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轉折: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水產行業10大轉變(三) 樊旭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453a8a0100ompf.html

8、 水產養殖業向海外發展:從遠洋捕魚到海外養魚

 

中國遠洋漁業起步於1985年,從西非到北太平洋,從南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東南太平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並經歷了發展、輝煌、衰退的三個階段。遠洋漁業總捕撈量從1986年的2萬噸開始,1989年超過10萬噸,1993年超過50萬噸,1997年超過100萬噸並維持在該水平。2004年達到歷史最高產量145萬噸,隨後不斷降低並維持在100萬噸水平,2009年產量為98萬噸。

 

全球遠洋漁業(包括大洋漁業和過洋漁業)起步於二次大戰之後,由於技術、資金、實力等原因,遠洋漁業主要由傳統的海洋大國壟斷,在這個行業中國是典型的後來者。受到技術、資金和入漁配額等限制,「後來者居上」的願望並沒有在中國遠洋漁業行業得以實現。到目前為止,中國只在全球遠洋漁業佔有很小的份額(佔全球公海捕撈8%左右),捕撈漁獲的絕大多數也都是外銷,是一個典型的兩頭在外的行業。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解決部分就業(從業人員50000多人)和部分緩解對國內/鄰國漁業資源的捕撈壓力。

 

目前中國遠洋漁業主要捕撈品種和作業方式有:魷魚釣(目前中國年捕撈40萬噸左右,佔全球捕撈量的10%左右,70%外銷、30%內銷)、金槍魚沿繩釣和圍網(目前中國年捕撈10萬噸左右,佔全球捕撈量的2%左右,其中90%出口,10%內銷)、竹莢魚拖網(目前中國在智利外海年捕撈15萬噸左右,佔該海域竹莢魚年捕撈量的10%左右,90%銷往非洲尼日利亞和歐洲)。上述三大品種佔目前中國遠洋漁業總產量的65%左右。

 

隨著全球漁業資源的不斷衰退,沿岸國在 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制度下對本國漁業資源的保護不斷加強,過洋性捕撈的配額越來越少,管理也越來越嚴格。同時,公海漁業資源和捕撈的管理權,也被各大國際漁業組織和區域性漁業組織所壟斷,中國雖然參加了其中部分組織,但由於是「後來者」,話語權不大,得到的配額也不多。

 

總之,中國遠洋漁業在上個世紀之交曾經有過的短暫「黃金時期」已過,今後的發展面臨著無法踰越的資源短缺和配額屏障。絕大多數漁獲物外銷的事實,又使中國在國際上爭取更多捕撈配額的訴求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隨著國內水產養殖業的日趨飽和、近海和鄰國捕撈的日趨飽和、遠洋漁業的日趨飽和,中國未來(除了發展深海養殖、海洋牧場之外)必然要大力發展海外水產養殖。

 

    由於發達國家對本國漁業資源的嚴格管理,中國遠洋漁業中的過洋性漁業主要是到經濟欠發達國家入漁。同樣地,中國的海外水產養殖,也將主要是到經濟欠發達國家謀求發展,可供中國選擇的主要是南美洲和非洲。東南亞各國是水產養殖大國和強國,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我們投資的主要方向。

 

    南美洲和非洲都是正在迅速發展 的大陸,人口眾多且對水產品的需求旺盛,而且當地水產養殖的技術、資金、規模水平都還比較低,正處於從將本國水產品出口到歐美市場換取外匯,到逐步轉向供 應國內和區內市場的轉型期。由於收入水平較低,當地居民對水產品的質量和品種要求還停留在比較初級的水平。對羅非魚、尼羅鱸、、南美蝦、竹莢魚、鯡魚等低 值魚類的需求在不斷擴大,而羅非魚、南美蝦等低值水產品養殖,正是中國養殖者擅長的。這些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政府歡迎外國企業投資本國的水產養殖業,因 為水產養殖業既可以供應當地所需的動物蛋白,又可以解決當地的就業,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土地和水資源。

 

    對於非洲,中國企業在當地已經經營多年,中國遠洋漁業企業也建立起很好的關係。西非各國、埃及、蘇丹、東南非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莫桑比克和南非,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可選之地。對於南美洲,智利的水產養殖業(尤其是三文魚養殖)已經很發達,且都是挪威等發達國家的公司在當地投資經營,不建議中國企業前往投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擁有遼闊國土和眾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是最具投資價值的。厄瓜多爾、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牙買加、古巴、委內瑞拉等靠近美國,是以水產品出口為導向的國家,也有一定的投資價值。

 

中國企業在去海外發展,切忌單打獨鬥。而是應該採取:1)中國各地政府統一組織,2)各地龍頭企業(飼料、加工和銷售企業)帶頭投資,3)各地養殖戶隨後跟進,4)配套企業(苗種、漁藥、科研等)同步投資。

 

