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别对消费概念投资期望太高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085

我们未来的消费会和美国一样吗?要不要投资到消费概念中去?


  在年末的一个投资俱乐部的小聚会上,一位Z老师是这次聚会的中心,据他说在2010年赚了不少,他投资的主要方向是一些消费概念的股票。在2010年开始的时候他也曾经对我提过这个主题,当时我认为那些玩意已经太贵了,没想到结果是他笑到了后来。
“你知道我为什么认为消费类股票那么好,我老婆就在××商场工作。我听她的消息就知道人们的消费热情是不是很高,这和彼得·林奇的投资法一样。”
“这是你得天独厚的投资优势。”
“是啊,要不让你的老婆也改行去烧瓶猫(shopping mall)上班,你也可以有这个优势的。”
“还有个获得这种优势的办法是让你的老婆归我。”我们互相开着玩笑。
Z的“老婆优势投资法”其实很简单,只是他和老婆闲聊的时候得知了某家专营化妆品商场的营业额上升了25%。
这非常符合Z的预期,据他预计,中国的政策当局在大力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在35%左右,如果通过“升级”达到美国75%左右的水平, 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中再假设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8%,那这么算来中国未来20年的消费总额要扩大10倍左右。而且Z因为认为自己拿的是消费 行业“最好的”公司,所以他还给这个公司的业绩以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5%的年化收益率溢价,这样Z的股票2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算起来就是17%左右。这 个投资成绩基本能追上比尔·米勒,而且也会给他未来20年的投资带来23倍的回报率。


消费概念只是听起来有逻辑

  一个高水平的投资概念总是这样具有迷惑性,那就是它听起来很有逻辑。这种概念有点像一些电视台演出的那种解决家庭矛盾的现场直播。吵架者之间的 行为似乎很合逻辑,但是总能让人看出是假的。这是因为,吵架的人们对对方的逻辑理解得过于正确,而在现实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会造成很大的逻辑误差。所以,这 个事情可以反推,如果某个人讲的事,其中人物逻辑反应过于精确,或者一群人呈现这种精确逻辑反应的状态,那他们肯定是在说谎。
对于Z的投资分析,先不说他所持有的公司是不是会长期地具有战胜行业5%的优势—具有这种优势真的很难,因为现实中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实在太复杂了,消 费终端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可能性比一个科技公司永远技术领先的可能性还要小—单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对当局的政策反应那么正确,就很值得人怀疑,如果中国的消 费者那么愿意消费,他们为什么早不消费呢?
这个答案很可能是,原来政策当局并没有出台那些促进消费的政策,在这个世纪的前六七年,中国的经济更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但是由于2008年的经济危 机,美国人也开始攒钱了,在短短的两年期间美国居民储蓄率竟然从负值增加到6%以上。中国为了不让自己的经济增速下滑,所以希望国内增加更多的消费。


人们会因为政策刺激而加大消费吗?

  那么为什么消费者要对政策当局的这个希望做出同向的反应呢?人们会因为一些促进消费的政策而增加自己的消费比率么?
在2009年的时候,有位经济大师,就是罗伯特·蒙代尔,他曾经认为不让中国经济下滑很简单,那就是政府分发消费券,这样既解决了经济下滑的问题,而 且让中国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了改善。但这件事翻过去掉过来想,还是个馊主意。因为,人们在获得消费券时的确会增加消费,这是因为消费券是有时间限制的,并 且不能存到银行里去生利息,即便是低收入阶层获得了消费券,他们最可能的选择是大量购买那些耐用消耗品,比如说粮食和油,还有卫生纸之类的东西,这些产品 很容易储藏,而且肯定会要消费掉不会被浪费。而由于用消费券省下来的现金会继续被存到银行去,因为人们会预计政府不会长期发放消费券,所以人们也不会由于 政府的消费券改变自己的消费结构,只是把明年要买的米今年买来,然后储存到明年吃罢了。
很多促进消费的政策其实和糟糕的消费券一样,都是政府支付一部分补贴,定向的造成人们在政策改变之前抢购一些商品,而在政府促销结束之后,人们则会减 低同类的消费。这种政府“转移支付”的成本会很高,美国发放类似消费券的食品券的行政费用占到发放食品券总额的30%,这些费用基本上用于防止冒领者作假 和领取的人倒卖。而可以肯定,这多出30%的费用也出自纳税人的口袋。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Z先生老婆的化妆品公司销售额会连年大幅度增加呢?实际上人们的消费结构是很具惯性的,比如人们不会因为馒头变得便宜或者可以享 受政府补贴就会一顿饭吃10个馒头—这种消费者不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很可能第一次这么消费的时候就被撑死了—那么人们会因为有了钱就一天洗十次脸,进 行十次化妆么?显然也不会。认为人们会洗十次脸的投资者应该看看,化妆品商场的营业额是怎么增长的,像北京这种超级大城市对周边的二三级城市的消费人群是 多有吸引力,而政府又把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放到了这些二三线城市通往北京的铁路和公路上,当然,还有飞机。这些流入超级大城市的消费者,他们不来北京也会进 行类似的化妆品消费,到北京只不过是他们希望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货物罢了。
如果以幸福感来衡量消费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甚至新兴市场地区和国家的人更喜欢储蓄而不是消费。假设一个人今天消费掉1块钱和一年后消费掉 1.04块钱的幸福感是一样的,在发达国家人们喜欢消费掉这一块钱是因为如果把这一块钱用于储蓄只能得到1.02块钱,这样幸福感就会降低;而在新兴市场 国家,如果把一块钱用于储蓄并投资,由于经济增速快于发达国家,在一年后投资的1块钱可能升值为1.06块钱。如此一来储蓄反而让居民的幸福感增加了。所 以,光从这个角度说高储蓄率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理性的选择。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6

分析師稱Groupon 250億美元估值「太高」

http://news.imeigu.com/a/1313192160896.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早間消息,基準公司(Benchmark Co)的分析師弗雷德·莫蘭(Fred Moran)表示,由於Groupon仍處於虧損狀態,其250億美元的估值太高。

莫蘭表示,即便以不考慮營收的財務方法分析,和谷歌、亞馬遜、eBay等公司相比,250億美元的估值也太高了。

Groupon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進行IPO,多家大投行和證券公司承銷,故只有少數公司的分析師發表看法。莫蘭是少數幾個看空Groupon的分析師之一。基準公司不是Groupon的承銷商,也不參與此次交易。

莫蘭表示,自己是根據媒體報導推測出的250億美元估值。他估計Groupon今年營收將達39.6億美元,而250億美元的市值是今年預計營收數字的六倍。

據市場研究機構neXtup Research於6月10日發佈的報告顯示,谷歌、亞馬遜、eBay等公司的市值都不到各公司2011年營收的三倍。neXtup Research在該報告中對Groupon的估值為140億美元,為其營收的3.5倍。

莫蘭稱,Groupon的IPO將「很成功」。在Groupon於本週披露二季度營收後,莫蘭調高了其對Groupon的營收預期,並削減了虧損預測,部分得益於Groupon營銷費用的降低。(新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97

