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地產轉向高周轉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1989_all.html

「似曾相識的冬天」還未結束,且終期仍不得而知。

  近日上市房地產企業陸續發佈2011年的成績單,不難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絕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的營業收入、利潤仍然繼續增長,同時利潤率下 降,存貨量增加,負債率上升,現金流趨緊,短期償債壓力開始顯現。對於未來,開發商投資意願趨於保守,財務策略更加審慎,「現金為王」觀念深入人心。

  在房地產調控深度博弈之後,開發商的共識逐漸匯聚而成。正如龍頭企業萬科反覆強調的觀點:中國房地產進入下半場。只有那些快速周轉的企業,不囤地、不捂盤的企業能勝出。

  上市房企的年報數據顯示,目標針對大眾市場、追求高周轉的開發商,比目標針對高端市場、追求高利潤的,能更好適應嚴厲調控下的市場。

  「玩法變了。」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陳嘯天說,以往「以時間換空間、依靠土地升值獲取高利潤」的邏輯將無法繼續,取而代之的是以高周轉策略為代表的效率運營。

  中金公司在一份房地產行業報告中指出,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政策管制、政府引導的下半場,房子回歸最基本的居住屬性,投資投機需求將被擠出,行業利潤率下行,ROE(淨資產回報率)的提升將主要依託周轉率的加快。

  中信建投房地產行業分析師蘇雪晶也表示,房地產暴利時代不可能再回來,行業集中度將提高,而房企要規模化發展、提升市場份額,則需要高周轉。「未來的市場將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市場。」蘇雪晶說。

流動性壓力抬頭

  從已公佈年報或業績快報的100餘家房企業績看,超過七成營收及利潤都獲得增長,幾乎所有大型開發商均是業績報喜。行業龍頭萬科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17.8億元,同比增長41.5%;實現淨利潤96.2億元,同比增長32.2%。

  這其實反映的是開發商2010年的銷售業績。「由於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銷售收入的確認週期較長,從銷售到交房結轉通常有一年左右的延後,所以 2011年報中的營業收入在2010年就已鎖定,2011年的報表依然能實現快速增長。」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告訴財新記者。

  嚴厲的調控在2011年給房企的銷售業績帶來了很大影響,甚至一些大型開發商的銷售業績也未達年初目標,同時存貨明顯增加。

  根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3月19日,在滬深兩市正式披露年報的32家房企中,有21家公司的存貨同比上升。萬科、招商地產、華夏幸福基業等開發商的存貨量同比增幅都超過30%。其中,招商地產、華僑城的存貨量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國家統計局1月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增加41.77%,至2.72億平方米,這與主要房企存貨增加的趨勢相一致。

  業內預期,過去兩年商品房新開工量巨大,2012年下半年市場供應將達到高點,屆時供大於求,房企的去庫存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在銷售不暢、存貨增加情況下,財務上的短期償債壓力也開始顯現,最明顯的信號就是開發商調整後的流動比率在下降。

  一般流動比率是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值。由於房地產行業的預售特性,在建工程計入存貨,銷售後的預收款項計入流動負債,剔除存貨和預收款項調整後的流動比率更為準確。

  「調整後的流動比率在下降,說明短期償債壓力開始上升。」一位地產公司的財務人士說,相比而言,這項指標比資產負債率更為關鍵和直觀。

  儘管多家券商的分析報告指出,萬科資金鏈安全,期末賬面貨幣資金342億元,能覆蓋短期借款與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但是,根據Wind資訊一份報告,萬科2011年調整後流動比率為0.83,較2010年的1.31顯著下降,是該指標在2008年以來首次跌落至1以內。報告稱,「這是不同尋常的信號,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房地產行業的窘境,短期償債的壓力開始顯現。」

  成本和價格的雙向壓力——成本上升,售價下降,短期內只會令開發商流動性壓力更大。

  「開發商的成本壓力正越來越大。」陳嘯天解釋說,一方面是土地成本,2010年土地價格瘋漲之後,現在即使土地市場冷清,價格仍下降不多;另一方面是財務成本的上升,房地產的融資成本去年一路走高,有些信託的年息達20%以上;還有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商品房的成交價格仍在走低。在連續幾個月環比下跌之後,北京、上海等限購城市的房價在今年2月首次出現同比下降。

