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林老農瘋造林 錯把植樹當種田


2012-4-2  TCW




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台塑麥 寮廠一場悶燒逾四十小時的大火,燒出了一個美麗的意外,那就是台塑同意加碼贊助雲林縣進行造林減碳,加碼的「配額」為二千六百公頃——正好和麥寮廠區一樣 大,相當於一百座大安森林公園。

台塑「用綠林換廠區」,以十年為期,在原本林務局「平地造林政策」——每公頃二十年二百四十萬元的補助外,另做對等補助,補助額度達一百三十萬元。

第一年最「誘人」,農民只要把樹苗種下,一個月後通過「存活率達七成」的審核,該年度就可實領四十二萬元(農委會兩期稻作的休耕補助九萬元+造林獎勵金十 二萬元,台塑再對等補助一倍),第二至六年每年二十六萬元,其後遞減,二十年下來,政府獎勵加台塑補助,農民總計領取三百七十萬元。

有補助又有種植收入今年申請案暴增逾百倍

三百七十萬元,幾乎就是沿海鄉鎮一公頃農地的賣價了,錢安穩落袋,地還是自己的,二十年後大樹長成又是一筆收入,這樣的「好康」誰能拒絕?去年一月開放登 記後,幾乎可用「秒殺」形容。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森林及保育科科長廖欣怡指出,去年上半年,申請造林的面積就突破一千公頃,林務局的苗木根本不夠分配,只好先核准一半;今年熱潮持續,在 一月底登記截止前,又湧入八百一十七公頃申請案。比照之前,從民國九十一年到九十九年全縣造林總和近六十七公頃、每年平均七‧四公頃,今年初以來,足足暴 增近一百一十倍!

台塑加碼,農民響應,雲林「森林大縣」的美夢即將成真?恐怕還有變數。

搶種「搖錢樹」鹽霧海風蹂躪,多半夭折

「農民的心態,是成敗的關鍵,」受縣府委託負責輔導本案的農委會林試所中埔研究中心蔡景株說。

第一個變數,就是農民把造林當「投資」的錯誤心態。

不久前才遊說父親加入造林行列的蔡景株表示,以前農民不願意造林,是因為誘因不夠,現在「錢」途突然出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種的是「搖錢樹」,不僅坐領三 百七十萬元補助,更希望二十年後可以大賺一筆。

「苗木配下去,抗議電話就接不完,」縣府農業處科員陳慶也表示。在農民心目中,有「國寶聖檀」之稱的肖楠最高級,一張木紋細緻的肖楠茶几可以賣到二、三十 萬元,而政府依「適地適種、多元混植」原則分配下去的苗木,往往不符農民期待,許多農民就乾脆自掏腰包,自己買苗木(一公頃種一千五百棵,一株三十公分高 的苗木三十至五十元,「投資額」約五萬元)。

肖楠是針葉木,適合種在海拔三百公尺以上的山坡地,但若勉強種在離海岸不過十五公里、地勢低窪、飽受鹽霧海風蹂躪的沿海鄉鎮,就會是災難一場。

「你們可以去拍照,『屍體』都還在!」蔡景株說,以雲林造林面積排名第一的東勢鄉為例,當初硬要栽種的肖楠、烏心石已經夭折過半。

蔡景株一直勸農民要「認分」。說來無奈,貧瘠沿海鄉鎮,地理壞、氣候惡,只能種既不美觀又無木材價值的木麻黃,其次是俗稱「九重吹」、能耐得住東北季風狂 吹的原生樹種水黃皮,以及耐乾、耐浸又耐鹽的白千層(只要海水沒有淹到「沒頂」都可以活)等。

再以去年雲林第一名「明星樹種」羅漢松為例,耐風的羅漢松是「適地適種」沒錯,但因為它價值不菲(一棵「雕塑」過的景觀用大型羅漢松,可賣十五至二十萬 元,在中國大陸尤其紅火),許多農民堅持要整片種植。偏偏羅漢松容易有病蟲害,因為沒有其他的樹種混植、緩衝,蟲害從這一株蔓延到那一株,「全軍覆沒」的 危機正不斷加深中。

「能種出高級樹種的肥沃土地,我們不鼓勵拿來造林;我們鼓勵的,就是那些貧瘠地區,」負責全國平地造林業務的農委會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楊駿憲表示,農民 對「高經濟樹種」的偏執可以理解,因此近年政府也開始為各類雜木找出路,希望能在「做紙漿」和「養菇」之外,創造更高的收益。