嫌租金太高 太平洋百貨撤出北京市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4/5NMDcyXzM2NDU5NA.html

曾經差點撤離成都最繁華地段春熙路的太平洋百貨,在內地市場再次遭遇撤離危機。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獲悉,太平洋百貨將在年底前關閉其在北京的兩家門店,撤離北京市場。無獨有偶,太平洋百貨最大競爭對手之一百盛也可能將關閉位於上海遵義路的門店。

業內人士認為,兩大百貨零售品牌遭遇的撤場危機,或許都與現有的租賃模式有關。

撤店風波

對零售商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選址開店,而最頭疼的就是由於種種原因而被迫關店。太平洋百貨頻繁遭遇此類麻煩。

屬於台灣遠東集團旗下的太平洋百貨在內地擁有10多家門店,分別位於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大連和無錫。其中,太平洋百貨在北京擁有2家門店——北京太平洋百貨盈科店與五棵松店,然而,這兩家門店即將關閉。

「現 在基本計劃會在今年年底前關閉這兩家門店,盈科店(位於三里屯附近)已經經營多年,應該是可以盈利的,但主要是合約差不多到期了,對方要求的新租金實在過 高,所以導致難以合作。而五棵松店是2009年才開業的,以一家百貨店通常要3~5年才能進入盈利期來看,該店目前甚至未必到盈利期,但其間也是由於業主 更換導致合作有變化,所以公司也打算一併結束。」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員向本報透露。

有太平洋百貨會員表示,接到相關通知,北京太平洋百貨盈科店應該會在10月25日關閉。

而作為太平洋百貨在內地最大競爭對手之一的百盛,最近日子也並不好過。有知情者昨日向本報爆料稱,百盛也即將關閉上海的一家門店——位於遵義路的百盛虹橋上海城店。

本 報記者致電上海百盛虹橋上海城店,該店工作人員表示,確有可能關店,具體時間未定,今年年內應該還不會關閉,但明年可能會結束該店經營。不過其強調,同時 百盛也在開新店,其在上海天山地區的一家新店已然開業。知情者透露,就是因為百盛自己知道虹橋上海城店將關閉,所以才將業務「挪到」了天山地區。

高租金之禍?

這並非太平洋百貨首次遇到關店風波,此前其在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店也差點關閉,主要原因是與業主合約到期,新租賃期的租金過高,在雙方僵持一段時間後,最終以太平洋百貨妥協收場,太平洋百貨給予業主方高額租金而保留了春熙路店。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此番太平洋百貨將關閉的兩家北京門店和百盛或將關閉的上海虹橋上海城門店,根本原因與上述春熙路店驚人的一致——都是在租賃模式下,百貨品牌商與業主方發生利益糾紛,導致關店。

「盈 科店是大約10年前開業的,是太平洋在北京的首店,當時那個地區不如現在繁華,業主有意招攬品牌百貨商,太平洋以極低的租金進入,但現在再普通的商舖進駐 啟動資金都要100萬元,所以如今租約將到期,業主極力提高租金,導致雙方難以繼續合作。」上述太平洋百貨內部人士透露。

根據盈科中心物業的底商和網上招租信息,開發商上月底開出的整租太平洋百貨鋪麵價格為每平方米28元/月。該底商整體面積約6.5萬平方米計算,年租金為2184萬元。

本報記者輾轉瞭解到,百盛虹橋上海城店明年或關店的主要原因也是與業主租約到期,難以接受高租金所致。此前百盛在成都等其他地區也數次發生過因經營業績壓力或與業主方問題而關店。

「百 貨業大致分為輕資產的租賃管理和自行投資並管理兩大模式,百貨業的行業毛利率在20%多,這幾年隨著競爭加劇,盈利壓力變大。所以大多數企業都採取輕資產 的租賃管理模式,而非需重金啟動的投資模式。可是租賃模式下,一旦業主方出現變更、租約到期或期內與業主發生矛盾等,都會導致百貨管理方離場。」第一零售 網創始人丁利國分析,由於不少百貨項目都是10年前簽訂的合約,根據業內一般10~15年租期計算,這幾年會有不少百貨店進入合約到期階段,這可能讓很多 百貨商均面臨撤店危機。

此外,百貨業的區域性也使得百貨商難以在全國鋪開戰線。比如百聯繫在長三角地區稱霸,卻也難以在全國布點。太平洋百貨至今未開發華南市場,其坦言,華南地區僅認部分本地品牌,外來百貨商幾乎都是「去一家死一家」。

「中 國市場龐大,各個地區對商品的喜好和消費習慣大相逕庭,但百貨商的後台合作者和供應方大多是一致的,導致眾口難調。你要獲得當地供應商合作,十分困難。比 如北方市場的供應商十分團結,甚至業內曾發生過當地供應商集體斷貨外地零售商的事情。所以,區域性差異,或許也是太平洋折戟北京市場的一個原因。」太平洋 內部人士分析。

據悉, 2005~2007年,太平洋百貨在北京地區曾實現盈利。但2009年五棵松店開業之後讓太平洋百貨連續虧損。有業內消息稱,2009年至今年一季度,太平洋百貨在北京地區的虧損超過70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6

劉永好女兒劉暢:外界太高看我了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9/1121727.html

國企業界「富二代」代表人物、「80後」的劉暢正走向新希望集團的台前。雖然留學海外,但她從來都是一個備受呵護的小姑娘,父母為她保駕護航,甚至幫她「定製」人生道路。

劉暢把咖啡端在嘴邊,嘟囔一聲:「這個我不想說什麼。」坐在一旁的新希望集團行政中心主任杜鵑連忙攬過劉暢的胳膊,打圓場道:「你這麼問會給她很大壓力的。」

話題是不久前坊間關注的焦點人物盧星宇,盧是「全球華商未來領袖俱樂部」的秘書長,而劉暢是這一「富二代俱樂部」的主席。在俱樂部的很多活動中,這兩位年輕姑娘常肩並肩站在一起。

相比於盧星宇的父親盧俊卿,劉暢的父親劉永好及幾兄弟早在1995年就成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中國首富」,其家族企業希望集團是彼時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5年後,他們再次問鼎「首富」。

此時劉暢20歲,不過,劉永好為其定下「十年內不見媒體」的規矩。

2011年,十年期限已滿,劉永好果然把劉暢推向前台。繼全國「兩會」時帶上劉暢,且主動向媒體推介她之外,6月中旬,劉永好又一手將其推至新希望集團董事兼團委書記的位置在任職儀式上,劉永好說調侃稱自己「只是來打醬油的」。

劉暢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接班路的?

