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金融市場風雲再起:股市暴跌,5月市值大幅縮水4.1萬億美元;歐洲脆弱國主權債重挫,意大利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6%,西班牙則達 6.7%,融資成本之高已到難以持續的危險邊緣;信用違約掉期(CDS)更急劇躥升;歐元兌美元匯率跌破1.24關口,創兩年新低;大宗商品極度疲軟,黃 金和石油價格驟降。對比之下,大量資金流出尋找避險資產,導致德國和美國國債飆漲,美元匯率急升。德國二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為零;美國十年期國債降至 1946年以來的最低點1.59%;英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至1.64%,為自1703年有記錄始見。
此輪風暴,主因又是歐洲。希臘組閣嘗試多次未能成功,需6月17日舉行二次大選重新來過。若勢力強大的左翼黨派執政,則可能就此前的救助方案重 新談判,增大了希臘無序違約或退出歐元區的變數。西班牙赤字未如期達標,期限被放寬後問題能否及時解決仍屬未知;同時,該國第三大銀行壞賬嚴重,西班牙政 府希望歐央行(ECB)幫助融資紓困的請求遭拒,更有評級機構一個月之內三次下調其主權評級;個別銀行出現擠兌現象。而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不知幸抑或不 幸,奧朗德當選了法國總統,致使德法同盟破裂,讓本來就極其低下的政治解決歐洲問題的效率大大下降,令人憂心。
問題確實十分嚴峻。希臘再次成為焦點。甚至剛剛結束的八國集團峰會,在會議聲明中都罕見地呼籲想辦法讓希臘留在歐元區。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概率被放大,確實已沒什麼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擔心若希臘退出,會讓2008年9月雷曼破產後的混亂場面再現。
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影響噹然不容低估。但筆者以為,若一年前退出,其影響堪比雷曼。然而現如今情況已有顯著不同,原因在於市場對此早有預期,且相關各方一年來已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弱希臘退出的衝擊,換言之,現在不必過於擔心了。
首先,希臘今年3月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主權債務重組,將其3500億歐元的債務減掉了三分之一,令市場的負擔顯著減輕。
第二,銀行通過增資,資本充足率有所提高,保護墊較前增厚。
第三,建立了防火牆。雖然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增資結果未知,但歐洲各國已向IMF提供2000億歐元貸款。歐洲穩定機制(ESM)與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也將於7月正式合併運行。
第四,ECB對銀行已進行數次長期貸款,規模高達1萬億歐元,很好地解決了銀行業的流動性問題。此機制在必要時可隨時啟用。
第五,歐洲絕大多數國家於2月締結了政府間條約。此「財政契約」的簽署,除約束功能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統一發債機制的建立,為歐元債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所以,一方面,希臘這枚定時炸彈的「當量」已大大減弱;另一方面,有上述若干強力手段可隨時動用,包括ECB降息和啟動二級市場購買國債計劃。 這些在一年前是難以想像的。此外,不乏備用的武器在研究成熟後適時祭出,包括發行歐元債券、ESM直接向銀行注資、制定歐元區的「存款保險制度」等。總 之,以份量足夠的一攬子應對方案作後盾,讓希臘有序退出,其影響雖大但應可承受。希臘已成為歐元區的一大負擔和「麻煩製造者」,對於希臘而言,離開歐元區 雖短期有震痛,但長期看實為好事,讓她有手段和空間自我調整。
分析至此,難以迴避的最後關鍵環節仍然是政治決策機制與效率:昔日的德法同盟已成明日黃花,如今兩大陣營已成分裂之勢,那麼如何就此達成共識呢?最終決策又該怎樣做出?這才是目前最令人擔心的問題。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