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經濟增長疲弱,但在地緣政治衝突的陰影下,國際油價仍在節節上升。去年10月,倫敦洲際交易所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還是每桶100美金左右,現在已經高至每桶125美元,漲幅接近25%。同期紐約商品交易所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幅度更是超過30%。
除了政治因素,高企的能源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拜各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賜。旨在拯救經濟的政策,現在已經顯示出損及全球經濟增長的副作用了。美 國低廉的天然氣價格雖部分抵消了高油價的衝擊,但其強勢復甦的前景不可避免地籠罩上了厚厚的陰影。新興經濟體的任務更加艱巨,油價走高帶來的通脹和增長放 緩的壓力同時存在,處此尷尬境地,政策抉擇愈發艱難。
不解的衝突
經歷了自去年年底以來石油禁運、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大打口水戰、伊朗輪番軍演、美國航母游弋海灣水域等一系列波折之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衝突升級,戰云愈來愈濃重。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去年11月的話來講,「如果你現在還沒有聽到戰鼓敲響的聲音,那你一定是耳聾了」。
不過,除以色列以外的各方近來頻頻發出緩和局面的信號:3月初,面對到訪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對伊朗動武可能性的遊說,奧巴馬強調仍有餘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一週後,英國首相卡梅倫訪美,力挺奧巴馬此番表態,稱其「改變了局面」,「如果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將不會得到英國的支持」。英國駐美大使魏瑪科(Peter Westmacott)也稱「軍事打擊在未來數月並非正確選擇」。
國際社會也在一年多以來首次嘗試與伊朗重回談判桌,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在內的六大國3月6日同意與伊朗重啟有關其核計劃 的談判。作為回應,伊朗表示將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訪問一處伊軍事基地。2月伊朗曾拒絕了IAEA檢查該基地的要求。
戰鼓為何有所平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問題專家李偉建分析,因為各方要考慮衝突的代價。「如果一直向衝突方向發展,結果各方都無法接受,到一定時候就要緩一緩,看有沒有可能解決。」
儘管不能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但鑑於國內政治和經濟情況,美國並不願意倉促地發動對伊朗的戰爭,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一是戰略上美國剛從伊拉克戰爭泥潭走出,戰略重心從中東向亞太轉移;正值大選年,以連任為第一要務的奧巴馬無暇多添一個戰爭包袱。
二是受伊朗局勢影響的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對本已疲弱的美國經濟復甦造成威脅,也影響到奧巴馬的支持率,使奧巴馬不得不為開戰降溫,用他自己的話來講,「致使美國油價上漲的最主要動因就是對向伊朗動武的猜測。這也是政府近來試圖平息有關戰爭言論的原因。」
而此前態度強硬的伊朗也樂見一個低風險的外部環境。伊朗的處境並不有利:其國防預算只有美國的五十分之一,既沒有對鄰國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能 力,也無力長期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與美國交惡,在其周邊有超過30處美國軍事基地,美國早有政客反覆呼籲伊朗政權更迭。用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沃特 (Stephen M. Walt)的話來說,伊朗有理由擔心,也確實需要核這樣一個選項。
而一個本身處於相對弱勢的伊朗,其強硬態度更多是以攻為守。李偉建認為,「把話說得很厲害,讓對方考慮戰爭的成本」。但是,伊朗不會主動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主動封鎖等於宣戰,會失去很多原本處於中間立場或者反對美國做法的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中東問題專家殷罡也認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對伊朗來說是向世界宣戰的行為,是一種自殺行為。「伊朗在沒有受到攻擊的情況下不會這樣做,在受到攻擊後也沒有能力這樣做。」
對於美伊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殷罡分析,決定權在伊朗一邊。「如果伊朗不顧國際壓力,最終做出製造核武器的決定,肯定會爆發戰爭;如果伊朗放棄核武計劃,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就會得到改善。」
不過,李偉建認為,伊朗問題未來發展並不會平順,因為美伊之間的根本分歧沒有解決。其中顯性分歧是核問題,包括伊朗核項目的透明度如何,是不是用於軍事目的。隱形問題是美國和伊朗在本質上互不信任。
他認為,伊朗不願意將核項目透明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掌握對美國有所制約的籌碼,因為美伊關係不對稱,雙方實力相差大,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敵對態度。 「如果全部交給美國了,透明了,美國並未必會改變對伊朗的敵視。先例就是卡扎菲交出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還是被美國推翻,這就給了伊朗教訓。」
他分析,在美國徹底改變對伊朗的看法,緩和雙方關係,建立初步的信任之前,雙方問題很難解決。
衰退之憂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3月6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反對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任何國家研發和擁有核武器,並在伊朗問題上與美國保持著密切的溝通。