「讀個碩士,給家裡一個交待」

在1995年成首富時,劉永好兄弟普通的桑塔納轎車、樸素的穿著常被形容為「不像個有錢人」。而劉暢則被描述成一個穿迷你裙、喜歡比薩、炸雞和漢堡的小姑娘,是一個被美國消費文化改變了的小姑娘。

劉暢是於1994年被父母送到紐約的。劉永好的考慮有二「出於人身安全考慮」和「美國有親戚」。「我打小就是比較聽話的孩子,父母給出建議,我條件反射般地會順從。」劉暢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轉學到西雅圖一個小鎮的女子學校後,劉暢開始覺得「很悶」,收到國內同學的來信成為她當時最開心的事。她想回國,並與父親產生了第一次衝突。最終劉永好妥協,但條件是劉暢不能回到他身邊他擔心女兒會貪玩。他讓劉暢在北京和上海之間選擇一個城市,劉暢選擇了前者。

此後她就讀於北京大學北大國際MBA這也是劉永好的安排。「上什麼學,學什麼專業,父母定的肯定比我自己選的好得多。」劉暢說,「讀個碩士,這是對家裡的一個交代,哪怕讀得不夠好,但不能辜負他們。」

2002年畢業後,劉暢選擇進入了一家初創階段的廣告公司。當時正值央視「標王」成為大新聞的時候,廣告業十分火熱。

這同樣是劉永好幫她做的選擇。據新希望集團一位人士稱,劉暢想去做銷售,但覺得「銷售單一產品,接觸面比較窄」。恰逢劉永好的幾位朋友剛組建廣告公 司,劉永好覺得是個不錯的機會,劉暢於是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並「見了形形色色的人」,時至今日她感激父親當年的用心良苦:「如果沒有那段經歷,我的路 可能繞得更遠。」

在廣告公司工作期間,劉永好開始鼓勵劉暢撿起來小時候喜歡的唱歌等愛好,還特意幫其尋找優秀的音樂老師,甚至鼓勵劉暢出張唱片。「這個時候,反倒是我覺得MBA不能白讀,要為家裡做點事,而不是像小時候那麼輕狂想當個歌星了。」

劉暢的母親李巍也是位「女強人」,當初因劉家兄弟創業時約法「夫人不得插手」而未進入家族企業,遂「自立門戶」,創辦企業,涉足印刷、地產、花卉等多個行業,並任「中華傑出女性協會」執行會長,現任新希望集團董事。

劉暢從小就有兩個名字,一個隨母親姓李,她在新希望之外工作的時候,用的正是李姓那個名字這同樣是劉永好夫婦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但作為劉永好的獨生女,當她回歸家族企業時,一定還是要叫回「劉暢」的。

「外界太高看我了」

劉永好夫妻費盡心思為劉暢安排了一條平靜且順遂的成長通道。其實在廣告公司工作時的劉暢,同時在為家族企業做事。她可以在新希望集團挑一個自己喜歡 的工作,後多次「換崗」。但新希望集團的幾位員工告訴記者,劉暢主要是學習和參與一些公司業務,並非主導。她實際從事的還是廣告、品牌類工作,更多的時間 則是被父親拉著見客人、做翻譯。

她的第一個頭銜是新希望集團乳業事業部副總經理,被稱為乳業事業部的創始人之一。

但這是劉暢一段不願提及的經歷,「假如要是用成敗來衡量的話,那是我挺失敗的經歷,因為我根本沒有完成我認為能做到的事情。」

從2002年開始,新希望乳業事業部進行了一系列資本收購,先後將四川陽平乳業、重慶天友乳業等11家企業收編。而在新希望乳業事業部成立之初,只有三五個人,劉暢任辦公室主任,同時做著品牌總監的工作。

「自己當時年紀太小,想法太簡單。」劉暢說。當時她甚至忽略了品牌策劃和渠道營銷應該同步。當新希望乳業的廣告滿天飛的時候,被收購企業的重組改制卻耽擱了進程,導致渠道沒有鋪開,走得太快的品牌營銷成了浪費錢的事情。

讓人意外的是,2004年,劉暢從新希望離開,向父母借了一些錢,再次用李姓的名字在成都開了家小飾品店,劉暢說此舉是為了「調整心情」。

兩年後,她重新以劉暢的本名開始擔任新希望集團房地產事業部副總經理,帶領團隊管理集團在上海的房地產業務。她很幸運地趕上了房地產業最賺錢的末班車。

現在劉永好的目標是打造農牧業全產業鏈,劉暢並不排斥農牧業,但她也強調「不會喜歡到哪去」。「我願意接受,但我不是發自內心的。」劉暢說。

「外界太高看我了。」劉暢說。因為外界傳言她熟悉金融業務,曾經主導新希望多項投資。對此她報以頑皮的一笑。

「中國企業很土」

2011年6月,劉暢先後出新希望集團董事、團委書記,這被外界視為她接班的一個標誌畢竟,父親已經60歲了。

劉永好和李巍都來捧場,「女兒就任新職,爸爸自然要來『紮起』(四川方言,護場的意思)」劉永好說。

一個月後,劉永好在重慶投資設立了兩傢俬募基金,分別為重慶新希望股權投資中心和重慶中頂偉業股權投資中心,註冊資金分別為3億元和1億元,前者的法定代表人為劉暢。

這看起來似乎是為有金融背景的劉暢量身打造,劉暢說這傢俬募基金關注的是和農業產業鏈上可以互補的產業,但就投資而言,她只是行政決策的成員之一,對外投資依然會實行新希望集團的決策機制。

劉暢說她現在的重心是海外事業部,同時在惡補農業知識。

她並不是一個天生自信的人,但很期待在新希望獲得普遍認同,「我怕被人當小孩,還要讓他們覺得你這個人還不錯。」看劉暢的表情,這似乎是個艱難的任務,對她而言,飼料廠、養豬場的員工是「世界另外一面的人」。

但有新希望另一位員工告訴記者,劉暢並沒有普通人眼裡「富二代」那種架子,他記得自己第一次走進新希望的飼料廠時,說了一句:「好臭。」一旁的劉暢反問道:「臭嗎?這是魚粉的味道。」

不過,劉暢在四川「富二代」圈子中頗有號召力,被稱為「暢姐」。但是當盧俊卿、盧星宇父女為人所詬病時,劉暢變得低調起來,對她們的圈子文化三緘其 口。她給自己貼了「善良」的標籤,並稱:「我善良但我不是傻子,如果你覺得我是傻子的話,那咱就不玩了,至少你不能傷害到我,我更多的要學會保護自己。」

近來她頻繁往來於中國和東南亞之間,新希望已經在越南、柬埔寨等國投資建設了12家飼料工廠,埃及的工廠也早已動工。「環境你想像不到地差。」劉暢邊說邊從手機裡翻照片,這些工作情景也讓她跟著熱血沸騰,「能找回小時候父輩創業的激情」。

「我考慮多的是怎麼讓這些職業經理人徹底投身新希望。」劉暢說。她一直對職業經理人有期待,10年前,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剛來公司時,就曾經問過 劉暢:「如果有人想到公司來,你希望他做什麼?」劉暢當時的回答是:「我就希望我爸爸不那麼累。」但到現在為止,劉永好的工作狀態改變不多,這讓劉暢覺得 「中國企業很土」。她因此鼓勵父親參加了某時尚雜誌的專訪和「大片拍攝」。

劉暢想給新希望集團帶來改變,至少這個依舊貪戀美食,為見到木村拓哉激動的「小劉總」對新希望的年輕一代更有親和力。雖然劉暢嘴上也說有「混江湖」的感覺,但父輩「蠻荒時代」的經歷在她身上已經找不到影子。

