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券商創新熱浪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1/100389055_all.html

  按照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說法,經歷了野蠻生長、清理整頓和規範發展時代的證券公司,進入了創新階段。

  5月7日,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下稱創新大會)在京召開。這是九年來第二次大規模針對券商業務創新的討論,從官員到公司,市場各方悉數到場,經紀業務轉型、資產管理業務放開、投行業務創新、證券公司對外開放成為討論焦點。

  按照分管機構的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的要求,5月20日各家券商需向證監會提交書面創新建議。

  「證券公司靠天吃飯的日子沒有多久了,不創新,毋寧死!」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一些證券公司並沒有做好創新的準備。」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在創新大會發言中提醒。

  「創新之路必然佈滿荊棘,風險隱藏在細節之中。能夠讓市場認可、獲得穩定收益並不斷豐富資本市場投資渠道才是券商創新的終極目標。」一位市場人士表示。

監管鬆綁

  對於證券公司的創新,證監會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轉變。

  由於證券公司的歷史聲譽不佳,從挪用客戶保證金到違規信用交易,引發無數市場風波,近年來監管層對於證券公司的管理政策一直是從嚴從緊。

  「券商現在基本上是有多少錢,干多少事,沒有一點槓桿,甚至還要準備大量備付金。」某券商高管說,「創新是沒有可能的,簡單業務可以做,複雜的業務報了也不會批准,每個新業務推出前考慮最多的是風險。」

  最具通道業務特質的經紀業務目前仍是多數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宋麗萍在創新大會上透露,目前多數券商70%的收入來自經紀業務,而經紀佣金收入中則有63%來自資產在10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頻繁交易獲得。

  「我們的考核指標就是佣金收入的增長,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只能不斷開發客戶,甚至在客戶進行不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交易時,也給予鼓勵。」一位大型券商經紀業務部人士表示。

  目前通道型的經紀業務不僅使得證券公司同質化競爭,甚至影響了整個市場的格局和特質。A股市場散戶參與度高,短線操作頻繁,在通道型業務模式的激勵下,短線買賣、投機操作的特點難以改變。「目前券商的這種收入格局對抑制炒新、炒小、炒差很不利。」宋麗萍表示。

  去年10月郭樹清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後,證監會開始了對資本市場的一輪較為徹底的改革,涉及體制調整、機制放鬆諸多方面,亦體現出尊重市場、鼓 勵創新的傾向。發行部的新股發行改革徵求意見引發業界大討論,亦推出基金機制設計、擬推出發起式基金、中小企業私募試點、白銀期貨上市等政策。

  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在創新大會上表示,監管部門將為證券公司創造創新環境,繼續放鬆行業管制,鼓勵行業對外開放,培育本土券商的跨境服務能力,永遠不對行業創新說「NO」。

  在創新大會經紀業務的分組討論中,不止一位券商代表提出應使經紀業務從通道式業務向財富管理模式轉變,並引導投顧服務模式創新。國泰君安總裁陳 耿在代表經紀業務組發言時建言優化證券公司分類評價體系,加入競爭力、創新相關指標,並建議放鬆淨資本要求,提高證券公司資金使用效率。

  陳耿建議監管部門將目前規定證券公司可以做何種業務變為規定證券公司不可以做何種業務,為證券公司創新提供監管環境。

  「以投機的心態期待下一輪牛市到來的,肯定沒飯吃了。」興業證券董事長蘭榮表示。

創新熱潮

  對於券商來說,創新不應等同於從境外市場抄些複雜的金融產品說明。

  當前,融資融券與轉融通業務以及股票買斷式回購、債券質押式回購的推進有效地放大了資本槓桿,中小企業私募債、新三板市場以及各類券商資管業務將有效地增加投資渠道。

  目前有66家券商獲得了融資融券資格,證監會還在不斷批准,行業覆蓋率已經超過75%。但2011年融資融券的規模僅為476億元,開戶總數達到42.9萬戶,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年底融資融券餘額有望突破900億元,仍顯有限。

  因為當前融資融券業務主要集中於融資業務,轉融通將是下一步發展重點。目前,25家券商正在爭取第一批轉融通的試點資格。「我們已經進入系統測試階段了。」宏源證券銷售交易部唐翀表示。

  這25家券商已於今年3月與深交所進行了一次聯網測試,5月下旬,將與滬深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中國證券金融公司聯合進行全網測試,6月進行仿真測試。

