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自來水真相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7_all.html

 自來水有多重要?

  全國共計4000餘家自來水廠,為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

  自來水水質如何?

  一個悖論:幾乎所有飲用水界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城市水質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幾乎沒有一家水廠自檢自測水質不合格。

  哪個更接近真相?

  2007年底,國家發改委、衛生部、建設部、環保總局等多部委聯合印發《全國城市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規劃》,明確稱:「全國近年抽檢飲用水合格率83.4%。」

  83.4%合格率,意味著不合格率超過15%,足以讓人憂心,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仍然遠遠低估了不合格率。

  上述數據所依據水樣2000餘份,僅是國內重點城市或少數城市水樣,甚至不包括地級市水廠。「無法代表全國情況。」宋蘭合告訴財新記者。宋蘭合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下稱住建部水質中心)總工程師。住建部是中國城市飲用水主管部委,水質中心專責監測水質。宋蘭合說,「中國水廠的問題,越往下越多。」

  2009年下半年,為了「大致搞清」全國城市飲用水的水質狀況,住建部水質中心作了一次全國普查:抽檢範圍擴大到縣城以上的全部城市;交叉檢測:「這個省可派那個省,那個省可派第三方省,但不能互派。」宋蘭合解釋。

  之所以交叉檢測,是因為中國僅有兩三個城市的水質監測單位獨立於水廠,其餘監測單位,哪怕是住建部水質中心的國家監測站和地方監測站,均由地方水廠內部水質監測部門擔責,「兩塊牌子,一班人馬。這樣的自檢自測可信度不高。」

  這次普查,是近十幾年間最大規模的檢測,覆蓋了全國4000多家縣級以上城市自來水廠,得出了最為接近真相的飲用水質數據。

  然後呢?沒有然後了。至今,住建部都未對外正式公佈這次調查所得的自來水水質數據。

  「沒有授權,我無法告訴你那個數字(飲用水實際合格率)。」宋蘭合對財新記者說。

  在紀律允許範圍內,宋蘭合做了部分介紹——「那次全國普查,發現4000餘家水廠中,1000家以上出廠水水質不合格。結果表明,多數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他還強調,2009年以來,城市自來水水質並無「太多改善」。

  出廠即水質不合格,意味著什麼?

  自來水供應是一個長鏈條,出廠後,經過輸水環節,最終入戶。絕大多數城鎮輸水系統老舊,混亂的二次供水,也會帶來新的污染。居民實際飲用的水質還遠差於出廠水質。

  「1000家以上」不合格,「以上」是什麼意思?

  多位接近權威部門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他們所獲知的該次檢測結果,實際合格率也就是50%左右。也就是說,可能近50%不合格,「1000家以上不合格」,只是一個寬泛的說法,以求淡化衝擊而已。對此,宋蘭合既未證實,也未證偽。他僅表示,在眾多專家認為自來水水質不容樂觀與各地政府和水廠的樂觀數字之間,他「堅定地站在專家一邊」。

  更讓人擔心的是,除城市水廠外,還有上萬座小自來水廠供應鄉鎮,工藝更落後,水源安全更難保證。目前,沒有關於這些小水廠水質的全面數據。

水質「皇帝新裝」

水質新標準很嚴,但沒有牙齒

  再過兩個月,即2012年7月1日起,中國將強制執行最新飲用水標準。

  上一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於1985年由衛生部組織飲水衛生專家制定,規定的水質指標為35項。2006年,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協調下,衛生部牽頭,會同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組織各方面專家完成修訂。鑑於新標準較嚴格,標準委要求,相關指標的實施項目和日期由各省級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並報國家標準委、建設部和衛生部備案,但全部指標最遲於2012年7月1日必須實施。

  新標準與國際接軌,指標達到106項,與世界上最嚴的水質標準——歐盟水質標準基本持平。中國的自來水似乎即將實現直接飲水。

  然而,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強制標準只是紙上談兵,因為沒有實質性懲罰措施,並不為地方政府和水廠所懼。新標準頒發至今,地方政府和水廠在水處理工藝改造方面鮮有進展。

