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經評論:金牌是這樣煉成的

1 : GS(14)@2016-08-10 07:53:28

今屆里約奧運,香港運動員的傑出表現,實在令人感動。話分兩頭,首天賽事「痛失第一金」的中國,最終在次天的女子10米氣手槍比賽中奪金,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隨即發賀電(首天奪銀牌、銅牌的運動員就無份喇!),祝賀射擊運動員張夢雪摘金。對運動員來說,在賽事中奪得佳績固然是一種鼓舞,然而,一面奧運金牌背後,付出的代價並不止於此。日前一位中國知名評論員、前體育記者撰文,文中提及到體育總局不惜工本,每年豪花數十億元「支持體育」,訓練運動員在國際運動賽事上贏得獎牌。中國培育運動員的方式被稱為「舉國體制」,意指以國家利益為至高目標,調動國內所有資源及人力物力,用以選拔及培訓有天賦的運動員,參與各種國際比賽,藉以奪得獎牌及打破記錄。據年前報道指,體育總局2000年的事業費,由每年30億元提高至50億元。粗略計算,至2004年雅典奧運的四年間,當局共花費逾200億元於體育事業上;另有資料顯示,2012年倫敦奧運備戰四年間,體育總局的預算更提高至355億元。體育總局未有公佈詳細數據,而據從事體育研究的學者分析指,當局在一名奧運選手身上,平均投放400萬元至500萬元經費,即全體近400名運動員,便花費16億元至20億元。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代表隊共奪得32面金牌,折合計算,平均一面金牌的成本近6,000萬元。巨額培養金牌選手值不值?上位者以財政「支持體育」、長開綠燈,說不在乎金牌,你相信嗎?再者,對現今中國選手而言,金牌的意義太重要,意味着名利雙收。記者:江靖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0/197297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