年一年,德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就高達260億歐元。但整個能源系統需要為此作出的轉變絕非易事。

  目前,德國已經關閉了八家核電站,儘管上一個冬天沒有發生大停電,但已經數次出現過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最終通過從奧地利等國進口電力得以緩解。德國政府的願望是將電力出口國的地位維持至2020年。「這會受到一些影響,是個(能源轉型的)負面效應。」 烏爾裡希·克爾伯承認。

  相較大停電的危險,電網建設迫在眉睫。幾乎所有接受採訪的德國人士都提到了電網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迅速完成電網建設,但事實上沒有做到。」德國發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的馬蒂亞斯·魯克薩(Matthias Ruchser)表示。

  據他介紹,德國需要建設近千公里的新輸電線路,目前僅完成60公里。進度緩慢的原因主要是很難獲取建設用地,「人們不希望在自家上方或者院子裡 出現輸電線」。規劃也非易事。「因為不僅要考慮作為用電側的消費中心,還要考慮未來十年因為核電退出,在電力生產側可能發生的變化。」馬丁·魏斯告訴財新 記者。

  不只是高壓輸電線路。在低壓側,原有的輸電線只需用於配電,而現在消費者也在投資屋頂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項目,他們也成了電力生產者,而配電網則需要接入分佈式電源。這在根本上改變了電力行業的結構。

  傳統大型電力公司還沒有完全適應這一點。費爾德海姆(Feldheim)是距離柏林約一小時車程的村莊。Energiequelle公司在其附 近投資建設了一個風電場,並將電力銷售給當地的一家公用事業公司。這家公司向德國四大電力公司之一的Eon提出能否租用其當地的配電網絡,遭到拒絕。現在 費爾德海姆有兩個電網並存,而Eon只有三個顧客。

  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及並網難題的另一個辦法是儲能技術,這還是未知數。凱瑟琳·烏芬巴赫認為,如果歐洲大電網發展得足夠好,可能依靠輸電就能 解決問題。「對於可再生能源來說,政策是關鍵因素,對於儲能技術來說,情況還不是如此,關鍵是未來電力市場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以及投資者們的選擇。」烏 芬巴赫說。

  在德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天然氣的境遇與其他化石能源有所不同。由於其碳排放量較少且啟停靈活,燃氣電廠成為了過渡時期調峰電源的首選。問題在 於,調峰用途使投資者無法估計每年的發電利用小時數,進而無法計算其投資回報。烏爾裡希·克爾伯呼籲重塑德國以及歐洲的電力市場體系,不再以簡單的度電價 格來衡量電力生產,「必須有更靈活的定價方式來吸引投資者」。

上網補貼爭議

  在德國,圍繞著新能源政策的爭論從未停止。隨著設備造價不斷降低,圍繞著上網電價補貼的爭論也愈演愈烈。

  2000年,執政的紅綠聯盟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案(EEG),確立了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給予電價補貼,並且保證20年補貼年限的做法。12年間,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在電力供應中的佔比從6.4%增長到20%。

  光伏補貼是爭論的焦點。今年2月下旬,德國環境部和經濟部就可再生能源法案的修訂達成一致。根據新方案對於各類光伏項目的補貼下調幅度在 20%-29%。補貼還將以每月0.15歐元/千瓦時的速度遞減。2012年7月1日以後,裝機量在10MW以上的公用事業級項目將取消所有補貼,採取一 事一議的方式。新建小型系統只有發電量的85%能夠享受電量補貼,中等及大型光伏系統發電量的90%將獲得補貼,同時草案取消了對自用消費的獎勵。這一方 案得到了聯邦政府內閣和國會下議院的同意,但遭到上議院的阻擊。5月11日,德國國會上議院的一項投票結果宣告暫停議案,交議會仲裁委員會。

  目前看來,社民黨和綠黨佔據了上風。但補貼削減問題一直是懸在光伏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據德國環境部的數據,2010年,有195 億歐元的投資發生在光伏領域,佔可再生能源總投資額的70%,但其電力供應僅佔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的11.2%,全國電力消費量的1.9%。「每個人都覺 得這是不合理的,應該進行修正。」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穆斯文(Sven-Uwe Mulle)評論道。

  凱瑟琳·烏芬巴赫則認為關鍵在於補貼調整和監管要跟上行業發展。「我們的政策和立法都跑在現實情況的後面,而且還需要通過議會等決策系統,這是 個挑戰。」但能源政策問題專家漢斯-約阿希姆·齊新則認為,鼓勵政策應保持穩定,「不要每月或者隔一段時間就變。減少補貼是對的,但人們需要知道正在發生 什麼」。

  馬蒂亞斯·魯克薩對僅有85%的發電量能獲得補貼提出批評。原本是效率越高,發電量越高,投資者拿到的補貼也越高,但現在只有部分發電量能夠獲得補貼,這使得投資者不再注重效率,轉而尋求便宜組件,「德國的政策將傷害本國的光伏企業」。

  烏爾裡希·克爾伯是太陽能堅定的支持者。「社民黨反對削減補貼,因為我們不想讓可再生能源的境遇比我們當初引入上網電價補貼時設想的更差。」他 還指責現任政府誤導人們以為補貼過高了。「消費者為補貼支付的費用中很大一部分沒有真正流向可再生能源領域。」除了能效領域,他認為應該將補貼更傾向於用 於供暖和製冷的可再生能源以及用以解決交通系統的問題。

  海上風電方面,目前上網電價補貼標準為19歐分/千瓦時。但由於投資巨大,有實力進行投資的大型電力公司紛紛表示成本太高、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要更多時間和補貼。

  烏爾裡希·克爾伯在談到這一問題時連用了四個「更多的」來形容投資者對於海上風電補貼的要求。

  在被問及為何德國要設立遠至2050年的長期能源目標時,一位德國外交部官員告訴財新記者,這主要是基於經濟上的考慮——如果沒有長期政策保 證,很難要求私人企業花巨額資金投資相關項目,特別是成本和投資尚不清晰的海上風電項目。這位官員還強調,所有政黨都支持這一能源轉型,「明年會有聯邦選 舉,即便會有一個新政府,也會採取相同的政策,在『能源概念』上,不會有大的改變」。

  政黨們可沒這麼容易達成一致。就在環境部長諾貝特·勒特根因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選舉敗北被「炒」之際,烏爾裡希·克爾伯還在Twitter上指責說,現任政府對能源轉型的阻力仍然存在,而自民黨則認為迄今為止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抬高了電價,影響德國企業的競爭力。

  爭論仍然在繼續。不過,大部分德國民眾仍然表現出對可再生能源的熱情,在這種熱情之下,德國通往可再生能源的道路雖有荊棘,但應該不會走上回頭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