除了準備接下新希望,劉暢說自己還要面對另一個人生重任「還沒做母親呢」,但結婚生子事宜她一定要獨自面對,父母不可能為其「量身定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7

醫藥消費行業的溢價太高了?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7c.html

有朋友提出醫藥消費股的估值在遠期的未來可能會出現類似銀行地產的情況,即業績增長而估值中樞不斷下降,回落到二十倍,撇開具體數據這是理性投資者 應該思考的問題。但到底醫藥消費企業合理估值應該為多少,為什麼是二十倍,而不是十五倍或者五十倍,這不應該主觀臆測,長期而言合理的股價取決於企業的內 在價值,通過DCF估值法可以對醫藥消費類企業的合理估值區間做粗略測算。

 

1、高壁壘的醫藥消費類企業通常資本性支出較低,這裡做簡化處理。假設第一年每股收益為1元,長期增長率20%,貼現率取9%,永續增長率2%。(貼現率與永續增長率已經是偏保守的數據)

第1年

1

1.0

第2年

1.2

1.1

第3年

1.4

1.2

第4年

1.7

1.3

第5年

2.1

1.5

第6年

2.5

1.6

第7年

3.0

1.8

第8年

3.6

2.0

第9年

4.3

2.2

第10年

5.2

2.4

 

 

16.0

第11年

6.2

 

 

永續價值

37.4

 

每股價值

53.4

計算得出每股內在價值53.4元,理論上53.4倍為合理的估值,保守取七折股價37元,對應PE為37倍,估算股價合理估值區間為35-40倍。

 

2、假設第一年每股收益為1元,長期增長率15%,貼現率取9%,永續增長率2%。

第1年

1

1.0

第2年

1.2

1.1

第3年

1.3

1.1

第4年

1.5

1.2

第5年

1.7

1.2

第6年

2.0

1.3

第7年

2.3

1.4

第8年

2.7

1.5

第9年

3.1

1.5

第10年

3.5

1.6

 

 

12.88

第11年

4.0

 

 

永續價值

24.41

 

每股價值

37.29

每股內在價值37.3元,保守取七折股價26元,對應PE為26倍,股價合理估值區間為25-30倍。

即對於長期增長率為20%的企業,估值中樞為35-40PE是合理的,15%的企業25-30倍的PE是合理的。過去十年茅台、白藥複合增長率都超過了 30%,由於基數變大,未來很多優質企業難以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但維持15%-20%的增長率並不困難,部分能達到25%以上。

 

3、沃爾瑪近十年利潤持續增長,但股價卻幾乎沒漲,也可以通過DCF估值法找到原因。

沃爾瑪最近十年的增長率基本為個位數,假設為8%,貼現取9%,永續增長率2%。

第1年

1

1.0

第2年

1.1

1.0

第3年

1.2

1.0

第4年

1.3

1.0

第5年

1.4

1.0

第6年

1.5

1.0

第7年

1.6

0.9

第8年

1.7

0.9

第9年

1.9

0.9

第10年

2.0

0.9

 

 

9.60

第11年

2.2

 

 

永續價值

13.03

 

每股價值

22.62

 

每股內在價值22.6元,按七折計算股價為16元,對應PE為16倍,考慮零售業競爭激烈同時資本性支出相對較高,股價合理估值區間約為10-15倍。沃 爾瑪十年前估值為40多倍,現價對應14倍PE,從而導致業績持續增長股價卻不漲的結果,但估值卻是合理的,成熟市場很多大象型醫藥消費企業情況類似。

 

4、港股中醫藥消費類企業估值整體似乎低於國內市場,這也與其基本面和內在價值相關。港股中很多消費股屬於體育用品類、鞋類企業,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低,市 場競爭極度激烈,長期增長率不穩定,波動性較高,這樣的特性對應較低的內在價值(較低的長期增長率,較高的貼現率)。另外一些消費股以及醫藥股也大多缺乏 壁壘,或者為二三線企業並非市場龍頭,競爭優勢不明顯,業績成長缺乏持續性,獲得較低估值並不奇怪,國內也並非所有消費醫藥股都能長期獲得較高的估值水 平,只有少數真正優質的企業才能長期獲得溢價。

 

    這種估值中樞的計算方法只適用於能穩定增長且資本性支出不高的企業(其實與行業無關,只是醫藥消費具有較多這類特性的優質企業),而不適用於一般性企業及 週期性行業。在足夠長的週期中股票的估值中樞一定與其內在價值相對應,幾年的偏高或偏低僅僅是市場心理和一些額外階段性因素引起的波動的結果,市場長期而 言是有效的。醫藥消費優質企業獲得了一定的溢價,表面上是PE、PB的差異,但本質上溢價並不溢,其實是內在價值的真實反映,銀行地產和其他週期性行業相 對較低的長期平均估值則包含了市場對其業績的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高槓桿及其他不可預見風險(例如金融危機、大量壞賬、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等)的補 償。

 

梁軍儒201111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2

民生銀行行長:銀行業利潤太高了 我們都不好意思公佈

http://122.97.248.126/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7&id=5069

 鳳凰網財經訊 2011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12月1日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可持續繁榮:駕馭政經週期。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在論壇上說,整個銀行業這些年數字非常亮 麗,尤其今年,企業資金需求經營壓力都很大,中國銀行[2.95 2.43% 股吧 研報]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佈。

  以下是洪崎發言實錄:

  女士們、先生們,很高興今天受邀參加2011環球企業家高峰論壇,我的演講題目是通過經營創新實現平衡的持續傳遞,因為我也是昨天受邀,確實有個稿 子,題目還是用這個題目,內容就不是了,我自己給大家談一點想法。大家也都很清楚,整個銀行業確實這些年數字非常亮麗,尤其像今年,整個企業的資金需求, 企業經營壓力很大,中國銀行業一枝獨秀、利潤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企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所以我們有時候利潤太高了, 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佈。但是,我想談實體經濟依然是銀行的基礎,銀行如果健康發展,對經濟結構的優化,資源的迅速優化,以及整個資源在社會中間的效益 最大化,我想是有其促進作用的,但是一旦整體的經濟系統性地出現風險以後,銀行想獨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銀行只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對經濟起到一個促 進作用。銀行確實是經濟的血脈,但是一定說銀行是經濟的核心,這個有待探討。

  但是作為民生銀行,在目前的經濟長週期、調整期,以及短週期、下滑期,這個疊加的週期階段,顯然我們是看到整個經濟再恢復到前十年,10%以上,這很 難做到,實際上有一點屬於青黃不接的時候,屬於經濟調整和產業提升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作為民生銀行,做了一系列的戰略性調整來渡過這樣一個經濟的大周期的 調整。

