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年柯達落幕


2012-01-26  NM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關於柯達菲林 的回憶。想當年,每一格菲林都是錢,我們每按一下快門,都是謹慎的;我們會擔心回捲時捲爛菲林、曝光失準;心存僥倖的,還會希望三十六格菲林能「偷雞」拍 出三十八張;我們會拿着底片,在燈光前研究把哪張曬出,然後去買一本最漂亮的相簿,把相片好好保存。不過,自從數碼技術的出現,菲林及這些回憶已變成歷史 名詞。有一百三十二年歷史,記下不少人類歷史時刻的柯達公司,於上週四宣布申請破產保護令。柯達在美國上市,十多年間股價暴跌九成九!停牌前市值只得十一 億港元,比不少在香港上市的細價股更少。以後要尋找柯達菲林,恐怕要在家中一角發黃的相簿,又或博物館才能找到。

屹立在佐敦北河街二樓近半個世紀的善美影室,專替客人影證件、家庭及婚紗照;整間影樓的生意,就依賴一部「哈蘇120片幅」舊式相機。六十多歲的老闆林國 盛,至今依然堅持不走數碼化,用的菲林是柯達,相紙也是柯達,要在黑房曬相,及用人手以鉛筆一筆一筆地替客人執淺眼袋、魚尾紋。這類仍用柯達菲林的照相館 在香港已絕無僅有,在這裡,影半打證件相要一百五十元,比市面上只數十元的數碼相貴近一倍,林國盛說:「菲林成本又貴,影完相,仲要曬相、執相,好多功 夫。但啲客人,尤其影婚紗相嘅,話數碼相機影到佢哋似隻鬼喎,貪柯達菲林嘅微粒夠幼細,影出來有層次。以顏色嚟講,柯達菲林夠柔和,一定靚過晒數碼相 呀。」林國盛拿起太太十八歲時拍攝、仍未發黃褪色的一張證件相說:「你話呢張相幾多年前?質素仲保持得好好o架!」知道柯達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林國盛無 奈地說:「以前我都唔承認用菲林影相係夕陽行業,不過連柯達都話要破產保護,我哋又由邊個嚟保護呢?」他說近十多年,生意已大不如前,「最難過係要日日等 客。熟客可以十年先上嚟一次,因為回鄉證、特區護照十年先換一次嘛!以前一間鋪可以養活十個八個員工,而家我一個人一腳踢,收入夠請兩個兼職咋!」

難忘Kodachrome

柯達不只是香港人,還是全球人類的集體回憶。柯達那經典的紅加黃色招牌、聲稱可保存一百年的金相紙,以至捲菲林入相機時的蝦碌過程,都是大家八、九十年代 的印記,而對攝影發燒友來說,感受更深。在尖沙咀香檳大廈開設陳烘相機逾四十年的老闆陳烘,認為柯達菲林過去數十年在香港的市場佔有率一直達八至九成,競 爭對手富士遠遠追不上,但問題是菲林市場已大不如前,現時來買菲林的客人比十數年前大跌七成。剛來買相機的熟客劉先生亦搭嘴說:「我哋做製片嘅,當年個個 拍電影、拍電視,都係用柯達膠片,當時富士價錢起碼平兩成搶客,但專業嘅攝影師都一定唔買。八、九十年代後,拍片已轉晒用錄影帶,而家更係數碼嘅天下,我 記得最後一套用菲林拍嘅片,係麗的嘅電視劇《天蠶變》(編按:該劇於一九七九年拍攝)。」說起柯達菲林,在鋪內的發燒友一人一句:「五、六十年代,月薪先 得幾十蚊,但柯達出嘅Kodachrome,感光度二十五度,成三十蚊一筒個個都爭住買。但香港無得沖,個技術要日本、美國同澳洲先有,我哋要等柯達嘅 dealer過嚟收,幫我哋運去日本沖,沖相最少要等兩個禮拜o架!」當時Kodachrome紅極一時,連歌手Paul Simon在七十年代也有一首hit歌叫《Kodachrome》。另一名柯達粉絲,年屆七旬的玩具公司副主席楊子江回憶道:「唉,我好鍾意柯達!屋企有 成二、三十部柯達相機。聽到呢個消息好可惜,當年係柯達率先推出數碼相機技術,不過研發成本好貴,所以賣成十幾萬一部。不過佢哋固步自封,以為菲林業做得 好好,於是將個版權賣咗俾Nikon,人哋日本仔將個技術發揚光大,打番佢哋轉頭囉!」

