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津PC鄰避運動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398_all.html

 從4月3日至13日,一場以「散步」為形式的環境抗議行動,在天津市濱海新區下轄的大港(原大港區)持續進行。他們抗議的對象,是一家在附近破土開工的化工廠。

  該廠主體是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下稱中沙公司)旗下的年產26萬噸聚碳酸酯(英文縮寫PC)項目。4月3日該廠舉行了熱烈的開工儀式,出席儀式的有中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和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董事長薩烏德親王。

  中沙公司2009年10月成立,中石化集團與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各自持股50%。這也是中國迄今最大的PC項目,含有技術引進之義。

  PC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工程塑料,也是中國亟需的一種化工品。但在項目附近的居民看來,這並非好事。他們懷疑自身將承受此項目的環境污染,尤其是大氣污染。

  通過網絡和口口相傳,大港人認為PC是一個劇毒項目。而項目5公里內,居民區眾多。榮華裡小區距離項目最近,只有1670米。

  少部分居民在4月3日的開工儀式上即進行抗議。在隨後的十餘天裡,抗議人數日漸增多,4月13日達到高潮,至少數千人參與「散步」。

  4月13日晚間,天津市政府和中石化集團作出決定:立即停止項目施工,重新對環境影響評價、安全評價進行更詳細覆審。上述公告內容當夜張貼於大港多處公共設施。此後抗議活動平息。

  財新記者4月17日來到計劃修建PC項目的場地。它位於中沙公司新廠區內,已經過土方平整,目前已經停工,只留下兩棵孤零零的樁基,還有兩個職工在入口處看守。

  多位受訪環境專家指出,相比PX(對二甲苯)、垃圾焚燒廠等項目,PC項目污染小得多;而非光氣法生產PC,更是業界公認的綠色生產方式,只要環境設施到位,措施得當,污染可控。

  一個被稱作「綠色」的化工項目,卻遭遇激烈的公眾抵制。或許,這正是地方政府、相關企業應當反思的。

大港環境積怨

  多位大港人對財新記者分析,PC項目,實際上只是大港居民環境抗議的導火索。「大家被廢氣臭氣熏了好幾年,投訴無門。積壓了很久的情緒,終於在PC項目上爆發了。」一位當地居民說。

  位於大港區的大港油田於上世紀60年代進行勘探開發。上世紀70年代,中石化分公司天津石化開始建設與油田配套的煉油、化纖、小乙烯等化工廠。很多原為農民或漁民的大港居民,在此時開始進入這些化工廠就業。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大港環境還算不錯,有的工廠裡還養了梅花鹿和仙鶴。」一位在石化系統工作的大港人告訴財新記者。「大港環境從2005年後加速惡化。當時建設了大港石化產業園區,園區裡陸續進了幾十家工廠,有製藥廠、硫酸廠、自行車廠等。」

  工廠日漸增多,居民區也早已發展為城區。雙方距離一再拉近,矛盾開始產生。據上述石化系統人士稱,2005年前後上馬的化工廠規模都比較小,環 保措施不得力,晚上偷排氣體。「我們反映了很多次,寫了郵件、打了電話。大港的環保執法者也來了,也罰過款,可最後都不了了之。」

  當地多位居民稱,每刮南風時,住在南環路以北的居民總是能聞到各種怪味,酸苦味、臭味、苦杏仁味,不一而足。這種情況尤以晚上為甚。一位姚姓中年女性告訴記者,早晨窗檯上總是會堆上一層粉塵。

  大港環保部門也曾承認,園區內企業存在夜間偷排漏排行為。2007年,該部門制定了專項夜查制度。但上述措施,被居民認為「沒有多大效果」。

  就在此時,中沙公司的第一家大型化工廠落戶化工園區。2010年,中沙公司年產100萬噸的大乙烯項目投產。附近居民認為該項目存在污染。上述 石化系統職工對財新記者說,項目中有一個年產35萬噸苯酚丙酮的裝置,設計反應溫度為850度,但是實際操作中只能達到300度。「反應不充分,無法完全 分解原料,造成有毒氣體排放。」

