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創業導師林正剛:這幾本書對我影響深遠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31/149928.html

黑馬說:林正剛,前思科全球副總裁及思科中國區總裁,企業管理經驗豐富。2010年7月,自思科退休後,林轉身出任企業教練,致力於為創業者提供智力支持。
下為林正剛近期薦書。

 
\文 | 林正剛
編輯 | 齊介侖

 
 
薦書1:

《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作者:Dale Camegeie


我不喜歡這個中文書名,個人感覺比較負面。書中很重要的內容是如何贏取朋友、影響別人。無論你是經理人還是創業者,贏取朋友、影響別人都很重要,所以這是一本直白的書,也是我在軟實力方面受到啟蒙的第一本書。看書之前,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關於正能量、負能量、溝通類似的概念。幸運的是,我剛進入職場不久,就看到了這本書。迄今我已看過很多相關書籍,但直到現在我還在翻這本《人性的弱點》,因為對於書中內容,我感覺自己還沒有完全做到。這是一本有關行動和修煉的書,我認為,一生都看不完。
 

薦書2:

《幸福原動力》(Before Happiness:5 Actionable Strategies to Create a Positive Path to Success )、《快樂競爭力》(Happiness Advantage)
作者: Shawn Achor


這兩本書出自同一作者。相對而言,我更喜歡《幸福原動力》,它是繼《快樂競爭力》之後,作者Shawn Achor的全新力作。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比起之前的那本更為透徹。兩本我都看了很多遍,甚至我還拿出來做課程,和學生分享,非常好。關於書的內容,首先,書中指出,快樂是有效率的開始,這是很核心的道理。很多人覺得,我得先經歷痛苦,再獲得成功,但作者指出,事實上,並不該如此。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找不出不對的原因。這也是我看到這兩本書,立刻感覺親切的原因。可以說,這兩本書解決了我一直以來很困惑的問題,給我提供了答案。
 

薦書3:

《驅動力》(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
作者:Pink.Daniel H


說實話,我其實沒能讀透這本書。但對我來說,只要書中有一部分,哪怕就幾句話能夠觸動到我,就值了。因這些觸動我的點,我還會經常翻看它。

一直以來,我對職場有很多觀察,但苦於沒有理論支撐。這本書理論性相對比較強,是基於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支持了我的觀點,我個人蠻喜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回答“人為什麽會投入”這一問題。三個因素:自己設定目標;反饋及時;人追求的應該是過程。之前我只是有感覺,但沒能總結出來這些點。很多年前做銷售評估時,我讓同事自己設定目標,這是我看書之前的做法。雖然當時此舉我有出於“偷懶”的原因,但正因這一方式,我的下屬才有機會和我有了更多溝通。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是證明了我的一些觀察、心得,為我提供了相關理論依據。讀過之後,我在上課過程中經常提到這本書。
 

薦書4:

《讓大腦自由》(Brain rules)
作者:John Medina


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與腦科學相關的書。同樣地,這本書印證了我之前在工作中的一些觀察和心得。我一直認為,人的大腦只有在輕松的環境中才能自如運轉。我的工作習慣一向如此。我不喜歡壓力,也不會給下屬壓力,因為我覺得,壓力其實沒什麽好處,只會壓榨創新力。
 

薦書5:

《商業模式新生代》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


作者: Yves Pigneur、Alexander Osterwalder

我從這本書中提取了些工具,但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對於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暫時還用不上,只有成熟企業才能用。也可以說,這本書是基於國外企業撰寫的。國外企業成熟度比國內要高出很多。

商業模型很多人都在談,每人都有一套東西,但我認為,商業模型沒有什麽大理論,這是一門溝通的語言,沒有對錯好壞,只是工具而已。本書提到了9個商業工具,我認為,都很不錯。另外,這本書寫得比較簡單,不是理論性很強的那種,而且書中配有很多具體案例,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另一原因。
 

薦書6:

《一分鐘經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
作者: 肯•布蘭佳、 斯賓塞•約翰遜


這是一本管理方面的啟蒙書,出版於上世紀80年代。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我職場早期。我做了長時間的基層員工,進入管理層後,才開始學習管理,而這本書正是我的啟蒙書,因為相對簡單。本書分為三個章節,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表揚和一分鐘反饋。我不喜歡原文中提及的“批評”,我更喜歡用“反饋”來代替。很多事情,簡單是很重要的。但大家需要註意,這本書比較老舊,其中的管理理論還留有工業時代末期的背景和味道,包括案例的使用,很多都是工廠。但它的一分鐘目標、一分鐘表揚、一分鐘反饋還是很有幫助的,目前我觀察到,很多管理者連目標都設定不好,就是第一招還沒有做到呢。
 