  宋蘭合稱,未來一段時間,飲用水新標準只不過起個引導作用,而難以強制實施。各方政府仍然會聲稱屬地的「供水水質全面達標」,哪怕許多只不過是「皇帝的新裝」。

  中國內地無一城鎮實現自來水直飲。對照新標準,相關業內專家分析,飲用水水質狀況大約分為幾個層次:

  ——首都北京,尤其四環以內的主城區,水廠普遍上馬了深度處理工藝,水網管道大部分更新,因此離直飲水距離最為接近。

  ——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部分水廠上馬了深度工藝,但是因為主城區管道老舊等原因,目前無法實現直飲。

  ——其他省會城市等二線城市,僅有少數城市上馬了部分深度處理工藝,因水源、管道等原因,部分城市水廠屬問題水廠。

  ——上千座地級城市、縣級城市,除少數城市外,因水源差、深度水處理工藝缺乏等,有大量的問題水廠。

  此外,中國城鎮自來水質檢測次數太少。按照現行規定,即便是新標準的106項檢測,地表水廠一年只需要檢測兩次,地下水廠一年檢測一次即可。「通過少檢,一些地方水廠可以避開水質不合格風險高的月份。所以檢測時合格,不代表不檢測時就合格。另外,水廠自檢自測,檢測合格就公佈,不合格就不公佈。」

  水質檢測次數少,還因檢測能力過差。全國35個重點城市中,僅有40%城市有能力檢測106項全指標,地級市、縣級市全部需要送檢,大批縣市、鄉鎮水廠連常規指標檢測能力都不具備。相形之下,宋蘭合告訴財新記者,發達國家至少每月查一次全指標,每天都會檢測十幾項到二十幾項不等的必檢指標。

危險來自何方

有機污染和重金屬污染,取代微生物污染成為最大危害;定期檢測之間發生的水質污染,往往不知不覺

  飲用水研究權威、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佔生認為,不合格水對人體的危害,有看得見的,有看不見的。看得見的通常是微生物污染危害,可能致人突發急性疾病,好在國人習慣飲用開水,可以殺死微生物污染物,這個危害表現並不明顯。

  看不見的危害,容易被忽視但更值得關注。自來水的有機化合物總量(CODMn)超標易導致慢性疾病。王佔生告訴財新記者,飲用有機化合物總量超標的水,「一天兩天沒問題,半年一年看不出問題,但有機化合物會在人體中富積,最終對身體造成危害,嚴重時可能致癌、致畸、致突變。」

  2009年的普查發現,以地表水為水源的自來水廠不合格,主要原因恰恰是有機化合物總量超標。而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不少也出現了氟、砷、鐵、錳等超標。

  有機化合物總量是指以高錳酸鉀為氧化劑所測定出的水中COD值。COD俗稱化學需氧量,表示水中還原性物質(各種有機化合物、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數量多少。美國環保總署曾發佈報告稱,現有檢測技術發現水中有2221種有機化合物,在飲用水中發現有756種,其中有20種致癌物,23種可疑致癌物,18種促癌物和56種致突變物。

  王佔生稱,這些有機化合物中,相當一部分是環境激素,又叫內分泌干擾物。環境激素有四方面的危害,會讓人免疫力降低,會影響人的生育能力,會致癌症,會對人神經系統產生干擾。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研究所主任鄂學禮,2006年在論文《飲水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中,引述了國內在多地水廠出廠水中檢測到環境激素的情形。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文君認為,公眾甚至各級官員哪怕是分管供水的官員,對飲用水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也嚴重認識不足。第一個誤區是對有機化合物長期危害認識不足,因為這類危害一二十年才可能致病,並且很難證實疾病與飲用水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二個誤區便是以為家中只要裝了飲水機便沒事。國外大量研究發現,水中有害物質只有三分之一是通過飲用進入人體,另外三分之二是通過皮膚吸收和呼吸進入人體——在洗浴、洗滌、刷牙、洗臉時,仍然逃不脫水質污染。