  截至發稿,財新記者尚未證實大乙烯項目是否存在上述環境問題。中國石油和化工工業協會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表示,並未聽說過中沙公司有此問題。

  時隔兩年,中沙公司的第二個大項目——26萬噸PC項目舉行開工儀式。在附近居民眼中,該項目離他們更近。

大項目又來了

  PC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廣泛用於生產汽車配件、CD/DVD光盤、樹脂鏡片等,甚至還用於宇航員的頭盔面罩。

  談及大港人集體抵制PC項目,一位中石化集團的中層領導對財新記者表示不解。他說:「PC用來生產高爾夫球杆、杯子、眼鏡這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多好!他們的就業,難道不是要靠工廠來解決嗎?」

  據中石化提供的材料,2010年,中國PC消費量113萬噸,產量只有22萬噸,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中石化初步預測,2015年中國PC需求量將達到178萬噸,2011年至2015年年均增速近10%。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缺口,中石化當然有上馬PC項目的衝動。中石化的資料稱,項目佔地66.6公頃,總投資110.27億元,預計於2015年投產。包括兩條生產線共計八套生產裝置,是國內最大和世界非光氣法規模最大的PC裝置。

  中石化還收到了沙特方面伸過來的橄欖枝。據中石化第四建設公司一位人士稱,一些大乙烯技術,包括PC,歐美國家對中國實行了技術封鎖。而沙特基 礎工業公司願意在成立合資公司進行合作後,逐步把相關知識產權移交給中方。東道主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對於這樣一個符合大港區發展石化產業定位的大項目,也非 常歡迎。

  但大港人最關心的是自身的環境權益可能受到新的損害。中沙公司在事前已向附近居民散發傳單,介紹非光氣生產法,將其宣傳為無毒、綠色的生產方式。但居民普遍表示無法相信,相反,「PC會產生劇毒氣體,如果發生洩漏,5公里內人畜皆亡」的說法,在居民中廣為傳播。

  還有不少居民用「上世紀印度就發生過類似項目的中毒事件」,來佐證「劇毒說」。但財新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無法證實印度曾發生過生產PC毒氣洩漏 事件。與傳言最為接近的是1984年印度中部發生的博帕爾農藥廠爆炸事件。當年12月3日凌晨,博帕爾市北郊,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公司的一家農藥廠, 劇毒的農藥原料氣體異氰酸甲酯(MIC)發生洩漏。數百人在睡夢中被悄然奪走了性命。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上述事件與PC項目風馬牛不相及,生產PC不會用到異氰酸甲酯。

  市場資訊機構金銀島分析師王貞賢對財新記者表示,PC的原料來源是雙酚A,具有一定毒性,但製成品只要溫度不超過攝氏130度,就沒有毒性問題;生產過程中只要沒有誤操作,對廠區外影響就很小。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網絡上流傳的PC劇毒說,應該與PC的傳統工藝——光氣法有關。光氣法指的是通過光氣與雙酚A直接聚合。光氣確是劇毒化學品,濃縮後甚至可用作生化武器。「但即使是傳統光氣法,工藝上也是經過論證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

  中石油下設的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一位專家認為,此項目用的非光氣法,是對環境影響度最小的PC生產工藝,能把傳統光氣法的污染降低90%。

環評疑雲

  業內專家幾乎一致認為,地方政府、企業與居民之間無法互信和缺乏溝通,是導致抗議發生的深層次原因。項目實施前的環境評價、安全評價是三者進行溝通、最終取得互信的重要步驟。多位受訪居民稱,該項目環境評價是悄悄進行的,過程他們並不知情。

  該項目環評由北京飛燕石化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飛燕公司)執行。環評報告中提到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結論有四條。前三條表示工程排放污染物佔標準的比例較低,工程投產後,污染物均能達到環境要求;第四條說裝置的大氣防護距離和衛生防護距離範圍內沒有居民。

  但居民對環評報告提出系列質疑。

  首先環評報告被質疑為內部環評。中石化旗下的燕山石化公司相關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飛燕公司是燕山石化下屬單位。