為 避免國內企業和養殖戶之間相互競爭,可以採取「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中採用的各地區分別「承包」不同受災地區重建的模式。比如,可以採取廣東省主要投資巴 西,福建省主要投資南太平洋島國,海南省主要投資東南非和南非,山東和遼寧主要投資墨西哥、阿根廷和西非。在各個區域劃分好之後,省內各主要龍頭企業和主 要養殖縣市,再進一步劃分具體投資目標國的哪些省份和區域。這樣,爭取在每一個投資的國家和區域,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國內的企業在政府引導下共同投 資,降低投資風險,同時避免相互競爭。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投資。一定要首先確定好主要養殖品種和主要目標市場,並準確測算出目標市場的容量和承受的價格,同時要意識到開拓當地市場是一項艱巨和需要耐心的工作,要做好市場營銷和市場開拓工作。

 

中國企業發展海外水產養殖目的有四個:1)產能轉移,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和勞動力部分轉移到海外。2)供應國內,利用當地豐富和廉價的飼料資源、魚粉資源、土地和水資源、勞動力資源,養殖出優質廉價(中國市場需要品種的)水產品,返銷中國市場。3)供應當地,向當地居民供應(當地市場需要品種的)水產品。4)供應歐美。供應國內和供應當地應該成為主要目的。

 

9、 水產企業借力資本市場:讓魚長出翅膀

 

中國水產企業要大發展,必須要借助資本的力量。

 

目前中國上市的水產企業主要有三類:捕撈為主的企業(開創國際、中水漁業、中魯漁業等)、養殖和加工為主的企業(獐子島、國聯水產、東方海洋、好當家、大湖股份、山下湖等)、飼料為主業的企業(通威股份、海大集團、天邦股份等)。此外,2010年上市的壹橋苗業是目前國內主要的扇貝和海參苗種企業,也是水產苗種行業唯一的上市企業。

 

2009年中國水產行業上市公司比較

上市公司

主營業務收入(元)

淨利潤(元)

淨利潤率

通威股份

10378176902

142545212

1.37%

海大集團

5250445100

161989321

3.09%

獐子島

1512542980

195896654

12.95%

國聯水產

1100277588

96017939

8.73%

天邦股份

969017627

56031043

5.78%

開創國際

811344170

152103643

18.75%

好當家

528290285

74491555

14.10%

東方海洋

473514322

56726914

11.98%

大湖股份

413409340

20546649

4.97%

中水漁業

350950915

20897033

5.95%

山下湖

284172049

12673184

4.46%

中魯漁業B

265294004

15310514

5.77%

壹橋苗業

153195030

43132510

28.16%

太平洋恩利(港幣)

11168000000

1026000000

9.19%

 

縱觀這些水產上市企業,可以看出:1)營業額差距很大。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通威股份103.8億元、海大集團52.5億元、獐子島15.1億元、國聯11億元等超過10億元,其他大多數上市企業的年銷售收入都在10億元以內。2)海珍品養殖企業(獐子島、好當家、東方海洋等)的淨利潤率明顯高於其他養殖企業、飼料企業和捕撈企業(開創國際淨利潤率高達18.75%,是因為其免交企業所得稅)。3)苗種企業(壹橋苗業)的淨利潤率最高,但營業額最低。4)香港上市的太平洋恩利(2009年營業額112億港幣,淨利潤率9.19%)是捕撈加工為主的大型企業,但淨利潤率明顯高於國內上市的捕撈企業。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通威董事長劉漢元、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國聯董事長李忠,他們居然都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畢業,也恰巧都是筆者的同學。北大光華EMBA號稱中國當代商界的「黃埔軍校」。不知這些企業家卓越的管理和領導能力,與北大光華EMBA倡導的管理思想是否有著某種血脈相承。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中國水產企業的企業家今後要做大做強,恐怕要與自己「草莽英雄」的過去時代告別,用先進的管理思想來武裝自己、管理企業。這是題外話。)

 

    這樣的水產上市企業結構,反映出:1)飼料企業利潤率較低,尤其是以淡水魚飼料為主的通威就更低,以海水魚飼料為主的海大比淡水魚飼料企業利潤率稍好。2)養殖企業中,利潤率高的獐子島、好當家、東方海洋,都是以海珍品養殖為主,特別是以海參養殖重點。如果海參產業出現問題,這些企業的行業風險將是很大的。淡水魚養殖企業的利潤率卻相對較低。3)壹橋苗業(也是以海參苗種為主業)的淨利潤率非常突出,顯示了水產苗種行業在整個水產產業鏈中的關鍵作用。中國優秀的羅非魚苗種企業(如鷺業水產、寶路水產)和南美蝦苗種企業(如環球生物科技),將有機會成為未來之星。4)水產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另外一端水產營銷,也是一個與水產苗種同樣關鍵的行業,但是目前還沒有出現上市企業,這個行業目前的領軍企業北京海橋市場推廣有限公司有可能脫穎而出。5)海洋捕撈企業都是以遠洋漁業為主,但營業額和利潤率都較低,顯示出這個行業的「頹勢」。遠洋捕撈行業的「金礦」是高檔海產品捕撈(如金槍魚和對蝦等),但這方面中國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少捕撈配額,因此未來前景堪憂。

 

