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後生仔想獨立學者說化解民怨靠改善經濟
1 :
GS(14)@2016-11-06 15:49:05香港、台灣兩地青年「獨立」呼聲愈見高漲,在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維珍尼亞大學教授政治經濟的林夏如認為,大陸對港台的經濟政策無效,不能加強青年身份認同感之餘,更加深三地矛盾。這名在台灣長大、前高盛證券銀行家建言,蔡政府加強施政改善經濟,是舒緩青年民怨的唯一辦法。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無論是「太陽花」還是「雨傘」,「獨派」還是「本土派」,皆反映台港青年,對中國政府的不滿情緒愈來愈高;另一方面,中國大陸青年愛國情懷高漲,林夏如舉出一個在香港教書時遇到的有趣情況,「課堂內,中國學生往往是最認同西方民主自由價值的一批,但提到台灣時,他們便說『不成,她們是個別例子』」。林夏如在華爾街工作10多年,是科網巨企阿里巴巴最早一批投資者,「當了10多年銀行家,印象最深刻是,中國國企投資一處地方,不會為股東著想,往往另有所圖」,林夏如說,台灣學生「反服貿」,若單純從經濟角度分析,外人很難理解,「他們反的是中國企業,因為中國生意政治經濟不能分開」。2003年,香港遭沙士肆虐,中港兩地隨即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經濟很快振作起來,但為甚麼香港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感愈來愈低呢?」林夏如說,香港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小生意亦難以生存,「青年感到社會不公,源頭皆來自中國」,而中國人身份認同感則創出新低,情況有惡化趨勢。這名在中大教授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現時旅美的學者說,兩岸三地關係、在青年層面最緊張,是中國政府從未遇過的,亦對兩地政府管治帶來考驗,「對政府不信任、對大企業不信任」;即使獨立呼聲高漲,但林夏如相信中國不會武力統台,「代價太大,中國內部已有很多問題,台灣情況由『最重要』,褪變成『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另一方面,她亦不認為中國會推動民主化,拉近兩岸三地價值觀,「起碼短時間內不會有變」。林夏如指,無論台灣還是香港,舒緩青年民怨,做法只有一個,「政府改善施政及經濟,增加青年向上流動機會」。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6/1982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