  「快的話,七八月轉融通業務就會推出。」知情人士表示。

  「目前,融資的年息在5%左右,融券的年息達到11%。轉融通出來以後,對於證券公司來講,收入也不光是利息,還會有更大的套利空間。」一位證券公司人士信心滿滿。

  作為債券市場的常用金融工具,買斷式回購和質押式回購也將逐步引入A股市場。

  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表示,上交所正在探索研究證券質押式回購交易業務方案,以有效連接證券市場上的投融資需求。一方面通過證券質押方式在證券行業內盤活客戶證券資源,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豐富證券市場產品,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

  所謂股票買斷式回購是指交易雙方在進行交易的同時,以契約方式約定在將來某一日期以約定的價格,由「賣方」向「買方」買回該筆股票的交易行為。券商收取一定的利息和費用,股票持有者則獲得資金的使用權。

  債券質押式回購則是指正回購方在將債券出質給逆回購方融入資金的同時,雙方約定在將來某一指定日期,由正回購方按約定回購利率計算的資金額向逆回購方返回資金。

  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這類業務證監會均以無異議函的形式進行批覆,第一批開展這類業務的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利差已穩定在1%-2%,預計今年試點券商的交易規模總計在100億-200億元。

  「宏源證券目前規模是1億元,5月8日開始試運行,每天的成交量在5000萬元左右。」宏源證券自營業務負責人表示,「目前90%的交易是隔夜 交易,利率比較低,為2.1%,比交易所普通的質押式回購還要低。資金應用上,可以用協議存款、普通的質押式回購、打新股、買貨幣基金、債券投資等。」

  在新三板制度中,做市商制度被認為是券商新的盈利點。

  對沖基金也是各大券商佈局的重點。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的子公司——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金香港資產管 理)和英國資產管理公司Sloane Robinson5月9日對外宣佈,雙方將合作開發、管理和分銷一支投資於大中華地區的對沖基金。此基金採用股票多空策略,以多頭為主,旨在捕捉大中華地 區市場上漲帶來的收益,同時降低市場動盪而帶來的風險。

  中信證券亦不甘落後,也採取了與海外機構合作的形式開展對沖業務。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告訴財新記者,「我們打算把一些如股票交易、另類投資類的交易業務延伸到境外,實際上我們也已經做了很多準備,會與一些海外機構合作。」

  寶鋼集團旗下的華寶證券計劃在國內率先推出一款ETP金融產品。ETP(Exchange Tradeable Products),即交易所買賣產品,又被稱為「場內交易產品」,與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s)類似。

  券商直接投資業務近年來亦十分火爆,中金、中信直投公司相繼取得PE牌照,可託管第三方資金。

  目前,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西南證券、廣發證券、宏源證券都已經設立了金融產品投資子公司。

  由於目前證監會對金融產品投資子公司尚未出台專門的監管條例,該類公司可以從事的業務很多,各家券商的思路也都不一樣,有以股權產品為主的,如股權回購、股票收益權的交換;也有以固定收益為主,如私募債券、資產證券化;也有以衍生產品為主。

引進來 走出去

  證監會對於證券行業的開放態度也發生了180度的轉彎,剛剛結束的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進一步放開了合資券商的持股比例。

  中方將通過修改相關規定,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合資證券公司中持有不超過49%的股份,合資公司可從事股票包括人民幣普通股、外資股和債券包括政府 債券、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保薦,允許合資證券公司在持續經營滿兩年以上且符合有關條件的情況下,申請擴大業務範圍。中方承諾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合資期貨經紀公 司中持有不超過49%的股份。

  此前外方在合資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為33%,且只允許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由於此比例使外方在合資公司中難以擁有主導權,因此眾多對中國市場異常渴望的外資投行在多年的磨合中,不斷地在矛盾衝突中消耗大量精力,合資券商對母公司的貢獻亦十分有限。

  這一新規立刻引來外資方的積極反應。中信證券副董事長殷可在5月8日總結前日下午券商創新大會「對外開放」議題分組討論的時候提到,多家合資證券公司的老總就在S&ED成果宣佈後不久,紛紛接到合資方要求增資提高持股比例的請求。

  「合資後,母公司完整的業務鏈條被打斷,合資子公司只有承銷保薦牌照,難以共享母公司的研究和銷售平台。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成了瘸腿券商。」瑞信方正董事長雷傑坦言。