楊潔篪稱,在伊朗核問題上,中方反對中東任何國家,包括伊朗,研發和擁有核武器;所有國家都有在遵守義務的情況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他表示,中方認為,應該通過對話而不是對抗,通過合作而不是制裁來妥善地處理和解決問題。「我們反對單邊制裁,持這個立場的國家在國際上是普遍的。」楊潔篪說,中方非常重視包括中美在內的六國同伊朗磋商談判的機制。
對於中國在美伊衝突中的作用,李偉建認為,中國的態度將產生間接影響。「中國對伊朗問題的立場會對各方決策產生影響,成為各方權衡的因子。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如果真的要打,要批合法外衣,還需要聯合國通過。」
他指出,美伊衝突對中國的影響取決於衝突的程度。「現在如果維持斗而不破,打口水戰,就沒有太大影響;如果斗而破了,影響就不只是對中國,而是 對整個世界。」在他看來,一旦衝突升級,沒有必要把對中國的影響放大。他以利比亞為例,「利比亞開戰,所有在利項目都停止,不只中國一家。這和中國政策沒 有關係,中國政策再好,在當時的情況下項目也會停止」。
而在伊朗問題上,不是說中國和伊朗關係好了,伊朗就會把油便宜賣給中國。「我們講到中國利益總覺得好像和中國政策有關,而事實上衝突升級各方都要受損失,不要凸顯中國。」李偉建稱。
他認為,中國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在中東問題上發揮作用,避免事態惡化。「當前的問題是防止伊朗武力衝突。另外也做好多種準備,包括能源安全多元化,加大戰略儲備。」
中金公司在近期發佈的報告中,將伊朗局勢變化對油價影響設定為三種情景,在未出現武裝衝突的情景中,OPEC國家選擇積極增產或溫和增產,布倫 特原油年底價將分別達到124美元/桶和138美元/桶。而一旦爆發武裝衝突,布倫特原油價格將飆升至170美元到200美元/桶。
中金公司認為,國際油價上升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小,但間接影響則不容忽視。一旦出現武裝衝突的情景,將使此後一年的GDP增速下降1個百分點,並 推動CPI走高0.7個百分點。這種場景出現的越早,對當年的影響就會更加明顯。在這種情境下,美國復甦的趨勢將出現逆轉,甚至可能出現衰退,歐元區經濟 則會嚴重衰退,新興市場則出現「硬著陸」風險。
不排除更寬鬆
在很多市場分析人士看來,油價高企的背後,深藏的推手是各國央行普遍推動的量化寬鬆政策。
過去一段時間內,日本央行、英國央行陸續推出新的量化寬鬆政策,歐洲央行通過降息和長期再融資操作,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而美聯儲更是通過「扭曲操作」維持著低廉的融資成本和流動性水平。這些政策,向市場輸入了大量新增流動性,並成為推動油價走高的重要力量。
美銀美林全球商品策略師薩賓·希爾斯日前指出,流動性大量增加,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地緣性政治衝突給油價帶來的衝擊。在近期油價近20美元的上漲中,來自量化寬鬆的影響可能要佔15美元,而伊朗等地緣性政治因素影響僅佔5美元。
雖然近期公佈的美國數據偏好,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美聯儲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預期。但這並未阻擋油價的繼續上漲。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量化寬鬆預期有所減弱,但這也意味著未來能源需求可能攀升,在貨幣政策缺乏想像空間後,市場繼而從需求角度尋找新的炒作點。
目前,市場對油價短期內的判斷,仍集中於溫和走高一段。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仍在於伊朗衝突是否會加劇,在悲觀的情景下,市場人士預言,油價甚至將突破每桶200美元的歷史高位。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夏德威(Larry Hatheway)認為,和去年利比亞戰爭導致油價上漲相比,如果伊朗石油供應中斷,其後果可能更加嚴重。伊朗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產國,其石油日產量僅略 低於350萬桶,其中250萬桶用於出口。而全球在供給中斷情況下能立即投入使用的閒置石油產能大約為250萬桶/天,這幾乎正好等於伊朗的出口量。如果 失去伊朗的石油供應,全球短期內將不能提供更多閒置產能來彌補供給缺口。
從供給一端來看,油價仍存在高企的支撐,儘管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朗原油出口回落,或可通過OPEC增產或釋放庫存減弱負面影響,但在政治衝突陰影籠罩下,油價的下行動力並不充足。
近期,沙特石油大臣納伊米稱,如有需要,沙特可以將原油日產量提升25%至1250萬桶。不過,他亦承認,如果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沙 特並無法完全彌補全球石油短缺。納伊米講話雖引發原油市場大幅波動,但至3月21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依然維持在每桶125美元附近。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全球貨幣政策寬鬆步伐雖有所放緩,但未來仍存在政策加碼的可能性。部分接受採訪的經濟學家指出,目前美國強勁增長或無法持續,一旦經濟出現減速,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仍有望出台。
布朗兄弟哈里曼(BBH)全球首席貨幣策略師錢德勒(Marc Chandler)認為,QEIII的可能性不算大,但仍無法斷言不會發生。「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目前都處於政策觀望期。但對美聯儲來說,如果經濟顯著惡 化,在三季度啟動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風險仍然存在。」錢德勒指出,QEIII出現的前提是,經濟顯著放緩和通縮風險加大,當這些風險出現時,政策將重新 回到寬鬆一側。
渣打銀行歐洲首席經濟學家薩拉·海文(Sarah Hewin)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則表示,儘管通脹壓力會有所增加,但歐洲央行的政策選擇不會如上輪油價上漲一樣,通過加息應對,而是將注意力更多放在經 濟下行風險上。「油價每上升10%,歐元區經濟可能將下降0.1到0.2個百分點。正因為此,歐洲央行在二季度可能會考慮降息以促進經濟增長。」在她看 來,歐洲央行的寬鬆政策雖暫緩腳步,但寬鬆週期並未結束。美聯儲也有很大可能開啟第三輪量化寬鬆閘門,全球流動性的進一步寬鬆,無疑將給油價提供更多上漲 的理由。
「一旦QEIII的猜想成真,資金無疑將更多流向風險資產,商品市場以及新興市場,油價上行的壓力也將增加。」海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