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旅遊籽】斯德哥爾摩一屋尖子 哈佛港女交流創意

1 : GS(14)@2017-06-18 11:19:13

Hus24仿效美國矽谷Blackbox Mansion的「創業型共居」,集合科技人才,透過每日共同生活、交流激發創意。



【旅遊籽:浪迹遊蹤】現年30歲的港人Michelle是隨工漂泊的世界公民,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讓她留下,只因她一班同住共生的好夥伴。她住在舊城區內的Hus24,稱之為「創業型共居」,一屋13人都是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茶餘飯後都是有養份的職場分享,就如TED Talk在家裏日日上演。



中學離港赴美讀書,哈佛畢業,輾轉於三藩市、芝加哥、巴黎、哥德堡工作,Michelle早習慣不斷遷徙的生活模式。她閃亮的履歷表,也是一張國際通行證,大企業都需要的精英。三年前因為想讀服務設計來到斯德哥爾摩,這裏被譽為歐洲新矽谷,串流音樂Spotify、遊戲《Minecraft》開發商Mojang、《Candy Crush》的King Digital都於這裏起家。初創企業風氣旺盛,吸引科技人才前來,然而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房屋嚴重短缺。市中心面積小、投資疲弱,想租市內受租金管制的單位,平均要排期9年,旺區更達20年,長到入埋「健力士世界紀錄」。
Michelle有幸在朋友介紹下入住Hus24,是瑞典最早的共居計劃。創辦人Lisa曾於美國矽谷的Blackbox Mansion居住,感覺就像電影《社交網絡》裏一樣,朱克伯格當年就租了一個五房單位,與夥伴一起創立facebook。她想將概念帶到瑞典,於2011年成立Hus24,在古城區的黃金地段,5層老房子內有3間單人房、兩間雙人房及1間六人房。中層是客廳及共用工作室,還有桑拿。滙聚來自各地的創意人才,一屋13人有工程師、牙醫、攝影師、商業顧問等,透過一起生活、交流,小至一餐飯、走廊間的隨意對話,都可以是創意來源。「如果只是單純10個人住埋一齊,那劏房你都可以說是共居。」Michelle很強調「意識」這部份,因某種共同信念,而主動選擇分享居住空間的生活方式,就是共居與分租(Flatsharing)之別。



客廳亦是共同工作間,屋內有不少自由工作者,通常在這裏交流意見。

廚房雖得一個,但非常之大。

Shea(左)是屋內少數拍拖後,女友「獲准」入住的罕例,他笑言因大家都很喜歡他的女友,所以額外破例。


禁止攜伴過夜 有拖拍即搬

住在Michelle對面房的Shea來自美國,曾創立用於汽車工程的手機軟件。「當時是我第一次在瑞典創業,如何做商業登記、怎樣報稅等,我完全茫無頭緒。一位叫Daniel的男生來幫忙,他已成立過5、6間公司。我只帶了薄餅來請他吃,大家吃着吃着便成事。就是這種工作上的結合,令這間屋與別不同。」他口中的Daniel則成立了Run With Me Stockholm的跑步團,在網上獲好評,因業務擴充而遷出,6年來這間屋進進出出不少人,大家都習慣了這種生態。雖說斯德哥爾摩房屋短缺,以致出現黑市租盤價錢上漲,但大部份單位仍受租金管制,約5,840港元就可租到660呎的單位。相反在Hus24租床位就要約4,815港元,呎價其實比外面更貴。但本身為瑞典人的Jasmine,在市內有屋卻偏偏住在這裏。「每當我工作上遇到阻滯,這裏的能量、創意總能給你靈感,這是錢買不到的。」當然,相見好同住難,入來住,先須經一個月「觀察期」。不過她笑言,離開這裏的人,多數是因為有拖拍。共享生活空間,就要尊重對方,這裏規定不能帶男女伴過夜,因此有伴惟有遷出。說到未來,Michelle預期共居概念可更進一步,「歐洲因地理關係商業來往頻密,如果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地方,假設我要去巴黎工作兩個月,我便可住在那邊的共居居所,而我空出來的床位,又可以供他人所用。」在科創爆發的世代,越多公司作環球招募,也造就一群「科技牧民」要找地方落腳。集合共居與共同工作空間的開始湧現,網絡上亦出現如CoWoLi(Co-Working& Living)一類的搜尋器助人搵屋。



港人Michelle選擇留在斯德哥爾摩,因有一班同住共生的好夥伴。

大家作息時間不同,但每星期都會找一日聚頭,交流工作意見及解決屋裏的大小問題。

Hus24地址:Prastgatan24,11129 Stockholm, Sweden網址:http://www.techfarm.life記者:甄俊宇攝影:梁志永編輯:馮秀珍美術:楊永昌、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18/200583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