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倫股份失竊記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7/yNMzA3XzM5NDAyNw.html

在入主多倫股份(600696.SH)長達11年之後,資本玩家陳隆基終於決定抽身離去。

早已移居香港的陳隆基,曾一度擁有過三家A股上市公司,但多倫股份卻是其耕耘時間最久的一家。這注定了陳隆基的離去不會那麼簡單。

而去年九月多倫股份一次離奇的資產出售行為,更是給陳隆基的離去增添了一層疑問。

「簡直就是一次對上市公司公開的盜竊。」談及此次資產出售,一位曾與多倫股份有過接觸的資本市場人士坦言。

再高明的竊賊也會留下痕跡,而多倫股份所遭遇的竊賊顯然不是一個高明的小偷。

多倫路項目停滯之謎

2011年12月2日,多倫股份的一紙公告顯示,公司原實際控制人陳隆基將東誠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和勁嘉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以3.60億元的價格轉讓給自然人李勇鴻。

而這兩家公司分別持有多倫股份第一大股東多倫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倫投資)的60%和40%股權。多倫股份則因此易主。

實際上,在此番脫手之前,多倫股份的股價曾因涉礦重組的傳聞,而出現暴漲,從去年6月底不到7元的價格,到8月初最高曾漲到14.60元的高位。

在股價借助涉礦傳聞節節走高的同時,早已萌生退意的陳隆基,在二級市場開始了其瘋狂的減持表演。

數據顯示,今年年初陳隆基還通過其控制的多倫投資,持有多倫股份12431.44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6.50%。而目前多倫投資僅持有4000萬股多倫股份,雖仍為大股東,但持股比例已降至11.74%。

據統計,僅今年一年陳隆基就通過減持多倫股份套現近8億元,加上此次賣殼所得,陳隆基放棄多倫股份的同時,一舉套現11.60億元,這些現金大多數都來源於下半年的減持所得。

然而,不為外界所知的是,11.60億元的現金還僅僅是陳隆基從上市公司收穫的冰山一角。

一家名為上海多倫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多倫建設),或許才是陳隆基從上市公司帶走的最貴重的「禮物」。

相關工商資料顯示,早在陳隆基入主之前,多倫股份的名字還叫福建豪盛,被陳隆基借殼上市後公司改名為利嘉股份,直到2006年才更名為多倫股份。

導致上市公司二度更名的主要原因,就是2005年11月24日,上市公司通過競拍獲得了上海市多倫路二期1號地塊,該地塊面積為42258平方米。上市公司為此掏出了6.5億元真金白銀,多倫路二期1號地塊正是由多倫建設負責承接開發。

多倫路地塊對於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當年的拿地公告中,多倫股份表示,多倫路地塊的取得「是公司跨地域發展戰略的突破性成果,對公司未來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此後長達六年的時間裡,該地塊卻一直沒有得到開發,甚至拆遷工作至今也未能展開。

對此,多倫股份曾在2008年的年報中解釋稱:「多倫路項目已完成動遷的前期工作。由於全球爆發的金融危機,項目推進受到一定影響,考慮到動遷的難度等因素,現正實施開發方案的調整」。

在此後的2009年、2010年的兩份年報中,多倫股份均表示:「該項目因受動遷資金等原因的影響,尚未推進開發。公司將積極尋求解決辦法,適時開發」。

實際上,一直拖延不決的多倫路項目,早在2007年9月7日就已經取得了由虹口區房屋土地管理局下發的《動遷許可證》。負責房屋拆遷的實施單位為上海虹口動拆遷實業有限公司。

儘管多倫股份將項目停滯的原因,歸結為動遷難度和動遷資金問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2007年的年報中,多倫股份的賬上現金高達2.74億元,而公司當時的資產負債率僅為50.05%。

「以這樣的財務狀況,如果真想開發這個項目,完全可以通過信貸融資、債券融資甚至是定向增發等多種方式,來籌集開發所需的資金。」上海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訴本報記者。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坐擁2.74億元現金的多倫股份,並沒有做出任何可能的嘗試。

拆遷難度只有經過實際談判才能得到答案,但據本報記者瞭解,多倫股份並沒有與當地的居民展開實質性談判。

「從來沒有人跟我談過拆遷的事,要是知道要拆遷也不會拿出來賣啊。」多倫路上的一戶居民告訴本報記者。在等待拆遷多年仍無果之後,該戶居民無奈的決定賣掉手中的房子。

一邊以沒錢為由拖延開發多倫路地塊,而另一邊多倫建設卻在為錢花不出去而發愁。

2007年9月20日,多倫股份第五屆董事會第四次會議決定,多倫建設「項目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週期性閒置資金,可用於境內證券一級市場的短期投資即新股發行申購」,「申購新股的資金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

有趣的是,多倫股份2011年中報顯示,公司曾在2007年參與中國石油(601857.SH)的新股申購,目前仍持有14.8萬股,初始投資成本為247.16萬元,如今浮虧已達100萬元,佔投資額的40%。

離奇低價出售多倫建設

在2011年陳隆基陸續撤離多倫股份的同時,曾被寄予厚望的多倫路地塊,也從一塊燙手山芋一下子變成了香餑餑。

2011年9月6日,多倫股份一紙公告宣佈,將多倫建設51%的股權,以賬面淨資產所對應的550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北京富成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富成源)。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多倫股份第二次向北京富成源出售多倫建設的股權了。

