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長期年均增長5.2%意味什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06/100346340.html

  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趨勢主要取決於以下三方面因素:第一,中國經濟總量在國際上的佔比;第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第三,中國從「世界工廠」到知識型經濟體的轉型。

筆者預測,2040年,中國GDP將佔世界GDP總量的25%;2025年,人民幣有望成為非常重要的國際貨幣;2030年,中國將轉型成為知識創造的強國。

評估中國經濟增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福格爾(Robert W. Fogel)的研究表明,2000年全球購買力平價GDP為4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GDP為5萬億美元,約佔11%;佔比最高的兩大經濟體是美國和歐盟,二者均略高於20%。

福格爾預測,到2040年,中國的GDP將達123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40%。換言之,中國GDP在2000年至2040年間年均增長率為8.3%。雖然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接近10%,但長期年均增長率能否達到福格爾預測的8.3%,尚且存疑。

福格爾的研究有賴於以下假設前提。首先,他假設中國的政局會保持穩定,但並沒有考慮「維穩」的成本。其次,他假設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的破壞是可控的,但有分析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水資源供應缺口將達25%。此外,癌症村的出現以及最近網絡熱議的PM2.5超標等事件,都凸顯了高速發展對環境的危害。如果政府需要在環境保護方面增加投入,也將影響經濟增長。第三,他假設教育的改善將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中國能夠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

確實,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中國高校數目快速上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逐年增高,但教學質量能否維持卻難以衡量。而且,畢業生就業結構並不合理,比如很多畢業生對公務員這一職業趨之若鶩。

過去30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其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私有企業的崛起,大幅改善了激勵機制,即使在國企和政府部門,激勵機制也有相應改善。

——對外開放和國際貿易。

——後發優勢,借鑑和引進國外已有的先進技術、管理體制和宏觀政策。

——直接套用和改進國外的成功商業模式。比如百度、優酷、支付寶這些現今在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商業體,其模式都是在國外先行運營,再在中國成功移植。

——過去十年,中國城市化基本上保持每年增加1.4個百分點的速度,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

未來30年,以下幾個方面將構成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城市化仍可持續。中國目前城市化率約為48%,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未來30年的城市化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還是可實現的。

——教育及科研經費的使用進一步規範化,由此切實提高中國科技水平。一旦中國的科技水平邁向國際前沿,自主創新將水到渠成。

——法治方面的改進。

瓶頸與風險

在中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中國經濟面臨的瓶頸與風險。

具體而言,中國對資源並非自給自足。隨著對石油和銅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攀升,中國將日益面臨資源困境。筆者曾經認為,中國不需過分擔心油價暴漲,西方國家會針對這一問題採取措施。

比如,當2000年油價從每桶10美元漲至30美元時,美國就要求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供應,將油價降至22美元。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西方擔心油價上漲會導致伊朗和俄羅斯勢力膨脹,因此中國並非孤立地應對高油價問題。

但是,現在形勢已有所改變。首先,本·拉登被擊斃後,未來十年美國將調整戰略佈局,在亞太地區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可以說,過去十年,當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陷入泥潭之際,中國抓住機遇,擴大了貿易市場。現在美國政策重心轉向亞太,給中國帶來了很大壓力。其次,美國近期的頁岩氣開發,大大增加了其國內能源供給。相比之下,中國在石油方面供需缺口很大。為了穩定石油供應,中國有必要繼續同中亞國家和俄羅斯合作鋪設輸油管道。

銅價近期反覆向下,應當引起關注,適當時可考慮增持。銅是基礎設施建設必需品,這方面的建設在發達國家業已完成。如果銅價大幅上漲,中國將相對孤立地面對風險。

事實上,在次貸危機期間,中國本有機會掌握更多資源。但是,中國對外投資由政府和國有企業主導,收購國外資源最終是政治決策而非經濟決策,決策人基於政治前途的考量而採取保守態度,致使中國錯失良機。

基於以上考慮,筆者預計,2040年,中國GDP以2000年美元購買力平價計,將達60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量的25%。這意味著未來30年的年均增長率接近5.2%。

人民幣國際化與知識型經濟

長期以來,全球大部分交易都由美元主導。但2008年以來的美國經濟危機以及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都使美元的信譽廣受懷疑。

2011年11月,IMF總裁拉加德訪問北京時,就人民幣何時能夠進入IMF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問題指出:人民幣早晚是要加入的,但現在時機尚未成熟,因為目前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上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

人民幣國際化分為以下幾步。第一,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在次貸危機中,一些國家和中國達成貨幣互換協議,無形中啟動了人民幣結算需求。第二,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已相繼發行人民幣債券(點心債券,熊貓債券)和海外人民幣計價房托。另外,人民幣QFII投資也已開啟。第三,只要中國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改革開放,人民幣終將被很多國家納入外匯儲備。

人民幣國際化的好處在於:其一,能使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其二,中國企業能夠更好地在國際貿易中規避匯率風險;其三,在跨國併購方面也可採用人民幣,為大宗併購提供便利;其四,如果想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那麼人民幣首先必須成為國際性貨幣;其五,增加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中國對人民幣國際化之後所需履行的義務也要有所認識。筆者預計,到2025年,人民幣不僅已經實現國際化,而且將成為全球三大貨幣之一。

中國的研發投入在GDP中的佔比逐年上升,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很明顯。政府需要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投入,並大力引進海外人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346家在華設立了研發機構,這對中國研發隊伍的成長很有裨益。

從中國研發的產出來看,儘管在引領行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方面仍相對欠缺,產出增長率卻十分驚人。2008年專利總量的增長率為19%,發明專利的增長率更是高達38%。2010年,中國的專利申請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假以時日,中國將成為知識發明創造的強國,其龐大的發明創造中一定會包括一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成果。筆者預計,2030年,中國有望完成從「世界工廠」到知識型經濟體的轉型。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原文為「深圳大學高級研究中心2011高端論壇」參會發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