薦書7:

《公司進化論》(Dealing with Darwin:How Great Companies Innovate at Every Phase of Their Evolution )
作者:Geoffrey A.Moore 


這本書我相對比較熟悉,因為這是由一位在思科工作多年的顧問寫的。我上過幾次他的課,也認識這位作者。

此人寫過很多書,這一本出版於十年前。書中案例很豐富,有些理論至今還很有價值,尤其對於高科技公司。這本書對我的整個課程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剛開始講課時,主要用這本書。但這本書側重策略層,計劃和執行層內容幾乎沒有。話說回來,大部分管理書籍都側重策略,因為國外公司管理主要談策略,他們的計劃和執行能力已經很強了,光談策略就OK了。但這一做法在國內是走不通的,我們商業歷史比較短,計劃和執行能力比較弱,如果光談策略,可能聽得很興奮,但落不了地,而我的課是兼顧策略與執行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林正剛
,編輯齊介侖,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01 為什麽說要用創業者的心態做職業經理人?

要真正發揮潛力,首先要註意的就是心態,應該像創業者一樣把公司的事當自己的事,而不是打工的心態,只按照崗位需求做事情。崗位在公司里面永遠都會過時,你很難吸收足夠的經驗。

02 你曾說現在很多年輕的CEO都是不及格的?他們在公司經營上的最大問題是什麽?

很 多創業者沒有經過在企業里面的一層層歷練,一創業就變CEO了,其實是缺很多東西的,尤其是企業運營能力。有很多CEO連什麽叫財務預算都不知道。很多人 不認為管理是一個專業,在做專業事情的時候很容易黑白分明,但管理是另外的世界,一進入管理的範疇,黑白就變成了灰色。

03 你眼中的“好工作”是怎樣的?

我 女兒進入職場的時候曾問我應該選一些什麽公司,我回答“盡快進入職場”,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特點,挑一間能學到東西就OK。剛開始的10年很難說,我自己 前10年就換了4間公司。不過,第一份工作還是蠻重要,挑選的出發點應該是“要找對一間企業讓我最少待3至5年,真正學到一點東西,而不是混一下,這點東 西可以讓我再進一步找到更好的企業。”

04 這幾年哪些變化讓你感到詫異?

一開始說退休 的時候,我拼命培養退休心態,翻翻舊照片、結交一些同樣退休的朋友。結果一點意思都沒有,根本閑不下來。後來我選擇幫忙做中小企業的教練,令我最詫異的是 它們的管理水平,跟我想的差太遠了。舉個例子,在我的企業里面幾十年來大家都用日程表,所以我一直假設沒有人不用日程表。結果發覺大部分的人都不用日程 表,越接觸越發現:啊?這樣也行啊。這個市場的機會太大了。

05 回顧過去,在你30歲左右那個階段,工作和生活中最大的困擾是什麽?

我看年輕人普遍的想法是“我手上的工作不是最理想的,那份更理想的到底在哪里?”整天想,手上的工作沒有用心去做,應付了事,更理想的永遠也不出現。我當時沒有這種想法,永遠覺得自己手上的工作就是最理想的。恰恰每一次做好了,更理想的工作自己就出現了。

06 你希望時間停留在哪個階段或瞬間?

現在。我對歷史最沒興趣,因為已經不能改變什麽。當下最重要,我不想時間停下來,停下來就不能驗證我的想法正不正確。

07 知行合一是件挺難的事,有沒有什麽好辦法?

沒有。這句話基本就是一個借口,沒有去行動,是因為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去做,並非本身有什麽困難。說完這句話就放自己一馬了。

08 如果要把最厭惡的事情排序,前3件事情是?負能量的時候,你會怎麽過濾?

太早起來講課、堵車、學員不認真聽。現在大的事情我完全可以很冷靜地看,反而是一些很小的東西會勾起我一些負能量,比如有時眼鏡不知道放哪里了,這樣的事情讓我很生氣,這麽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負能量最怕碰上運動,運動完後什麽都記不得了。

09 有哪些觀點是您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懷疑的?

我眼里從來沒有一個觀點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認識會不斷調整改變,不懂的永遠比懂的多。

10 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個人是?

剛宣布退休的思科前CEO、我的前老板約翰錢伯斯。很佩服他做事的風格,很難具體說是哪件事情,他的行為在無形中影響了我,下意識地我可能在模仿他。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