  即使是飲用水突發性污染多次成為關注焦點,其頻率也很可能被低估。近幾年發生的幾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如2008年株洲、湘潭鎘污染事件,2012年2月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每次都是偶然發現。「兩次定期檢測之間的發生污染,往往不能被察覺。」

水源:「超級化工廠」

中國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可能只有約50%

  自來水超標有害物質大多數來自水源地。30多年來快速工業化導致廣泛的水源地污染。

  在城市飲用水水源合格率方面,各界最常引用兩個數字,76.5%和70%。前一數字出自環保部《201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狀況》,後一數字曾被衛生部、水利部等官方渠道反覆使用。

  但70%多的水源合格率並不符合實際情況。以環保部數據為例,數據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該標準有109項地表水質指標,環保部只檢測其中的24項基本項目,未測其餘85項補充項目和特定項目。按此標準,按水質可將飲用水源分為五類。一二類為合格水源,三類以下均為不合格水源,但環保部統計水源合格率時,將三類水質亦統計為合格,因此合格率超過70%。

  王佔生、劉文君等飲用水專家指出,三類水質並非合格水源。三類水源中的COD含量已達4至6毫克/升,常規水處理工藝最多只能處理數值在4毫克/升以內的水,超過此限已很難達標。

  宋蘭合個人判斷,剔除掉事實上不合格的三類水源,再剔除部分一二類水源中實際不合格的部分,中國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大約為50%。

  王佔生、劉文君認為,2006年版的新飲用水標準,由1985版的35項指標升級為106項,基本可以說清楚都有什麼污染物侵入了水源。

  1985年,中國城鎮的飲用水水源地尚屬清潔,水廠出廠水只要符合最基礎的35項指標,即屬合格。到了2006年,水環境已嚴重惡化。城鎮水源主要污染物已由微生物污染轉為溶解性的有機污染和重金屬離子污染。有專家說,「廠裡產什麼,水裡就有什麼,河流成為『超級化工廠』。」

  在2006版的新飲用水標準中,相較舊版,71個增項中的59項來自於毒理指標。對人體危害最為嚴重、主要超標指標CODMn代表的有機化合物,由原先的5項擴增為53項。

  王佔生說,大量有毒害的化工化合物如苯、甲苯、苯乙烯等進入水源,大量農藥如敵敵畏、草甘膦等也進入水源。有毒的無機化合物也增加了11項,溴酸鹽、氯酸鹽、銻、鉈、氯化氰等11項進入控制之列。

  新標準主要參考歐盟、美國等飲用水標準,本國的實證研究並不多。

  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當前水污染情形比歐盟工業化時期更為嚴重,稀土金屬等污染類型更為中國所特有,冶煉廠的重金屬離子「跑冒滴漏」造成的危害未被重視,這是未來要重點提防的。

  最近十年,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型,眾多污染企業進軍西部,進軍農村,導致更多原本乾淨的河流上游、源頭,以及地下水,逐步進入污染行列。

水廠:處理工藝跟不上污染

97%水廠採用傳統工藝,對當前重要污染類型力不從心

  面對一半不合格水源,水廠滯後的自來水工藝,成為失控的第一道關口。

  傳統水處理工藝1902年誕生於比利時,被業內人稱為經典「四部曲」——絮凝(加聚合氯化鋁)、沉澱、過濾(通過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氣等)。2004年,美國工程院將水處理工藝列為人類20世紀最重要發明之一。

