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離《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下稱《辦法》)7月1日實施只剩下一個季度了,國務院的批文仍未下來。
5月中旬,銀監會就《辦法》再次向商業銀行徵求意見,原定7月1日實施的《辦法》由於未能走完相關程序,再次推遲。在第一版的徵求意見稿下發後,一些商業銀行就對監管標準是否太過嚴苛存有疑慮。
去年8月和10月銀監會向各家銀行的相關職能部門下發具體指標的內部徵求意見稿時,有關核心指標略有調減,但未完全打消銀行疑慮,銀監會原本力爭在2012年1月起執行。
多位業內人士預計,《辦法》最遲明年1月1日將會實施,「不能再晚了,否則將無法達到全球監管的基本要求」。按照規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Ⅲ將於明年1月1日在全球範圍推廣實施。
來自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的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的《辦法》,無論是監管標準還是實施日期、過渡期,都已與國際接軌,過去高於國際監管標準的指標大都調整放寬,再無讓步餘地。
有監管人士稱,新規定中的部分指標有一定放寬,實施後一些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會有所下降,但是幅度有限,可以承受。而資金本來就緊張的少數銀行,即使沒有新規,不達標的也還是不達標。「不可能為了遷就個別銀行,而放鬆監管的底線。」前述監管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幾度推遲
接近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透露,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決策層明確提出,希望以豐補歉,與國際標準看齊,積極推進新監管工具的實施。其中最重要的工具便是爭論不斷的《辦法》。
上述《辦法》數易其稿,多次徵求意見,實施日期已經兩度推遲。
有關監管人士透露,決策層已經表過態的事,實施並無懸念。目前的版本已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後的方案,再無退讓空間。他並稱,多數銀行對新規反映積極,並希望及早著手,未雨綢繆。
某大行高層透露,日前,銀監會已經與各主要商業銀行溝通並交了底,最晚明年1月1日實施。
他直言,當前辦法「在許多地方都已經退到了底線」:一是許多參數和權重都與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規定的最低標準一致,再低將無法達標;二是新規對各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與現在的標準基本持平,多數銀行平均都可以達標;三是推進的起點和寬限期都與國際接軌,並無提前量。
對於標準推遲實施的原因,官方的解釋是「走程序」,而受訪銀行人士的理由則不外乎大環境和小格局。
從大環境看,當前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銀行業的經營前景和資本補充渠道並不很樂觀,而國際同業也紛紛申請推遲新資本協議的實施,中方也認為與國際監管齊步走更符合當前的情況,所以適度推遲並非不可以接受。
從小格局看,目前銀行仍然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如果馬上實施,必然會造成一些銀行從起點就不達標。基於上述考慮,新規適度推遲便成了各界的共識。
某大行財務條線高管表示,由於環境變化使得最初的測算結果有所變化,一些早期的預測可能較為樂觀和粗放,而實際近期的測算結果,則顯示部分銀行仍面臨現實的資本補充壓力。這也使得高層不得不考慮緩行。
以時間換空間
從原定今年元旦起實施,到一再推遲,已經為商業銀行贏得了時間,減緩了壓力。
某大行財務條線高管舉例稱,如果新規按時實施,那麼操作風險將會佔用一定的風險權重,對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一定衝擊。
目前各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的計算,都未將操作風險的資本佔用計算在內。此前某大型銀行的測算表明,一旦操作風險納入考核,將會對資本充足率水平 造成0.5-1個百分點的衝擊。一些資本充足率水平剛到或略高於12%的銀行,就可能因此踩到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紅線」。
另外一個重要緩衝體現在次級債方面。按照新規,次級債將不再計入附屬資本,會對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和資本充足率水平造成一定的衝擊。但新規實施 前,已經獲批的存量次級債的規模可以繼續使用,部分銀行在去年年底前通過緊急發行次級債,使得附屬資本得以及時補充,避免了踩線壓力。目前,不少銀行還有 一定額度的次級債可以發行以補充資本。
利潤留存依然是不少銀行資本內生補充的重要渠道。去年匯金公司將分紅比例降低至35%,對各大行的資本補充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亦有匯金公司人士稱,分紅比例的下降空間有限,既有大股東方面的剛性要求,也有來自市場和小股東層面的壓力。
在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做好分紅工作的背景下,其他非銀行類上市公司的分紅比重會提高,銀行類上市公司的分紅不可能大舉下降。一旦分紅比例低於 30%,對於小股東而言,其投資回報甚至不及定期存款,其投資吸引力會大幅下降。所以未來寄望大幅降低分紅比例以補充資本的可能性不大。
新規緩行,也為一些資本已經捉襟見肘的銀行贏得了一定的時間。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重啟再融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的。