柯達菲林或成絕響

一眾柯達粉絲,現時最關心莫過於日後能否買到柯達出產的菲林。柯達在香港設有分公司,其董事Andy Fu上週五在北角的辦公室接見記者說:「呢個真係好難答!而家公司仲重組緊,將來會點,一切都喺研究中。」他亦急忙澄清指:「其實而家總公司只係申請緊 Chapter11(破產保護令),並唔係Chapter7(清盤令),公司會用一年至一年半嘅時間重組業務同架構。呢個破產保護令只係發生喺美國,對香 港以至東南亞市場暫時無影響,香港區貨源嘅供應同市場推廣,好大部分已經喺國內提供。我哋已經發咗聲明俾所有客人、供應商、合作伙伴解釋,而所有員工嘅人 工都會照出,公司短期之內亦都無裁員嘅決定。」現時柯達在香港有五十多間沖印店,主要做即時打印、製作精品如年曆、瓷杯等,菲林沖印已少之又少。近年雖然 柯達積極轉型做印刷,望能殺出一條生路。但其股價由九七年曾經最高攀上九十四美元,每況愈下到現時只有五十五美仙,股價暴瀉九成九!作為菲林的龍頭巨企, 其市值竟然只有十一億港元(下同),相較在日本上市的同類競爭對手富士膠片(Fujifilm)的九百七十億港元市值,可謂差天共地。再比較柯達及富士的 賺錢能力,柯達公布去年第三季虧損十七億元,而富士去年半年賺十四億多元。同樣是菲林巨企,明顯柯達的轉型方向走錯了路。

美國敗於日本文化

代理富士菲林及經營快圖美沖印的香港上市公司中港照相(1123)主席孫大倫,表示會積極研究柯達的問題,解構「柯達之死」:「我可以講,柯達呢十幾年係 急功近利,財大氣粗,並迷失方向,做嘢無長遠計劃。尤其係九十年代,明明佢哋發明咗化學技術,開過化學公司,我覺得好有潛質發展喎,但轉個頭又賣咗出去; 之後走去收購完全同業務無關嘅藥品公司。」孫大倫認為柯達短視,與美國的管理模式有莫大關係,「佢哋員工做得好,就即時有獎勵,所以咪做好多即食嘅嘢,只 掛住做branding唔做技術研發。研究到少少嘢就賣版權賺錢,又或買人哋啲嘢返嚟,套自己個名上去。」他指同樣面對菲林式微,富士已開始轉型,以自行 研發、用來製作菲林的抗氧化技術,發明護膚品及化妝品等,大受市場歡迎。孫大倫語帶雙關叫記者向讀者說:「我哋係一定會繼續做好菲林!就算做護膚品,我哋 個名都叫Fujifilm,而柯達好多年前,已經唔叫自己做Kodak Film,只係叫Kodak,失去咗核心文化。」

數碼化行先死先

事實上柯達這家百年老店,過去多次轉型都搶佔頭啖湯,卻後勁不繼,結果被廿一世紀的數碼攝影及社交網站洪流淹死。提起攝影數碼化,後生一輩絕對會以為 Sony、Canon,甚至Apple是攝影數碼化的先驅,但原來全球首部數碼相機竟出自柯達。七五年發明全球第一部數碼相機後,柯達九一年積極與 Nikon合作將單鏡反光相機數碼化,並不停推出自家品牌數碼相機,○五年更搶到美國數碼相機市場四成的佔有率。可惜柯達推出的產品攝影質素普通,外形又 敵不過其他「日本仔」品牌如Canon、Nikon,而且對手將廠房設於東南亞,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及售價,結果柯達的數碼相機在五年後,佔有率跌至只有百 分之七。同時間,最賺錢的菲林銷量又大幅下滑,單是○五年已暴跌近兩成。而社交網站的急速上位,亦改變了用家分享相片的習慣。數碼相機普及後,可以直接將 影像檔案電郵給朋友,省卻沖印的麻煩,大大減少了對菲林的需求。柯達一早已察覺到這個轉變,二千年曾投入大量資源做民調,得出結論是女士討厭將數碼影像檔 案抄入電腦分享,研究方針因而轉向「輕易分享」上,並曾跟微軟、IBM合作,研究影像編輯軟件及交換相片網站,旗下數碼相機更以EasyShare命名, 處處以「簡單分享」為先。但不知是否受生產菲林出身所累,柯達只着眼分享「實物」,並集中研究相片打印機,例如二○○三年推出機身備有數碼相機插座的 EasyShare Printer Dock 6000,讓用家可以在家中印相,不需外出曬相。不過自從○四年社交網站facebook及Flickr抬頭,再加上iPhone等智能電話的即影即 share apps興起,令用家可以輕易放相與親友分享,提前將打印相片習慣送上死刑台。

