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我看《大白鯊》的日子
1 :
GS(14)@2016-08-07 02:06:29【文化籽:西遊記】美劇《花邊教主》(Gossip Girl)捧紅了據說很靚很靚的Blake Lively,跟老公Ryan Reynolds一樣,越來越紅。新片《奪命狂鯊》(The Shallows),剛上畫。看預告片,身穿一件無甚睇頭的泳裝便可單拖孭起一套戲。執筆時,未睇戲。係呀,這篇文,其實與Blake Lively無關,與《奪命狂鯊》也無乜關。有關的,是條鯊。我相信我跟大部份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七十後一樣,也是在明珠930首次觀看由Steven Spielberg執導的《大白鯊》(Jaws)。我媽方太是典型翡翠台忠實擁躉,一般情況下,家中的二十吋正方體電視機,播放的,都是廣東話節目。當年未有麗音。好日都唔會轉去明珠台,要轉去麗的或亞視,更會隨時釀成家庭慘劇。偏偏,《大白鯊》的吸引力實在太大,在喜歡看西片及外國劇的老竇的堅持下,方太終於就範,破例讓一家四口包括剛出生的弟弟一齊收看這齣驚慄片經典。未有高清的年代,畫質有幾好,你可以估計到。隻大白鯊模型,以今日水平來看,可能有大量改進空間。但電影營造出來的緊張氣氛,足夠彌補一切,有餘。我從來不是很親近父母的可愛小孩,甚至可能有少少曾鈺成話梁振英都有的自閉症,睇《大白鯊》,卻是溫馨得不由自主地將全身倚向右手邊的老竇,阿媽就緊握坐在左手邊的老公的手。黃偉文為陳奕迅寫出《單車》歌詞,我一聽,最想到這個畫面,也一度希望可以寫成歌詞。但一首叫《大白鯊》的歌,原來講述父愛,我不知道有哪一位歌手肯唱。自此之後,每逢電視台重播《大白鯊》,必重溫。《大白鯊》隔幾年就會拍新一集,到八十年代中期,明珠台也很配合,每年泳季必重播一次,並大力宣傳,每隔一星期重播一集,驚死你唔睇。我到三十歲也不懂游泳,一直懷疑跟此有關。老老實實,第一集係勁,到第二集,缺少新鮮感,換了導演,水平已大不如前。再到第三集,搞新意,玩3D效果,買《香港電視》隨書附送3D眼鏡一副,一邊鏡片紅色一邊鏡片藍色,戴住副眼鏡睇《3D大白鯊》,會見到隻鯊魚撲向面咁話。呢副眼鏡,很潮,跟買麥當勞送的腰包和買獅球嘜送的大哥大水壺一樣,是每條屋邨每家每戶必備的精品。問題在一個家庭有四個人,總無理由買四本《香港電視》。退而求其次,只好去文具舖買玻璃紙自製3D眼鏡。只恨當年未有數碼相機,影相太貴太困難,沒有拍低這個詼諧造型。然後,《大白鯊》再拍下去,拍成恥辱的第四集《大白鯊大報復》(Jaws:The Revenge),跟《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Superman IV:The Quest for Peace)遇上同一狀況,正式將一些最美好的東西用一個最核突的方法收尾。那是我第一次明白何謂見好即收,也開始明白花無百日紅,人跟事一樣,總不可能去到最盡。再然後,香港沒有工業,做開工廠的老竇北上,一星期才回港一日半。一家四口一齊食餐飯也困難,一家四口齊齊睇電視更是無可能,連選港姐、台慶、《歡樂滿東華》,也沒有足夠氣場去集合大眾。那些一齊看《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驅魔人》(The Exorcist)驚餐飽的好日子,只能留在回憶。人大了,更加不常留在家。幾年前,老竇病重,再次親手觸摸他日益瘦弱的手臂,腦海立即想起第一次看《大白鯊》的感觸。可惜,近年的仿鯊魚災難片,不是販賣鹽花的《變種食人䱽3D》(Piranha3D)系列,就是cult到震的《龍捲鯊》《Sharknado》系列,似笑片多過似驚慄片。人生才是驚慄片。我對《奪命狂鯊》是有點點期待,至少它的宣傳片並不似《Big Boys蕩漾夏水禮》波濤洶湧。文章出街時,我應該已搶先看了電影。感想,會放在fb專頁,作為這篇文章的下半場。寫了這麼多舊事,因為,最近回憶太多。一早說過,不要自己一個人去看《當這地球沒有貓》啦。
《龍捲鯊》cult到震。
《奪命狂鯊》由Blake Lively擔大旗。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acebook專頁:方俊傑
編輯:謝慧珊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805/1972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