不久前剛剛完成定向增發的北京銀行,其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領先同業。
還在等待監管放行的招行,則寄望通過350億元的A+H股配股來補充資本。截至去年底,招行資本充足率為11.53%,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22%。今年一季度末,上述指標分別較年初上升0.01個百分點和0.09個百分點,但壓力仍不小。
已經面臨較大壓力的交行,也在等待相關機構的放行,交行擬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566億元左右。不過,當初因為與農行上市撞車而遭遇緩行的光大銀行H股發行,迄今仍未等到合適的時間窗口,導致其資本充足率水平捉襟見肘,業務發展也受到極大制約。
在這種背景下,適當緩行無疑可以緩解一定的融資壓力。但《辦法》實施後,各行資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仍會對未來的再融資造成考驗。且《辦法》實施 後,各行的資本管理偏好亦不明朗。如果一次性融資到位,市場能否接受,且此舉將大幅攤薄淨資產收益率(ROE),如果分多次融資,市場又缺乏足夠的融資手 段,也未必總有融資的時間窗口,未來各行的資本管理壓力仍切實存在。
一位大行董事透露,為緩解壓力,現在各主要銀行都在力爭成為新資本協議實施的試點銀行。一旦入選,其資本計算的自主空間將會有所擴大,所以各行都有一定的積極性。
早在2010年,銀監會就曾打算選擇六家左右的銀行成為巴塞爾協議Ⅱ的達標試點行,入選銀行將在部分客戶和資產的風險權重的確定上,獲得一定的自主條件空間。
但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各界看到巴Ⅱ仍有不少有待完善之處,於是巴Ⅲ應運而生。銀監會也決定將巴Ⅱ、巴Ⅲ合二為一,於是達標試點行的準備和遴選也相應推遲。
知情人士透露,監管當局已經數次到各行檢查達標的準備情況,每次都會發現一些不足之處,所以目前尚未最終確定試點,預計試點工作將會與《辦法》基本同步。
標準進退
2011年2月,銀監會上報的資本充足率、撥貸比、槓桿率、流動性四大監管新工具獲國務院批覆。其中,槓桿率指標已經實施,但是其他各項則還「步履蹣跚」。
目前流動性管理壓力依舊比較嚴峻,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甚至有放鬆貸存比的呼籲,但監管當局認為,這是不能突破的風險底線。
「所以流動性風險管理不會降低。」前述大行財務條線高管透露,目前流動性管理,除貸存比指標外,也需要關注另外新引入的兩項流動性監管指標。在存款銳減和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居民的儲蓄意願下降,活期存款減少,對於銀行上述指標的穩定造成衝擊,值得關注。
旨在矯正數據質量不高帶來的分類偏差的撥貸比指標,對銀行影響最大,一些大行業很難達標。但有關監管人士稱,銀監會也不會相讓。少數銀行則對於上述較為嚴苛的指標提出不同看法。
財新記者採訪中獲悉,監管當局在年度「腕骨」監管指標的設置中,根據各行的實際,對上述指標已有所微調。
中行人士透露,由於中行的資產結構、業務品種和機構設置較為多元化,外幣資產和非銀行機構佔比較高,按照最初的標準執行,在當前的低息環境下,海外業務的淨息差平均只有1.6%左右,而每筆業務如果計提2.5%的準備金,相當於做一筆賠一筆,壓力巨大。
但銀監會考慮到中行海外業務和非銀行機構佔比較多的實際情況,已經調低了對母行資金依存度標準,實施了差異化監管。監管當局也將中行的撥貸比指標考核進行了調整,從原來考核整個集團的撥貸比,轉而考核境內法人銀行的撥貸比,此舉可以極大地緩解中行的達標壓力。
考核之爭
同樣引發業內爭議的還有銀行業改革的方向和路徑。在銀行業股改上市,經歷最初的繁華後,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業績和經營行為再度引起了諸多爭論。
「這輪銀行改革的方向就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商業銀行如果不追求商業可持續,那麼其商業性何在,改革的成果何在?」前述大型銀行財務條線高管稱,商業銀行要保證一定的資本充足率,減少市場融資,也必須有相應的利潤增長作為前提,利潤留存仍是資本補充的主渠道。
前述大型銀行董事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了銀行盈利水平不能大幅度降低的現實原因。
他透露,按照財政部和匯金公司的相關考核規定,銀行利潤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員工費用可以增加0.6個百分點。後經銀行的討價還價,變成了基本工 資可以增加0.6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淨利潤增長10%,工資水平可以增加6%;15%以上的增長,才能保證工資水平和GDP增幅持平。為保證薪酬水平的 競爭力,銀行對盈利增長有剛性需求。
與此同時,某些大型銀行還面臨員工年齡結構老齡化的問題,2015年左右將會有大批員工到齡退休,所以需要趁盈利形勢較好的時候,增加人手,而要確保員工人數大舉增加的同時,基本薪酬保持穩定,就需要靠增長來實現。
同樣令銀行執著於高增長的還有各種考核體系。有銀行高管透露,財政部對各主要銀行有一套經營指標的考核體系。這套體系的設計,仍以鼓勵做大為基本導向:誰的利潤高,誰的表現好,年底時要排隊,並據此決定高管的薪酬,評價銀行的表現。
「貸款增長放緩,中間業務發展受到制約,現在銀行也很迷茫,不知到底如何增長是好。」前述大型銀行財務條線高管直言。
不過,隨著監管和輿論導向的調整,各行的經營目標也在變化。如不少銀行都已經調低了中間業務的發展預期,並不再把規模作為首要取向。其實,這也是《辦法》實施的意圖所在。
如去年四季度起,中行已經放棄了對規模的過分依賴,轉而將淨息差和存貸比作為考核的重點,以存定貸。此舉與中行的特殊處境有關。由於海外資產佔 比到四分之一,海外業務的淨息差水平通常都比較低,大幅拉低了中行的淨息差水平,使得中行以集團計算的該項指標,一直落後於國內同業,所以中行對於提升資 金回報的需求比較高。知情人士稱,該行高層有意下大力氣規範負債行為,杜絕高息攬存,但內部面臨的阻力和爭論很大,近期不斷開會,「爭吵、統一思想」交織 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