百年輝煌

1880年以前影相是一件大陣仗的事,不單只攝影器材龐大,使用的濕版(wet plate)菲林,其實是一塊玻璃片或鋅片,表面塗上一層混合了感光化學物料的火棉膠(Collodion),製作過程複雜,而且一影完要即時顯影,所以 非一般人識用。直至柯達創辦人George Eastman成功改良以乳劑層取代火棉膠作感光的乾版(dry plate)菲林,由於製作完成後不用即時影相,影完亦毋須即時顯影,再一併研發出便攜相機,先令攝影活動普及起來,開創超越百年的柯達王朝。1879年 George Eastman成功研發乾版菲林及量產方法,同年取得專利。1880年George於美國紐約Rochester租廠,創立The 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生產乾版菲林。1884年改名為Eastman Dry Plate and Film Company。1885年推出可拍攝24張相的捲式菲林,感光度比一般菲林高,同年更推出使用至今的透明菲林American Film。

1888年發明出內置100張菲林的木盒形相機Kodak Camera,廣告以「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為宣傳口號,影完相可直接交回公司沖印,售25美元。

1896年研發菲林,並用在當時興起的電影工業。1892年第三度改名,新名字為Eastman Kodak Company,並沿用至今。

1900年1美元一部的Brownie相機面世

1930年被列入美國杜瓊斯工業指數成分股之一,直至2004年被剔出。

1962年美國發射載人火箭進行環繞地球飛行任務,用於記錄首位太空人John Glenn活動的底片,正是出自Kodak。

1963年推出輕便易用的INSTAMATIC相機及110菲林,大受歡迎,截至1970年已生產五千萬部。

1966年為美國探月計劃提供雙鏡頭相機、菲林、處理器和讀取設備。

1975年柯達電子工程師Steven Sasson設計出全球首部數碼相機,重3.6kg,只可拍黑白影像,只得一萬像素。

1991年與日本Nikon合作推出DCS數碼相機系統,改裝Nikon F3相機機身,並加入自家開發的130萬像素CCD感光元件,當時售價為三萬美元。

1995年開發出新一代菲林格式:APS,雖然感光面積較舊式菲林細,但只要放入相機即可自動上片、中途回捲菲林留待下次使用等優點。獲多間相機品牌支 持,包括Canon、 Nikon、Pentax等,被視為菲林機救星。不過,敵不過數碼相機衝擊,柯達04年已停產APS相機,菲林則繼續生產。2004年宣布停產黑白菲林

2006年研發出全球首部雙鏡頭DC相機Easyshare V570。反應好,再乘勝追擊全球最細、10倍光學變焦相機Easyshare V610,可惜廣角不足、電力又只能拍攝148張、雙鏡頭互換時出現短時間停頓等問題,失敗收場。

2009年宣布停產Kodachrome幻燈片,最後一卷幻燈片交給曾以Kodak菲林攝下《National Geographic》封面「Afghan Girl」的名攝影師Steve McCurry使用。翌年,最後一間提供沖曬Kodachrome服務的店鋪Dwayne's Photo(美國肯薩斯),亦不再提供服務。

2012年入禀申請破產保護令

賣專利求生

柯達香港區董事Andy亦承認,柯達的菲林業務的確每況愈下,不過他指近年轉型的印刷業務,並沒有失敗,會堅持走下去。他指柯達已有鴻圖大計:「做數碼印 刷係我哋嘅大方向,每年都有雙位數字增長。我哋已經報咗名參加全世界最大、四年一次嘅印展『Durpa』。貴集團嘅印刷公司早前都向我哋買咗兩部印報紙嘅 印刷機,呢方面我哋愈來愈strong。」這個轉型方針成功與否,有待驗證,但無可否認柯達這百年巨企,已日漸褪色。創立於一八八○年的柯達,於七、八十 年代叱咤菲林界,員工人數一度達十四萬人,不過現已裁減至只有一萬九千人。柯達在香港還有北角柯達大廈全幢,但○○年以一點四億元轉售。○三年全球關閉了 十三間廠房。近年柯達持續虧損,三年前更停止生產最經典的產品Kodachrome,並不斷出售手頭的專利權來維持收入。現時柯達最新的總負債逾五百億 元,即使於去年三月以五億多元,出售其影像感測器(CMOS)專利予美國「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但未能止血,此後柯達一直想將其逾千個專利出售以爭取營運資金,但這些昂貴的專利一直乏人問津。直至上週四柯達終申請破產保護,現時柯達獲花 旗集團提供九億五千萬美元信貸支持,預計一三年完成重組。主席兼行政總裁佩雷斯表示,要將柯達公司轉型成組織輕盈、世界級的數碼影像及科技材料公司,意味 這間巨企最終走向小眾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