  首先,我們從2007年開始就感覺從長週期,中國經濟真正城市化和工業化已經處中期偏後,今年的上海、北京、廣東這些大城市的經濟增長,其實速度已經 在下降了很多,但是像內蒙、重慶,這一類的中部和西部確實是高增長期,這種梯度發展也是中國經濟在向中、向西轉移。上海、北京、廣東怎麼辦?包括江蘇怎麼 辦?這些城市和省份處於一種真正的結構調整期,針對這些情況我們07年為什麼做四個行業,單純地從分行分支機構,我們的分行把我們的地產、冶金、能源、交 通這些基礎性的產業和房地產產業調整到總行,作為我們扁平化的事業部,實際上是防範風險,提前預測到週期性的轉換之後,我們在調整運營商業模式,規避風 險,把我們的支行騰出來幹什麼?支行騰出來做小微企業、做民營企業。因為「十二五」之後,顯然我們的第三產業一定是作為重點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是重點要 支持的。所以為什麼我們從09年開始提出來做小微企業的銀行,從09年到現在我們給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已經達到兩千四百億,服務的客戶達到40多個,有貸 款的是40多個,真正服務的是70多個。

  此外,針對「十二五」規劃,我們又特意地成立了文化產業部門,成立了現代農業事業部,並且中國的經濟現在已經到了一個資本重組,是走出去的時候,我們 又搭建了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資金,所以所有的結構調整,一方面是規避傳統產業下滑的風險,另一方面針對我們的現代農業和我們的文化產業,以及我們的服務業和 民營企業走出去,採取了制度性和專業化的研發。前一段時間我們在青島搞了全國水產業國際研討會,這個鏈條非常長,現代農業。剛剛我們在廈門對整個產業進行 全球的專家論證,實際上是把這些行業做精做透,另外佔領這個市場。實際上這種整合,包括農業的整合,物流整合,實際上都是我們產業轉型中間真正做的。

  追溯來講,我們現在感覺一方面我們這種調整能夠使我們銀行健康地、並且抓住機遇,持續發展,渡過整個經濟的調整期。另一方面還應對現在的金融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佔的比重,這種調整不是主動性的,但是我追溯過去15年,民生銀行今天能走到全球一千家大銀行排名73位,到9月份,我們整個資產達到2120 億,利潤9月份能達到兩百多億,稅後利潤,70%都是民營企業的貸款。我想我們追溯到民生銀行成立,就是一個59家主要是民營企業成立的,當時民生就是產 權改革、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核心的銀行業,是作為一個試驗田的,15年走過來,我們不斷地在探索,我們在2000年就開始搞信貸的獨立平行體制,2001年 搞稽核的獨立評核體制,2000年搞會計的集中模式,後期的事業部改革,還有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等這些方面的改革,以及治理結構的改革。我想說明一個什 麼問題呢?說話一條民營為主的銀行,在法人治理結構上面,在所有體制中間應該是最完善的。這一點我是95年就在民生,一路走過來,我覺得我們現在開董事 會,基本上我看了是我們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在裡頭話語權是比較多。另一方面我們沒有政府支持,所有的政策作為我們來說,我們要保持我們的持續發展,我們一 定是要合法、合規,小心翼翼。另外,我想我們對風險的把控,以及對市場的敏感度,我們從骨子裡作為一個經營者是有壓力的,民生銀行成立15年,換了我是第 五任行長,這在國有銀行是不可能的,國有銀行可能15年兩個行長,但我已經是第五位行長了。我想說民營資本辦的銀行,在民生銀行應該有一個結論,15年 了,它一定能辦好。

  我想說明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說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下,銀行業已經渡過了最鼎盛的時期,現在我們的工農中建交70%的股權都是固有,這時候我認為 國有控股的股權可以逐步逐步地退出市場、退出中國,讓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銀行。因為現在不僅僅是工農中建,現在地方政府把一些城市商業銀行都作為控股,掌 握資源,以及村鎮銀行這些資本在好的時期,我覺得可以撤出來,撤出來以後這些資金可以作為我們國家在調整中間用錢的地方多了,基礎的研究投入不夠,新型產 業投入不夠,現代農業支持不夠,很多都需要。我認為現在是國有股從銀行逐步撤出,讓社會資本參與,又減少風險,又能夠使需要的資金轉換到更大的投入當中, 以保證中國經濟的合理的調整,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76

現代牧業污染觸目驚心 七成牛奶供應蒙牛使用 董事長鄧九強稱「公眾對企業要求太高」

http://news.time-weekly.com/story/2012-01-05/121677.html

本報記者 張欣培 發自安徽馬鞍山

「最近壓力蠻大的,我真的不想做了。我已經起草好了辭職報告,我想徹底退下來。」蒙牛黃曲黴毒素事件將低調的現代牧業集團拉進公眾視野之後,2011年12月31日,現代牧業董事長鄧九強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如此感嘆。

現代牧業之所以成為事件的另一個焦點,是因為現代牧業洪雅牧場是發生此次「致癌門」事件的蒙牛乳業(眉山)的主要供應商。資料顯示,洪雅牧場日產鮮奶200噸,全部供給蒙牛眉山公司。

在鄧九強眼中,「萬頭牧場」的現代牧業不可能存在問題,他說:「現代牧業要演繹中國養殖業的大國崛起,在各方面超越美國人。」然而,豪言壯語的背後卻是備受爭議,頻頻被指污染環境。

面對外界質疑,鄧九強無奈地表示:「我要退休,不做企業了。(做企業)又要考慮食品安全、防疫、環境影響,把自己搞這麼累為什麼?做了,一半對一半錯,不做不就沒問題了。」

然而,無論鄧九強多麼委屈與不滿,只要他一天沒有退休,現代牧業的環境問題以及與蒙牛扯不清的關係,都是鄧九強繞不過去的坎兒。

繞不開的環境污染

安徽省馬鞍山丹陽鎮鎮中心東北方向約5公里處,是現代牧業的總部所在地馬鞍山牧場。記者在牧場內看到標語:「保護環境是建設牧場的基本原則。」採訪過程中,鄧九強也強調,食品安全、奶牛防疫、保護環境,是公司重點中的重點。但事實上,現代牧業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備受詬病。

孫志傑家住牧場幾百米之外的山河村。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多賺些錢,到其他地方買個房子。「我家小孩現在兩歲,這裡的污染太嚴重了,夏天的時候到處都是蒼蠅蟲子,孩子一被叮咬經常生病。」孫志傑告訴記者。

時代週報記者剛到牧場周圍,便聞到熏人的臭氣。當地村民介紹,夏季時,周圍到處瀰漫熏天的臭味。蒼蠅蚊蟲到處飛,牛叫聲更是此起彼伏。

隨處排放的牛糞更是隨處可見。現代牧業總裁辦公室的王惠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奶牛的牛糞會用固液分離機進行分離,固態晾曬後,作為奶牛的臥床。而作為有機肥料的沼液則通過液體車傾倒在周圍的田地,進行還田。

對於現代牧業來說,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但當地的村民並不這樣認為。到處排放的牛糞不僅嚴重污染了水源和環境,更使村民有田不能種。

時代週報記者在牧場周圍看到,溝渠、河道里充滿了發綠的牛糞。孫志傑介紹,水源基本上都被污染了。「下雨時,牛糞順著水往下流,流到水庫。現在家裡 的飲水都是在外面買的純淨水。自來水不敢吃,只是用來洗衣服拖地。」亂倒的牛糞沼液,使有些農田長滿了雜草,最終莊稼都不能種了。