  劉文君告訴財新記者,美國紐約、加拿大和澳洲的許多城市,至今仍使用上述簡單工藝,可以實現飲用水直飲。

  「問題是,凡是仍然採用傳統工藝的城市,均擁有基本未受污染的水源。中國大量水源被污染,這種傳統工藝已經不再適合。」 劉文君說。

  傳統工藝主要處理滅殺水中微生物,如果水源被重金屬離子和有機化合物所污染,傳統工藝就力不從心了。宋蘭合介紹說,日本和大部分歐洲國家,由於歷史上有過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均升級了傳統水處理工藝,即深度處理,通過臭氧、活性碳等技術,清除各類有機、無機化合物,使污染水達標,最終實現直飲。

  財新記者採訪得知的深度處理的反面例證是,湖南省湘潭市三家水廠的水源均是湘江,而湘江的重金屬污染嚴重,水質常年為三類。由於缺乏資金,這些水廠無法升級深度工藝。而湘潭本地衛生疾控部門抽檢宣稱,從2008年至2010年,三家水廠出廠水達標率為91.98%。在中國地方,通過本地部門互檢爆出低合格數字,極為鮮見。

  學者告訴財新記者,浙江省某市水源質量較差,但通過先後兩套深度水處理工藝,成功實現出廠水質達標。但深度處理工藝遠非普遍。

  儘管水源污染嚴重,至2009年底,全國縣以上4000多家自來水廠中,98%仍使用傳統工藝。目前,僅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鄭州等部分城市的部分水廠實現了深度處理。預計到2012年7月1日飲用水新標強制執行開始,採用深度處理的水廠,比例只會再多一個百分點而已。

  宋蘭合說,滯後的水處理工藝,疊加不合格的水源,自來水嚴峻的水質現狀事屬必然。

入戶:二次污染

管道老舊加二次供水,水質雪上加霜

  水廠處理後,水流入城鎮供水管網,最終到達用戶水龍頭。入戶之路並不太平,老舊的管道再加二次供水,讓已堪深憂的自來水水質雪上加霜。

  在自來水條件最好的北京市,近十餘年投入巨資改造供水管網,仍未更換完畢,至今未實現直飲水。多數大中小城鎮的管道老舊問題無法與北京相比,距離直飲水遙不可及。

  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調查數百城市的供水管網,發現管網質量普遍低劣,已不符國標的灰口鑄鐵管佔50.80%,普通水泥管佔13%,鍍鋅管等佔6%。這三類低質管網主要鋪設於上世紀70年代至2000年之間。2000年後城鎮新鋪管網有很大改進,但已鋪管網改造卻不多,質量低劣的管網大多數現在仍在服役,主要分佈在老城區地段。

  「老舊管網漏水嚴重,也容易發生二次污染。」宋蘭合曾在論文中引述,184個大中城市2000年至2003年管網水質發生過4232次二次污染事件。

  劉文君曾多年研究自來水管道的二次污染問題。他介紹,老舊水管容易腐蝕、結垢,產生微生物細菌種子,與水中營養物發生反應,形成二次污染,有時肉眼可見,水發黃髮黑髮臭,但多數時候肉眼無法發現。

  相比發達國家,二次供水是中國的特有難題。中國城鎮6層以上的小高層、高層建築較多,為了讓6層以上用戶的水壓正常,同時避免脆弱的公共管網承受過大壓力,各城鎮自來水公司紛紛選擇管網末端加壓模式,將自來水壓至高層建築屋頂水箱或半地下的蓄水池,再由蓄水池或水箱進入用戶家中。

  在中國省會一級城市中,每個城市都有數千個水箱或蓄水池。二次供水自從在中國誕生起,就飽受詬病,目前仍然亂象紛呈。

  因二次供水導致的水質二次污染事件,近年一直充斥媒體;二次水箱內被發現死老鼠等事件,也一再發生。

  誰來看護大量的水箱、蓄水池?這些水箱、蓄水池最早由各地產開發商所建,標準和式樣五花八門;產權一般屬於全體居民,居民又無力管理;小區物業是通常的看護者,但缺乏專業能力,且不說責任心。

  宋蘭合分析,各城市自來水廠一般由城市建設部門管理,但二次供水設施理論上歸衛生部門,自來水廠不願「多管閒事」,而衛生部門通常又無力監管,主要負責審核頒發消毒許可證。最終,各城市二次供水設施成為監管薄弱之處,無人負責。

