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潘迪藍:中國進入後改革時代

1 : GS(14)@2017-10-22 14:06:26

【明報專訊】中國共產黨將於10月18日(周三)在北京召開「十九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很多政治大事件都會在這星期發生。正如一般中國精心策劃的國家儀式,「十九大」將會既沉悶,但又對將來有很大影響力。有四點特別值得留意。

第一,每5年一次的黨代表大會是關於人事任命,而不是政策。它的正式目的,主要是通過國家高層領導班子的變化,包括由350人組成的中共中央委員會、由25人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及現時有7人的政治局常委。這三個組織都有約70%的成員將會到期卸任,比例相對較高,正常數字大約是60%。「十九大」的重點活動,是在尾聲時讓全部新任政治局常委出來亮相,給傳媒拍照,以此公開新一屆的領導班子。

脫離集體領導制 關注習近平權力比重

第二,這次大會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焦點,是黨內有多少權力已轉移至習近平,脫離了以往的集體領導制。最可能出現的情形是,政治制度更加趨向總統制,政治局常委主要降格成為習近平的諮詢機構。習近平將會保持強勢,甚至當他的第二屆任期在2022年結束之後,仍然是法律上或實質上的最高領導人。趨向總統制的迹象將包括:(1)放棄慣常的退休年齡限制,例如容許負責反腐敗工作的王岐山留任政治局常委;(2)將政治局常委減少至5人;(3)不明確指定習近平的繼任人;(4)在政治局常委內安插習近平的密友。

可能性第二高的結果是,習近平尊重集體領導制的形式,遵守退休年齡的規則,以及指定一名繼任人;但他透過其他精心策劃的方法,在體制內保留實質的權力,至少直至2022年之後的好幾年。

可能性最低的結果是,集體領導制完勝,習近平的權力受到由其他派系成員組成的政治局常委的約束,他在2022年被迫辭去所有職務。

第三,不論政治結果如何,不要指望經濟政策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為主要的政策行動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相信還會繼續下去,當中包括:承諾維持國家在經濟內的重要角色,國有資產私有化將會限制在最低程度。在「供給側改革」的口號之下,在重工業逐步削減過剩的產能。收緊金融方面的監管。這旨在減低金融板塊的風險,而不會削減實體經濟的信貸增長。

簡而言之,不要奢望習近平在鞏固了其政治權力之後,會突然顯示出他其實是一個尊重市場主導和私營板塊的經濟改革者。過去兩年,現行的政策組合在維持經濟增長、金融穩定,以及紓緩高槓桿板塊的債務負擔方面相當成功。因此,並沒有誘因去推動重大變化。

人事任命結果 不改變GDP增長目標

一個尚未完全肯定的關鍵宏觀政策決定是,內地應否維持目前6.5%的GDP增長目標。在短期內,內地不太可能降低經濟增長目標。這是因為,2017年的GDP增長將會輕易超過6.5%;若沒有重大的外部衝擊,2018年的GDP增長亦可能接近6.5%。

較長遠來看,由於生產力和資本開支的潛在增長率下降,GDP增長目標亦可能會下調,但這並不迫切。在今年12月初舉行的年度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明年3月初舉行的下一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可能會重新思考GDP增長目標。但是,最大的可能是,在2019年之前,都不會改變GDP增長目標。

最後,關於習近平管治下的中國對於改革是否認真(十九大是否令改革復活的催化劑)的無休止討論,都忽略了一點。由1970年代後期開始,內地連續幾任領導人都努力拆除舊式計劃經濟的架構,以較強的市場化激勵而又維持國家控制關鍵資產的混合制度取而代之。但現時所有證據都表明,習近平和他的顧問認為,這個任務已經完成了,內地已經達到了他們心目中的經濟模式。

在內地,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都是以市場價格交易,但不論是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還是其他市場,國家仍然保留了相當大的酌情權,來進行干預以及糾正定價。

服從國家「意願」 內地企業才可生存

私營企業獲准經營的行業已相當廣泛,但在大多數行業,最大的企業仍然是國有企業。在那些龍頭企業屬於私營企業的板塊,例如互聯網服務和房地產行業等,行內巨擘都被告知,它們能否持續生存,要取決於是否願意服從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

簡而言之,中國現在已成為一個「後改革」的經濟體,決策者現時較少關心經濟結構改革,較多關心的是實現穩定和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維持國家對關鍵資產和經濟槓桿的控制能力,以及提升科技能力。就像黨代表大會一樣,這有點沉悶。但不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就是我們未來5年需要共處的中國。

GaveKal Dragonomics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36&issue=201710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