例如有「白茶樹」之稱的白千層,可以從枝葉中萃取高級精油,不必砍樹,種植五、六年後就有經濟效益;或是鼓勵農民聯合起來,一區一樹種,有的吸引鳥類棲 息,有的(如光蠟樹)吸引獨角仙等甲蟲……。

「想像一下,十年後東勢鄉綠海一片,下了高速公路就轉進森林,遊客不斷,那才是最好的投資!」蔡景株表示。

把樹木當「作物」過度除草澆水,反變浪費

從種田到造林,別看都是植物,農民作息與農村文化卻需要大幅調適,這是政策成敗的第二個變數。

走進麥寮鄉農會理事長許丕修的造林地,約六分(○‧六公頃,近一千八百坪)的農地上,地面一畦畦隆起如菜圃,近千株羅漢松,每株都用竹管(一根約五元)護 著,地上鋪著一層細密的黑色「遮草蓆」(可防雜草生長,一分地連工帶料一萬二千六百元)。許丕修很驕傲的展示,蓆上一個個直徑約二十公分、緣口收得整整齊 齊的樹洞,這都是量好位置後,用熱錏管一個個「燒」出來的。

另一位,種了整片相思樹林的東勢鄉農民陳向陽更費工,還在樹洞旁釘上竹條,避免「風灌進去」把遮草蓆掀翻。光溜溜的洞口,連一株雜草都沒有。「我種的,百 分之一百存活!」手上拿著小鐮刀,沒事就帶著孫女來巡「田」的老先生得意的說。

為了對比,許丕修帶我們到另一塊造林地,平坦的地上沒有壟土造畦、沒有鋪蓆,人工割草後剩下半截的野草四處散放。為維持三公尺「緩衝帶」(以免遮斷陽光, 引起鄰近農夫抗議),地界邊圍了一大圈怒放的藿香薊和咸豐草;林地中央,一排羅漢松、一排水黃皮、一排小葉南洋杉混種的苗木,歪斜枯槁,一副營養不良的樣 子。

老農民得意他的種植,卻不知後者才是平地造林的「標準版本」。

「樹木不是作物,不需要精緻照顧,」楊駿憲組長表示,樹木天天巡也長不快,一個星期去看一看、一季除一次草也就夠了。即便有樹苗死了,也不一定要立刻補 種。

「在老人家的觀念裡,一塊地能種十顆高麗菜就不要只種九顆。他們不能理解,樹木的邏輯不同,這棵樹死了,別棵的枝枒會立刻伸展過來補位,而一棵姿態漂亮的 大樹,它的價值可能遠超過兩棵不怎麼樣的樹,」蔡景株表示。

此外,冬天是林木的休眠期,因此九月以後蔡景株就不再澆水,又被父親念個不休。

「為什麼要推廣平地造林?不就是為了減少農業用水,涵養水源嗎?」蔡景株無奈表示,雲林缺水,但農民慣性難改,即使年年生產過剩、即使水源不足要抽地下 水,都不肯放棄種植水稻,政府沒辦法,只好出錢「拜託」農民休耕。而推廣造林,就是要確保農民一旦簽約,「二十年內不能再種水稻!」

「外界抨擊平地造林會影響糧食供應,其實不會的。台灣缺的是農民不願意種植、價格也競爭不過國際市場的雜糧(麥子、玉米、大豆)。未來萬一全球發生糧荒, 把全台近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雲林為兩萬公頃)釋出,也就綽綽有餘了!」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呂政璋強調。

農民須改變心態少管,讓土地休養就成功

目前造林,的確比以前種稻、種菜省下九成的灌溉量,但是農民多餘地鋪上蓆子(阻擋雨水滲入,不利地下水補注)、多餘地灌溉(加速雜草生長),又多餘地除草 (有一些草可以固砂,減少海風侵蝕),屢勸無效,讓農業專家們又心疼又好笑。

「許多農民就是因為年紀大了,沒有力氣了,才想乾脆轉造林,但他們又覺得一天不做田就渾身不對勁,結果把一件明明很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陳慶表示。

雲林瘋造林,第一年磨合期剛過,成敗總要三、五年後才見分曉。而這全台農地首見的大規模「造林經驗」,是否可調整、複製到其他縣市?造林會不會是台灣農業 的另類出路?漣漪效應還在擴大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