  宋蘭合傾向認為,二次供水事實上不全是壞處。當城市因意外或災情發生停電、停水事故時,二次水箱可證住戶在一個時間段內有水可用,甚至在某些時候讓消防部門有救急之水。二次供水其實一個城市管理問題,管好是福,管不好是禍。

水質救贖之路

要投入更要改革

  在王佔生等學者看來,城市水業基礎設施向來就薄弱。「過去十幾年內又只有少量投資,欠賬嚴重,而水源又污染加重。在這樣的局面下,地方說水質全面達標,這不就是騙人嗎?」

  根治自來水之疾,最根本的措施在於淨化水源地。這是學界的共識。水源地如果達標,即便是只用最基本的傳統工藝處理,水質都會合格。

  根治水源水質,需要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與江河湖海的水環境治理規劃對接。「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未來,關係子孫後代的根本福祉,政府責無旁貸。」王佔生說。

  回到現實,根治水源之路至少也要15年至20年,改善自來水水質無法等那麼久。當務之急和務實之選,是自來水廠的工藝升級。

  據宋蘭合初步估計,在現有水源條件下,至少20%至30%的水廠需要盡快上馬深度處理工藝,還有相當數量的水廠需要改進傳統工藝,方可實現自來水出廠水質量基本合格。

  王佔生更為悲觀,認為中國水源污染嚴重,因此大多數水廠需要上馬深度處理工藝。尤其水源不好的地方,必須馬上動起來。

  自來水輸水管道需要立即投資。劉文君認為,供水管網曾是全球難題,但最近數十年間,發達國家通過逐漸更新管網,以技術手段維持管網水的化學和物理穩定性等方法,已基本解決管道二次污染問題。解決管道問題,技術不再是障礙,主要是地方政府欠缺投入。

  「由於城市建設基本成型,更換管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各地應制定時間表,逐步更換。」劉文君說。

  王佔生曾對深度水處理工藝的成本作過經濟測算,其結論已為業界普遍認可:水廠上馬深度工藝,每噸水成本相應上升0.3元左右。另有學者認為,管道硬件投資,會讓每噸水成本再上漲0.5元上下。如此算來,如果以縣級以上4000餘家水廠日供6000萬噸計算,每年成本增加200億元左右。

  宋蘭合表示,在國家層面,要通過制度設計解決二次供水和水質檢測的管理體制問題。

  劉文君、王佔生、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等共同呼籲,要建立獨立於地方水廠的專業水質監測機構,變水廠自檢自測為第三方檢測。水質檢測數據要及時向全社會公開。

  傅濤認為,發達國家在城市供水方面體制各異,路徑不同,但均能實現飲用水合格,甚至保持直飲水標準,其政府在供水基礎投資上佔據主導,在運營環節追求效率。

  傅濤指出,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各級政府和水廠對供水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

  隸屬福建省國資委的福建中閩(羅源)水務有限公司,是一家日處理上百萬噸水的大型水企,其供水業務有泉州、羅源等處。該公司處境不妙,董事長鄭相釵向財新記者抱怨說,由於成本倒掛,每供一噸水要虧三至五角錢,企業連年虧損。

  「水廠虧損,投資無錢,政府不給,說水業已市場化;水廠成本倒掛,要求提高水價,政府又不同意,說供水行業是市政公用事業,政府要統一定價。」鄭相釵說。

  十多年來的水業市場化改革,到了需要更進一步的時刻。

  在採訪中,一位飲用水界人士用極慢的語速,向財新記者講了三句話:對每個人來說,飲用水像空氣,無可選擇,無從逃避;對政府來說,供水工程是最為基礎的民生工程,遠比修馬路、建高鐵、蓋高樓更為基礎;近十幾年來,供水成了最被忽視的民生工程。

  還供水欠賬,已刻不容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