在牧場的一角,一處約兩米深的坑中躺著三頭死牛,坑外也存放著三頭死牛。當地村民介紹,這些牛都已經死了好幾天了,正等著集中掩埋。按照國家標準, 死牛必須用石灰進行深埋,有條件的地方逐步建設特定處理場所。對此,鄧九強也向時代週報記者坦承:「我不否認都做到了深埋。我也不好說我們的員工百分之百 做到位,但是我們有這個要求,起碼我想把它做好。」

面對記者提出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種種質疑,鄧九強對時代週報記者說:「味道是村民的味道大還是牧場的味道大,是他們的蒼蠅多還是我們的蒼蠅多?牧場有多大味道,你可以去肥東牧場看一看,夏天是不是蒼蠅亂飛?」

「美國駐上海、廣州領事館的領事和參贊都來過好幾次,誇讚我們說,像現代牧業這樣水平的牧場在美國都找不到。你可以去黑龍江的雙城,或者河北的唐山,看看傳統的養牛到底是什麼樣的。」鄧九強說。

他認為,在環境問題上,不可能做到無懈可擊。但是,在過去傳統養牛模式的基礎上,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環境保護,現代牧業都作出了非常大的改善,不亞於國外牧場。

「如果很多村民都這麼說,我們就搬家。我們的牧場環境是有監測的。」鄧九強如此說。但現代牧業在全國各處的牧場環境污染問題,屢屢被媒體曝光。政府多年的搬遷計劃也一直未實現。

中國適合「萬頭牧場」嗎?

三聚氰胺之後,各奶業巨頭紛紛加入萬頭牧場的建設行列,悄然之間,「萬頭牧場」的陣容愈發強大。現代牧業成為了其中典型代表。

截至目前,現代牧業已建成運營的萬頭牧場16個,在建牧場4個,擬建牧場10個。2015年前,現代牧業將完成30個萬頭規模牧場的規模與經營,奶牛存欄超過26萬頭,日產高品質牛奶3000噸以上,成為中國最大的乳牛畜牧公司和最大的原料奶生產商。

與現代牧業發展相伴隨的,是背後飽受爭議的擴張速度與規模。「中國有幾萬個牧場,現代牧業才建30個,不快,非常慢。要說我們快,不如光電發展快。」鄧九強認為,奶源集約化應該更快一些。

事實上,大多數專家並不反對規模化生產。分散的奶農、小規模牧場的飼養方式,導致交叉感染比較多。而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對安全問題更可控,或較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這也是從三聚氰胺事件中吸取的經驗與教訓。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才能解決好中國乳業的問題。

但規模到底應該多大,卻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萬頭牧場究竟是不是牧業發展的合適之道,還是一場作秀?

鄧九強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他在美國參觀了很多萬頭牧場,說美國沒有萬頭牧場的人都是不瞭解情況的。但西部乳業秘書長魏榮祿認為,中國不適合搞萬頭牧場,太超前,在污染、防疫、疾病等方面很難做到有效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牧場,並看不到想像中的綠油油的草地,也看不到奶牛悠閒地甩著尾巴在草原上自由行走。現代牧業總裁辦公室的王惠告訴記者,奶牛每天從棚舍到擠奶廳、待擠的過程就是活動時間,其他時間只能待在牛舍裡。

一位乳業專家批評,養牛不是流水線,奶牛是獨立的個體,它需要活動的空間。中國的牧場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牧場,準確地概括是養殖場。

其實,業內專家對萬頭牧場的反對聲也不絕於耳。在2011年的第二屆中國奶業大會上,一位發改委官員就表示:「規模化養殖,值得支持,但是需要適度,萬頭牧場是作秀。」

國家對養殖業的發展有一定的補貼政策。鄧九強也介紹,國家對規模化、養殖設施化進行補貼,對奶農用地進行優先審批等。中央政策是一頭好的奶牛補貼1500元等。2011年,現代牧業共從國家獲得補償四五千萬。

因此,雷永軍認為,不排除一些牧場把「萬頭規模」作為宣傳口號,其實就是幌子,目的是為了獲得政府的支持。即使經營虧本了,政府每年也會補償幾千萬。建立牧場,不僅僅是為了養牛,更是被其背後的土地私有化、租賃化的利益所誘惑。

「政府希望發展企業,企業也希望獲得政府支持。雙方投其所好,只要能生產好,也是件好事。但最擔心的是一些企業不好好生產,甚至產生一系列問題。」雷永軍不無擔憂地說道。

事實上,萬頭牧場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已經凸顯出來。

牛根生的影子

提到現代牧業,很難不讓人想到蒙牛。現代牧業的發展軌跡與蒙牛相伴相隨,但兩者卻漸行漸遠。

2005年9月,領先牧業(現代牧業前身)在馬鞍山註冊成立。股權結構為鄧源(鄧九強女兒)25%、高麗娜15%、蒙牛(馬鞍山)10%,其餘50%的股權分散在11位個人股東中。目前,至少有十位個人股東曾任職於蒙牛。

現代牧業背後更有牛根生的影子。2008年鄧九強接手現代牧業後,接連引入KKR、鼎暉投資及Brightmoon的四輪股權融資。其中Brightmoon屬於恆鑫信託公司。恆鑫信託成立於2010年7月30日,是一家慈善信託公司,該公司的財產授予人為牛根生。

鄧九強介紹,現代牧業當初成立的目的並不是一定要為蒙牛提供奶源,是要解決中國的奶源安全問題。「現代牧業和蒙牛隻是上下游,兩家是非常獨立的企業。」

但至少,現代牧業成立之初,是打著蒙牛的招牌,利用蒙牛的知名度為自己開路。當時代週報記者在丹陽鎮詢問現代牧業時,當地村民第一反應是「蒙牛牧業」。後村民介紹,當初現代牧業落成之時,公司牌子上寫的是「蒙牛現代牧業」,在2009年左右才將名字改為了「現代牧業」。

鄧九強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在乳業中,只要和蒙牛有關的,都會在名稱前掛上蒙牛兩字,但實際上與蒙牛沒有任何產權關係,只是上下游的關係。後來因為要上市,再加上已經不是蒙牛的專用牧場,七成供蒙牛,三成供給其他乳企,所以把蒙牛兩字去掉。

一直以來,外界對現代牧業的評價是「神秘」、「低調」。直到上市之時,外界從招股書中才對這家企業略知一二。從招股書中可知,現代牧業與蒙牛有著相似的創始團隊。因此外界認為,現代牧業極有可能會複製另外一個蒙牛。事實證明,現代牧業的發展模式與思路與蒙牛極為相似。

不過,鄧九強極力否認。「從奶的理念上,完全不一樣。蒙牛是加工業,我們是農業養殖業。但是,倒可以給我們啟迪。中國創造出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司。牛根生太偉大了。那麼現代牧業是不是也可以做成世界性的企業?」