  一位調研了多家房企的分析師向財新記者透露,儘管2月成交量出現了明顯回升,但是絕大多數開發商都認為,這次回暖仍很脆弱,2012年將不會漲價。「不會再出現去年四季度的大規模降價了,但是也絕對不敢漲價。」這位分析師說。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也認為,2012年的成交量將會與2011年持平,甚至出現小幅跌幅,降價促銷仍將是全年的主基調。

  首創置業董事長劉曉光斷言,在雙向受壓的情況下,未來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下調是必然趨勢,會向社會平均利潤率靠攏。他認為,利潤不再誘人之後,一些中小型開發商和非房地產主業的企業將會離場。

轉向高周轉

  一邊是去庫存、短期償債的壓力,另一邊又在成本和售價上雙向受壓,開發商的應對之策中,囤地捂盤的模式已然過時。幾乎所有的大型開發商,包括做高端為主的開發商,目前都開始強調快速周轉的問題。

  華僑城總裁劉春平表示,當務之急是想方設法加快銷售,提高周轉率,降低負債率。

  中信地產一位人士也告訴財新記者,「拖是行不通的,還是要盡快銷售回籠資金,提高周轉。」「兩會」後,該公司認為短期內地產調控不會放鬆,計劃將一些項目搶在二季度開盤。

  招商地產在2011年將「提周轉、保進度」列為了公司發展戰略,要求提高節點完成率,加快周轉;一些高地價的項目,則犧牲利潤率追求回款。2011年,招商地產完成銷售額210億元,同比增長44%。

  「招商地產確實在加快周轉的節奏,典型如鎮江項目,拿地136天就實現銷售,這在招商地產歷史上是不曾有的。」蘇雪晶說。

  陳嘯天認為,龍湖地產是從流程化開發模式向高周轉模式成功轉型的代表,去年以來的幾次「搶收行動」,都是抓住「市場窗口期」的精彩操作。

  2011年,龍湖地產達成合同銷售額382.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且全年銷售回款率超過九成。

  龍湖地產內部人士也向財新記者透露,從2009年開始,公司就確定了高周轉、規模化擴張的戰略,並逐步轉型,「一個項目從拿地到開工一般9個月,並在9個-12個月的時候進入銷售,這些在業內都是比較快的水平」。

  龍湖地產在年報中稱,預期國內房地產行業調控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未來將根據不同市場的具體需求提供適銷對路產品,著力提高現金周轉速度,強化現金流管理。

  「我們還是立足於開發為主,高周轉將是我們未來持續的策略。」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在業績會上說。

  原來注意力都放在一線城市、注重利潤率的富力地產、中海地產等,也開始「比以往更注重二三線城市和小戶型產品」。

  陳嘯天透露,中海地產去年低調降價和進入了十餘個「剛需」為主的三線城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周轉率。「與萬科一樣,中海看到了未來市場的趨勢,但更加低調。」

  在調控持續不放鬆的形勢下,依靠高槓桿儲備土地,再通過土地增值來獲利的邏輯已不再適用。相反,資產快速周轉才能帶來最佳的資本回報。

  以萬科為例,2011年ROE達到了18.2%,比2010年增長1.7個百分點,為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萬科的ROA(資產收益率)則由 2010年的17.4%下降到了2011年的16.2%。在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萬科ROE的提升主要來自於資產周轉效率的提升。

  銀河證券一份報告稱,萬科的存貨周轉率從2010年的0.27提升至了2011年的0.34(由當年營業收入/當年存貨數據得出),顯示了萬科運營效率的改進。

  這也是目前房地產行業的整體方向:受限於融資政策收緊,地產開發商的槓桿比率難以進一步放大,價格下行壓縮了行業的利潤率,提高資產收益率的途徑只能是提高資產周轉率。

  郁亮在業績發佈會上總結萬科的經驗提出,提高資產周轉率需要企業自身運營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精細化的管理來實現。

  同時,高周轉策略的實現還需要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新的市場邏輯下,需要新的發展模式和新的產品。」陳嘯天表示。

  萬科策略是進一步提高小戶型產品比例至90%以上,以滿足市場的剛性需求人群。龍湖地產也提出,加強產品線的多元化,覆蓋「剛需」型、改善型和商業經營等不同需求的客戶,在波動複雜的市場中抓住需求和機遇。

  龍湖地產內部人士透露,公司面對「剛需」消費者的高周轉產品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高周轉戰略最大的挑戰在於企業的管理能力。過去一年,本在質量方面市場口碑頗佳的萬科,多次遭遇質量問題和業主維權事件。其他品牌較弱,又想跟上萬科速度的開發商,更需對此做好應對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