  顯然,飛燕公司與中沙公司為關聯公司,都是中石化下屬公司。

  飛燕公司就此表示,他們具有環保部頒發的甲級資質,開展環評符合國家要求。但抗議居民不接受飛燕公司說法,認為其獨立性值得懷疑。

  其次,上述環評報告只公佈了縮簡本,未公佈全本,居民認為這侵犯了他們的知情權。

  再次,居民和企業、環評公司對安全距離要求相差十分巨大。5公里安全隔離帶的概念,被大港人反覆提及,稱發達國家此類項目要建在離居民區5公里外的偏遠地區。

  飛燕公司負責上述環評報告的一位人士則告訴財新記者,5公里是評估範圍,不是防護距離,中國最嚴格的防護距離是1300米。因此即使項目與小區相距1600米,也是符合規定的。

  上述環評負責人特別強調,「國家有一整套嚴格的法律法規,我們當時是按照這些規範去做的。這個環評報告,當時是經天津市環保局通過的。」

  上述解釋無法打消居民的疑慮。不少居民認為:「環評就是個空架子,根本沒有徵求大港老百姓的意見。」

  飛燕公司上述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他們做環評時,首先在媒體上公示,居民區也張貼了告示;然後發放了公眾參與調查表,還曾召開公眾座談會,有30多人參加。

  不過,記者隨機採訪了五位榮華裡小區居民,結果他們或者親友都沒有參與過環評公眾意見調查。

  在安全評價之外,有大港居民表示,他們看到過中沙公司印發的宣傳材料。「但我們總覺得有王婆賣瓜之嫌,好或不好應該由中立的機構說了算。」

  截至發稿,財新記者尚沒有獲得更多環評細節。

  常年參與環境事件的NGO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研究員陳立雯認為,從現狀看,在很多與公眾利益存在衝突的項目中,在環評環節,公眾參與度低,能達到的效果也非常弱。項目公示、發放調查表和座談會等,均無法達到發達國家般的公眾參與效果。

求解中國式鄰避運動

  發生在天津大港的這次事件,顯然是一次典型的鄰避運動。它與政治無關,西方發達國家和一系列亞洲國家,都經歷過此類運動多發時期。

  鄰避運動最早出現在城市化中的歐美國家。起因是垃圾處理廠等市政、工業設施在建設中,時常遭到附近居民的強烈反抗。居民的訴求通常是「別建在我家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英文簡稱NIMBY,中文譯為「鄰避」)。

  在亞洲,鄰避運動首先現身於日本。隨後,中國台灣、香港等經濟發達地區也迎來了這一浪潮。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丘昌泰告訴財新記者,台灣鄰避運動始於30年前,早期口號是「雞屎拉在我家後院,雞蛋卻下在別人家裡」。鄰避運動行動者最早以中小型工廠為抗議對象。

  丘昌泰表示,台灣環境影響評估法規是鄰避運動得以部分解決的主要保證,其中包括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程序。廠商若不做相關公開,則屬於違法,該項建設就不能進行。

  據介紹,最終能補償和收買怒氣衝衝的抗議民眾的,是鄰避設施建設方的「環保回饋」。丘昌泰稱,建設方通常會將令人討厭的鄰避設施變得不討厭,例 如設立公園、圖書館、運動中心、溫水游泳池等,供附近民眾免費(或打折)使用。此外,還有減免電費、減免土地相關稅賦、給予獎學金等措施。

  事實上,充分的公眾參與和公正的環境評價,是所有國家和地區解決鄰避運動問題的法寶。

  但在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看來,中國大多數鄰避設施在建設中,周邊居民的權益通常沒能被充分考慮。「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誤區 是,政府照顧大多數人利益,想當然地認為小部分群體應該犧牲和付出。中國向來重視集體利益,對小部分個體的意見不以為然。封閉決策、簡單通告,當老百姓開 始有意見時,又採取迴避的辦法,問題於是越來越大。」

  讓人欣慰的是,4月13日,天津市政府和中石化的決定,包括了重新對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安全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