現代牧業的雄心也正一步步顯現。其實許久之前,便有業內人士猜測,現代牧業不可能甘心只做蒙牛的奶源供應商,早晚它會有自己的品牌,與蒙牛形成競爭。

目前,現代牧業已推出自主品牌,包括保鮮奶、純牛奶、酸牛奶,共有兩個工廠進行生產,不過並未作任何廣告宣傳。鄧解釋,現代牧業的產品是要依靠品牌宣傳,堅決反對做廣告,要讓老百姓自己去體會。

至於成品奶規模是否會擴大,進而成為下一個蒙牛?鄧九強反問記者,「你說老百姓是否願意喝高品質的牛奶呢?如果老百姓願意,我們就能做到,這是一個趨勢,市場優勝劣汰進行選擇。」

低調的現代牧業有著更大的野心。但它需要記住的,現代牧業七成的牛奶供應給蒙牛,並且雙方當時簽訂協議,原料奶不能銷售給兩名競爭對手。儘管鄧九強自信地認為,蒙牛不會傻到連現代牧業這麼好的奶源都不要,但其對蒙牛的高度依賴性潛藏著巨大風險。雙方的一場博弈將不可避免。


「哪個企業沒出過問題」

本報記者 張欣培 發自安徽馬鞍山

「致癌門」權威結果出來之前,一切奶源都成為外界懷疑的對象。「『致癌門』事件出在奶源上,對奶源進行質疑我認為很正常。但是,每個牧場都沒有設立 獨立的奶源檢測系統,包括中國以及歐美等發達國家。牧場自身不做牛奶檢測,均由採購方進行抽檢,這是全世界通行的規則。」鄧九強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

奶源檢測設備昂貴,小牧場不具備檢測條件。因此接收方對其進行檢測,並根據相關標準給牛奶進行定價與定級。只有當供應商對抽檢結果產生質疑時,才會引入獨立第三方進行再次檢測。

鄧九強告訴時代週報記者,2011年10月國家公佈了牛奶標準,現代牧業也正在嘗試建立自己獨立的牛奶全項指標檢測體系,投資接近2000萬,這樣的設備在全世界的奶戶中基本沒有。

在時代週報記者的採訪過程中,鄧九強不禁感嘆在中國做企業難。「我不能說黃曲黴素不是問題,也不能說不是嚴重問題。但是它沒有出廠,也沒有造成嚴重 後果。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任何好的企業是不是都沒有出過問題?」鄧九強舉例說明,「可口可樂與麥當勞在美國都發生過問題,但並沒有很多人罵它。」

他認為,在美國企業家很受尊重,但是在中國,企業家卻最不受尊重。「只要一犯錯誤,一概全盤否定。一代人否定一代人,可能這就是中國的文化。」

「我們養牛很辛苦,出問題很多人來指責。我對自己非常失望,做了那麼多努力,一片質疑,一片反對。蒼蠅亂飛,污染水源,現代牧業不盈利,讓那些能做企業的人去做吧。」言語中,鄧九強難掩其中不滿。

令他疑惑的是,外國人高度讚揚的現代牧業為什麼得不到中國人自己的認可。「最近壓力蠻大的,我真的不想做了。我已經起草好了辭職報告,我想徹底退下 來。這個社會做好事都難,我為什麼要去做。壞事我不會去做,好事我也不想做了。讓市場淡忘鄧九強,好事壞事都與我無關。」鄧九強如此告訴記者。

面對是否認為外界缺乏對企業的寬容,鄧九強說:「社會沒問題,媒體也沒問題,只是公眾對企業的要求太高,我這樣的素質不具備企業家的條件。我要退下來,回家靜靜地拉二胡。社會不需要你,公眾也不需要你。」

「我要退休了,不做企業了。我錢夠花,為什麼要做企業,又要考慮食品安全、防疫、環境影響,把自己搞這麼累,為什麼?在中國我不想做企業了。做好事我又不能增加樂趣,因為我本來就想做好事。做了一半對一半錯,不做不就沒問題了。

採訪過程中,鄧九強不停地感慨,在中國做企業太難了,沒意思。「作為企業家應該嚴格要求自己,把企業做得更好。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使你做到最好。」

他說,他有兩個女兒,一個在銀行,一個在稅務局,希望她們安安穩穩地當公務員一直到老,絕不介入企業。「做企業不是人做的事情,需要超人,不是我能幹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8

資本市場稅負過重、稽徵成本太高 證所稅兩大關鍵 財政部越算越糊塗

2012-6-18  TCW




股市聞風變色的證所稅,在新財長張盛和上任後好似穩定下來。但是財政部若想在改革中達成租稅正義,又想真的收到稅,兩個關鍵數字必須先算清楚。在財政部火速回應《今周刊》的說明中,這兩個數字卻越算越模糊??。

撰文‧楊卓翰

證所稅失控暴走後,財政部新部長張盛和臨危受命,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一步步小心經營,而財政部為證所稅爭議滅火的效率也越來越高。在《今周刊》第八○七期刊出特別企畫「國家治理危機」中分析證所稅的爭議後,財政部隔天迅速在網站上發出說明以「導正視聽」。

然而,在財政部的說明中,可以發現在證所稅首要問題「資本市場高稅負」中,有許多邏輯仍固執己見,和日本及美國等先進國家恰好相反。不但如此,第二大問題,該正視的「稽徵高成本」仍然不見說明。

資本市場負擔 再算還是高《今周刊》在報導中,比較台、美、日三國對資本市場課稅稅額(股利所得稅加證券交易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發現台灣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遠高過美國及日本。

不過財政部卻指出,股利所得稅是「股東將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所繳納之所得稅,屬投資所得之稅負」,而證交稅則是「投資人因政府制定法律、維持市場秩序與交易安全獲得利益而支付之代價」,二者性質不同,不應加在一起計算資本市場負擔之稅負,不願面對台灣稅負已高的事實。

不論財政部怎麼說,對投資人而言,只要是投入資本市場,股利所得稅及證券交易所得稅就是必須負擔的二大稅負。一位財金系教授就指出:「股利所得、證交稅、證所稅,當然要放在一起考慮!」他更指出,在亞洲先進國家日本,從二○○九年開始,股票交易之虧損也可以抵扣現金股利收入,因為二者性質類似,也一樣有著一○%的稅率。從國際標準來看,資本利得稅本來就與股利所得稅同屬資本市場相關稅負,絕非財政部所言「性質不同」不能一起計算。

而若計算國內兩稅合一之後的個人股利所得繳納稅額加上證交稅,與免徵證交稅的美國及日本,比較資本市場課稅在GDP中的負擔比率,台灣負擔仍是美國的一.四倍、日本的三.三倍(詳見附表),遑論證交稅率僅有○.一%的香港與○.二%的新加坡。就算僅算證交稅,台灣也還是偏高!

相較起來,台灣這套被外界稱為「外行的公平稅制」,其喪失的市場競爭力又該如何計算?從高鑫到克莉絲汀,台資企業略過台灣先在香港上市的案例不斷發生,如果證交稅不調降,又怎麼與香港資本市場競爭?