  中德證券總裁姜培興直言券商創新對合資券商「挑戰大於機遇」,創新契機與合資券商關係不大。姜培興建言全牌照合資,外資持股的比例只要不控股就行。雷傑則進一步建議對外資全面開放,認為開放後外資投行在區域業務、零售業務等領域不是中資券商的對手。

  第一創業摩根CEO貝多廣對未來並不悲觀。他對財新記者表示,目前主要是做好現有業務,第一創業摩根不依賴佣金制的業務模式,不存在很大的挑戰;但在業務運營中,也存在與母公司共享銷售和研究平台的問題。

  中資券商走出去的一大問題是理念和文化,雷傑在發言中直言自己作為證券行業的「老兵」,在與瑞信合作後,才逐漸對外資投行的管理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目前已有多家證券公司在境外設立子公司,但參與對外開放討論的券商代表普遍認為,母公司與境外子公司的協同效應缺乏建設,合力作用難以發揮。

  中信證券副董事長殷可表示,要發揮母公司與子公司的協同效應,需要重新考慮設立境外子公司這種走出去的形式,通盤考慮,在總體管理和總體運營上對國際化進行考量。

  中信證券屬於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最近以考慮全資收購里昂證券備受關注。殷可對財新記者表示,此次收購對於整個證券行業的影響都很大。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亦稱,收購里昂證券對中信的境外業務十分重要。

  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也頗受關注,有券商建議取消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的門檻,以上市地規則為準促進中小創新型企業赴海外上市。

  一位美國監管部門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目前仍需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實質批覆,而美國監管部門對中國在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監管,十分希望能建立與中國監管部門的合作。

  對於境外業務產品,券商代表建議將RQFII從資產管理領域擴大到經紀業務領域,讓港、澳、台居民能夠通過RQFII進入A股市場投資。一位香 港市場資深人士表示,這樣的建議很合理,其實香港居民投資A股早就可以做,而且香港的投資體量對內地股市不會構成影響。券商代表同時建議開展專項QDII 業務,讓境內投資者通過QDII額度直接在境外投資。

關注風險

  創新與風險永遠是一對雙胞胎。

  創新大會上,券商對各個業務領域的放開要求都涉及創新和風控的平衡。其中放開資產管理業務範圍在業內已經討論良多。數月前面向券商徵求意見時, 券商們對產品放開、業務模式放開等呼聲很高。此次創新大會,券商代表提出明確資產管理適用《信託法》的規定,產品逐步放開,條件成熟時允許資管涉足紅酒等 另類投資產品,並提出券商理財計劃份額可轉讓。

  郭樹清在創新大會發言中提出,要嚴格區分公募與私募,做到風險可控;不要做自己不懂的產品,風險敞口始終保持在可控範圍,並提醒券商「必須要有最壞的準備」。

  郭樹清特別強調,投資者適應性原則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產品只適合「小眾和機構」,「要守住200人限制,不能亂發私募產品」。

  對於備受關注的中小企業私募債試點,業界在寄予厚望的同時也非常關注風險。「已有不少客戶來找我們做這個業務,但我們還是很謹慎。」一位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

  他認為,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核心問題是償付風險,風險可控是他們考慮的核心因素。

  宋麗萍在此次創新大會上指出,由於許多證券公司固定收益部過去一直是買方,銷售信心不足,只好將服務對象限定在信用評級在AA級以上,符合交易所競價交易系統掛牌條件的企業,限制了債券服務範圍。

  「我認為創新的前提是風險控制,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等。我們有很多創新的計劃,但我們只做自己擅長的產品。」東吳證券董事長吳永敏對財新記者表示。

  風險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日前,證監會已就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發佈「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次的徵求意見稿並未對投資者適當性細節做出具體規定,但原則是強調中介機構的風險揭示。

  宋麗萍在創新大會上建議,統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避免一個產品制定一套適當性指導標準。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亦表示,目前各種產品的適當性管理制度很多,不利於對投資者適當性給出整體標準。

  除此之外,券商的行業自律問題亦被提及。宋麗萍認為,如果沒有有效的自我約束和行業自律,創新只能是提供另一片無序競爭的新戰場。「創新的時候要自律,業務放開時要注意秩序。」吳永敏表示。

  「與其他行業相比,證券行業透明度最高,矛盾最集中,衝突也最直接。」莊心一建議,證券公司行業創新要自覺吸取經驗教訓,堅持從行業實際出發的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