    這樣的水產上市企業結構,也是不完善的結構,主要問題:1高檔海水魚飼料行業缺乏領軍的上市企業。全球最大的三文魚飼料上市公司SkrettingEWOS年銷售額分別為117億人民幣(折算,淨利潤率5.7%2008年)和71億人民幣(折算,2007年),中國還沒有一家海水魚飼料企業可以與之相比。2高檔海水魚養殖行業缺乏領軍的上市企業。全球最大的三文魚養殖企業挪威Marine Harvest公司2007年銷售額為169億人民幣(折算,淨利潤率10.5%),中國目前還沒有可與之相比的企業。3水產苗種行業還缺乏領軍的上市企業。全球最大的水產苗種繁育企業挪威Marine Farms公司(挪威三文魚苗種為主)2008年營業額為9億人民幣(折算),中國的水產苗種企業還需要急起直追。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水產行業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完成,各個環節已經擁有了一批不錯的企業。接下來的任務是行業整合、企業上市、兼併收購。最終的目的是做大做強,在整個水產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甚至在整個水產產業鏈上,產生出世界級的中國水產上市企業。其中的優秀企業還可以到海外上市(如挪威奧斯陸股票交易所,是全球優秀水產企業最主要的上市交易所)

 

    中國水產行業在下一個10年中,將面臨著眾多的機遇和挑戰。各個企業要認真研究各自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和機會,在「戰略定位」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在各自領域內做大做強。未來水產企業發展壯大兩大途徑:1)一是向各自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形成縱向一體化優勢2)二是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上橫向拓展形成橫向專業化優勢。前提是上市企業和准上市企業必須要在各自的主營業務領域進一步做實做強,形成競爭者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

 

如獐子島要立志成為全球最大的貝類和海珍品養殖公司(目標是加拿大Clear Water公司),東方海洋要立志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菱鮃養殖公司(目標是西班牙Pescanova公司),百洋要成為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公司(目標是洪都拉斯的Regal Spring Tilapia公司),恆興和粵海要成為中國的SkrettingEWOS,鷺業和寶路要成為中國的Marine Farms(挪威)和SIS(美國)。

 

    中國企業要善於利用各種金融手段,如私募股權(PE)基金,使准上市企業爭取早日上市。已上市企業要利用股票增發等手段,通過融資來兼併收購同類企業,或者通過投資佔據重要戰略資源(如魚粉資源、優勢種苗品系、大水面和大海域的長期承包使用權、知名原產地、地理標識等)。未來10年的行業整合,將有可能產生出一批世界級的中國水產上市企業。但競爭也是異常殘酷的,要求我們的企業在戰略和戰術上都不能犯錯誤。

 

10、  可持續、負責任的水產品:為子孫後代謀

 

水產品在過去幾十年中,歷經了幾個不同的階段:1)第一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那時人們關注的是能否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水產品。2)第二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安全的需求,這時候人們關注的水產品是否安全、藥物殘留、重金屬超標等。3)第三階段是滿足人們對水產品可持續生產的需求。可持續水產品(捕撈和養殖)認證、IUU(非法捕撈)漁業管理、魚類福利、勞工問題、姚明拒吃魚翅、反對商業捕鯨、反對獵殺海豹、反對轉基因三文魚,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國家、媒體、有影響人士、環保主義者、超市、餐館,甚至普通消費者,正發出他們的聲音:我們不僅要吃魚,我們還要吃安全的魚,我們同時還想知道這種魚的捕撈和養殖,是否會危及到子孫後代吃魚。

 

近年來,養殖水產品的可持續認證成為趨勢,美國的GAA/BAP(全球水產聯盟)認證和歐洲的Global GAP認證是目前兩個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證標準。一些新興的水產養殖認證如AD/ASC(水產養殖對話/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背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助和推動)認證,也在逐漸興起。野生水產品的可持續認證也成為趨勢,MSC(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是目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證標準。

 

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強調從海洋/養殖場到餐桌的產業鏈認證、可追溯性和可持續捕撈/養殖。已經遠遠超出僅僅侷限於食品安全的政府官方認證(如中國官方的QC認證)、獨立第三方認證(如SGS認證)、加工廠認證(HACCP認證)和零售商認證(BRC認證)的範圍。

 

同時,消費者對產品生產過程的「知情權」要求越來越高。這種壓力逐漸傳遞到國際零售商(如沃爾瑪、家樂福等)那裡,他們紛紛宣佈支持可持續認證產品,並宣佈在不久的將來只銷售經過可持續認證的產品。

 

建議中國政府積極研究,資助中國的民間組織或行業協會,及早建立中國自己的可持續水產品認證標準BAPGAP等認證都是「挾消費者以令天下」,一旦通過可持續標準掌握了全球消費者的話語權,就可以通過收取每年證書使用費的方式(就如同中國DVD廠商被收取芯片的專利費一樣),輕鬆獲得持續不斷的收入,還可以以不符合可持續捕撈/養殖的某些要求為理由,以另外的非關稅壁壘方式,阻止中國產品出口,或者提高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使我們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