稽徵成本 閉口不談還是高證所稅的障礙還不只如此。證所稅的稽徵成本,一直是財政部不願面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把民國七○年代證所稅給徹底搞垮的主因。

雖然財政部前部長劉憶如以一句「稽徵成本不會很高」簡單帶過,但中華民國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敏助馬上「打嘴」,在公聽會上表示,台灣證券市場共有一千六百萬戶,全年成交筆數將近三億筆,「若要求投資人記錄交易內容,申報納稅,成本無法估計。」雖然張盛和說過,證所稅課稅對象為二萬人,但是交易損益還是得先針對所有交易人計算,才能知道要不要申報。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按照財政部的最新版本,投資人可能連是賺是賠都算不出來。

要計算損益,就要計算股票的取得成本,但取得股票的來源有各種途徑,包括證券市場購入、公開承銷購入、現金增資取得、盈餘轉投資取得、資本公積配股、繼承或贈與、借股拋空、可轉換證券轉讓取得等等,這些原始成本該怎麼認定?而投資人在除息前購入股票,之後股價上漲卻沒有填息,那麼究竟要算虧還是盈?

這也代表,財政部需要掌握每個投資人手上、台灣資本市場「每一股」原始取得成本,才有辦法計算究竟誰要繳稅、要繳多少。就算採用最新成交價當作過去成本,未來這些由增資、減資換股取得的股票,成本又該如何計算?這些稽徵成本,就可能毀了證所稅。

由台大經濟學系副教授李顯峰主持的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報告中就指出,過去證所稅「稽徵成本過大,即使繼續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政府所能收到的稅收也微不足道。」因此在最後全面停徵。

所以,張盛和上台之後推出的「修正動議版」中,再度修改申報制度為雙軌制,只有符合少數特定條件者才強迫核實課稅。而若採誠實申報,又等於變相懲罰誠實納稅人。例如奢侈稅上路後,逃漏稅者竟比誠實申報者還要多。而證所稅可不像奢侈稅僅數千筆,而有八百萬戶需查核,財政部真的有能力追稅嗎?

打著租稅正義的名號讓台灣資本市場翻天覆地,最後若是等大股東、投機者自動上門繳稅,讓人不禁想問,正義何在?讓台股經歷了上沖下洗的四、五月,證所稅最後能否成功,仍取決於財政部能否解決「過高稅負」以及「過高成本」的問題,希望最後的結果別讓台股「白洗了」。

即使兩稅合一,台灣資本市場稅負仍高出美日許多2009年台灣對資本市場課稅占GDP比率,是美國的1.4倍、日本的3.3倍二稅合一後股利所得稅額(億元)證券交易所得稅(億元)GDP

(億元)資本市場稅負

占GDP比率

台灣19110601247721.0% 股利所得稅額(億美元)資本利得稅額(億美元)GDP (億美元)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美國4165601393890.7% 股利所得稅額(億日圓)資本利得稅額(億日圓)GDP (億日圓)資本市場稅負占GDP比率日本15842148347113860.3% 資料來源:台灣財政部、美國IRS、日本國稅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7

李嘉誠: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不聽政府調控還可以聽誰的? unite_zhao

http://xueqiu.com/1019832951/26300270
李嘉誠: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不聽政府調控還可以聽誰的
2013年11月28日 07:43
來源:南方都市報

當提及香港是「李家之城」、李家「地產霸權」等說法,李嘉誠表示他不認同。他說自己20多年前就已預見香港市場的侷限,因此他是最早邁出海外投資的商人,在港投資早已不是重頭。不過,作為屈指可數的房產大開發商,李嘉誠對於目前樓市也表現出擔憂之色。

記者:在香港,有市民對記者說,香港現在就是「李家的城」,說你「地產壟斷」之類的,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1979年我收購和記黃埔[1.18%]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投資海外是由我開始的。當時我就知道香港的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就幾百萬人口,能做多少生意呢?

其實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為15%,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1/3,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記者:香港人對你最大意見,說你「地產霸權」?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我們在外地賺的錢遠遠多於香港,過去兩三年我們在香港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

今年至目前為止,我們僅獲批出一宗總值只得30億左右的樓盤,位居最末,以致我們今年全年賣樓只得約40億港元,僅及過去兩年每年銷售總額260億-270億之間的15%左右,是13年來最差的一年。

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4%,和黃是21%,以其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在外國是屬於低的比例,還有在加拿大的H usky,負債比例只有12%,也是非常低的,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在1950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60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而且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並非由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屬於地產商。

記者:你剛才提到內地的地價飛漲很難買到地,那你怎樣看待目前內地的樓市行情?

李嘉誠:這個都不用我說,你看現在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調控樓市,說房價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

記者:那你也覺得現在內地樓市的價格已經太高?

李嘉誠:是的,價格漲太高,一般老百姓已經難以承受。所以近期也看到政府出台了調控政策,譬如買二套房限貸等。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數字1 以2012年為例,長和系在全球總毛收入約4 3 0 0億港元,但今年投資海外(新西蘭和荷蘭)的基建項目只有13 0億港元,而且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8 0億港元,僅僅只佔今年長和系總毛收入的不足2 %,可以說微不足道;同時,我們今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就投資了4 0億港元

數字2 長和系在香港的中區擁有的物業大約有380萬平方呎,總市值13 0 0億港元;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500萬平方呎,總市值至少4 0 0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只是收租的物業市值就有17 0 0億港元,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5‰

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惟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

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2

【見聞專訪】陳凱豐:對中國政府刺激預期不能太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98

陳凱豐為紐約大學客座教授、紐約某宏觀對沖基金聯席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 他此前曾擔任Amundi資產管理公司另類投資聯合主管,摩根斯坦利對沖基金投資團隊基金經理。他在90年代末在國家開發銀行從事國際金融工作。本訪談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意見。

華爾街見聞:中國房地產表現不佳,救市呼聲增強,政府也推出一些刺激,如何看待中國房地產?

陳凱豐: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從政府投資驅動到百姓投資需求,與房地產如此相關。這是不太健康的。政府應該慢慢淡化房地產在經濟中的作用。病人生病了,但是吃藥不能吃太急。應該把資金轉移到實體經濟,促進消費,如果能將房地產市場購買力轉移到消費,那麽對經濟會更好。中國當前依然消費和內需不足,太多資金被儲蓄到房地產中。

 

華爾街見聞:如果微刺激落空,對市場是否有沖擊?

陳凱豐:這幾個月表明,投資者對中國政府預期不能太高,政府沒有給出實質性舉措。中國經濟還是要靠經濟體轉型,靠刺激是不行的。

 

華爾街見聞:人民幣之前跌過幾個月,最近上漲了。馬駿提到中國央行將退出日常外匯市場幹預。談談您的整體看法?

陳凱豐:談人民幣走勢,還要談談日元。日元貶值導致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前日元也貶值很厲害。在其他貨幣兌美元貶值情況下,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那還是有問題的。相對穩定會比較好,人民幣合理價位是區間波動。

 

華爾街見聞:滬港通刺激A股走強了一段時間,預計未來正式開通後對市場影響?

陳凱豐:A股市場主要還是靠國內投資者,海外的話資金量太少了。對海外投資者放開肯定是好事,是趨勢,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上面。A股還是要靠自己的轉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