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 必須尊重人才價值
1 :
GS(14)@2016-11-13 11:20:52【明報專訊】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希望發揮收入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字裏行間,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願望更顯迫切。
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正值國家從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後期過渡、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引進、吸收、模仿、利用先進國家技術的方式,今後難以繼續沿用。通過原始創新,贏得產業核心競爭優勢、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勢在必行。
抄襲照搬西方理論死路一條
但原始創新的希望不能寄託給抄襲、照搬西方理論的教書匠,也不能放在只會改進、模仿西方產品的工程師身上,更不能依靠農村剩餘勞動力。
創新體系中最核心的要素,不是改革開放之初稀缺的資本,而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這些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除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教授以及官方智囊,更多的還是名不見經傳者。
他們中間,既有需要長期坐冷板櫈的基礎科研人員,也有把實驗室成果設計成工廠流水線產品的工程師、改進生產效率的管理者以及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他們都是創新體系運轉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要素,都是創造性勞動的付出者。
要激發全社會的創新積極性,他們就應得到高收入。但現有社會財富分配過程中,他們的收入和付出、貢獻並不對等。更多的科研經費用於購買房產、實驗設備,而不是用於人才引進、培養。勞方在資方面前處於絕對劣勢,創新所得的高收益多歸資方所有,提供創造性勞動的科研人員所獲甚少。
科研人才收入太低亟需改善
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房價,不斷加大的養老、育兒壓力,白髮蒼蒼的兩院院士、大學名教授或可應對自如,但那些正處於人生打拼階段的中青年卻是望而生畏。
中青年尚且如此,又如何能從新生代中源源不斷地吸引創造型人才隊伍的後備力量?
如果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不如炒房、炒股者賺得多、生活得好,就會導致人才流失以及整個社會的急功近利,更難培養出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團隊和優秀工程師,甚至還會激勵全民炒房、炒股,加劇金融、房地產領域的資產泡沫現象。
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搞科研,人比設備重要。有創意頭腦的人,可以用簡易設備做出複雜的科研成果。但頭腦簡單的人即便用最先進的設備,也難以做出什麼成果。
作為創新領域的佼佼者,華為的經驗或可值得借鑑。這家公司的勞動與資本的分配比例是三比一,包括創新者在內的勞動者積極性自然高漲,企業持續保持活力和衝勁。
經濟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尊重人才,承認知識的價格。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就必須優化整個國家的創新體系,教育、科研體制等領域改革都要配套推進。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69&issue=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