早在2007年9月,多倫股份就以3900萬元的價格,將多倫建設39%的股權,轉讓給北京富成源。

加上另外兩名股東同時出手的9%股權,截止到本次收購之前,北京富成源已經擁有多倫建設48%的股權,此次收購完成後,該公司將持有多倫建設99%的股權,另外的1%股權則掌握在上海長遠集團手中。

多倫股份在出售公告中認為此次出售,「一方面能有效控制投資風險、減少損失,另一方面能回籠資金加快推進已在開發的項目,對提高公司的整體經營能力是有利的。」

前述上市公司董秘對此同樣表達了不同看法:「交易對方也是標的公司的老股東了,公司情況他們應該是很清楚的,如果真的有風險,既然一個上市公司都解決不了,他們又怎麼會往火坑裡跳?」

實際上,相對於多倫建設1個億的

註冊資本,北京富成源的註冊資本僅為1000萬元,外界也因此將本次收購形象地比喻為蛇吞象。

更加離奇的是多倫建設的交易價格。

5500萬元,意味著多倫建設的全部股權價值也不過1.08億元,由於是協議定價,這一價格的參考依據為多倫建設的賬面淨資產。

多倫股份提供的多倫建設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的財務數據顯示,公司總資產2.69億元,總負債1.66億元,淨資產1.03億元。

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是,2005年底多倫建設以6.5億元現金拍下的多倫路二期1號地塊,如今仍在多倫建設名下,但是在該公司的賬上卻沒有任何體現。

上海大華資產評估公司早在2005年11月21日出具的一份資產評估報告書顯示,多倫建設當時經評估後的淨資產就已達到9996.78萬元。

其中主要資產是多倫建設在「寶山區聚豐園路、塔源路、菊太路」以及「虹口區和閘北區等地」購置的多套安置用房,累計總價1.48億元。

多倫股份失竊記

三天之後,多倫建設就以6.5億元拍得多倫路地塊。

詭異的是,這塊價值數億的土地,卻並未給多倫建設的資產負債錶帶來太大變化。

截止到2009年末,多倫建設的總資產2.76億元,淨資產為1.07億元,其中體現土地儲備的存貨項下為2.62億元,但投資性房地產項下卻為0,而當年多倫建設購置的多處房產均已消失不見。

「這幾年上海的土地都是直線上漲的,2005年的地價到現在至少翻了幾番,怎麼可能一直不變呢。」前述上市公司高層坦言。

事實上,截止到2011年中期,多倫建設的資產狀況仍未發生太大變化,一路飆升的地價,並未讓公司的淨資產水漲船高。多倫建設出售時的淨資產僅為1.03億元,較2009年不增反降。

富成源空手套白狼

除難以解釋的資產數據,多倫建設負債數據更難讓人看懂。儘管一直未能展開地產開發的主營業務,但多倫建設卻長期佔用著上市公司的數億資金。

截至出售之前,多倫建設仍然拖欠多倫股份1.55億元現金,該數據佔多倫建設總負債的93%。

然而,有數據顯示,自2006年開始,多倫建設就長期佔用著上市公司大量現金,2006年多倫建設已累計向上市公司借款約2.18億元,2007年這一數據更是進一步增加至3.71億元。

2008年和2009年上述數據稍有下降,但到2010年多倫股份再次向多倫建設提供借款6599.60萬元,至此累計借款達到1.53億元。

在多倫建設的工商資料中,記者發現上述借款均以「其它應付款」形式存在,在多倫股份的賬上則以「其他應收款」的形式存在。而多倫股份在出售多倫建設的公告中,對上述大額借款的解釋是「累計投入的流動資金」。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自2006年以來,多倫股份並未開展任何實質性業務。以公司唯一出現盈利的2009年為例,當年多倫建設僅實現營收2255.63萬元,2008年這一數據為0。

「一般來講,這麼少的營業額不應佔用這麼大流動資金。」上海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一名合夥人對此分析。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富成源和多倫股份達成的協議顯示,此次交易的股權轉讓款,將分兩次支付,分別是協議簽署3日內交付1000萬元定金(合同履行後抵股權轉讓款),剩餘4500萬元在2011年9月30日之前付清。

雙方還約定,多倫建設拖欠多倫股份的1.55億元的債務,同樣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償還。

其中,2011年9月30日前,多倫建設將支付3500萬元;10月31日前支付4000萬元;11月30日前支付4000萬元;12月31日前支付剩餘的全部款項3986.72萬元。

「富成源相當於拿著多倫建設借上市公司的錢,來向上市公司買下多倫建設,相當於空手套白狼。」前述資深會計人士對此坦言。

被遺棄的「文化概念」

「投資者根本就不瞭解這塊地的價值,否則不會就這麼輕易的讓公司把多倫建設低價賣掉的。」一位曾經與多倫股份所接觸過的上海本地券商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事實上,按照上交所的規定,由於多倫建設的資產總額和出售價格,均低於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和淨資產的50%,此次交易甚至不需要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也不需要聘請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機構,對擬出售的資產進行審計和評估。

在前述資深會計人士看來,或許這才是多倫建設資產被有意壓低,而負債卻被無故提高的真實原因,「如果拿出來評估的話,不可能只賣這麼多錢。」

那麼,巧妙的規避了交易所的規定,避開了審計和評估的多倫建設究竟價值幾何呢?

數據顯示多倫路地塊的土地面積為42258㎡,規劃建築面積達到166919㎡,按照6.5億元的成交價,該地塊的成交樓麵價僅為3896元每平方米。

該地塊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南瀕俞涇浦河北岸,北距魯迅公園和虹口足球場不到一公里。東臨繁華的四川北路商業街,西靠輕軌三號線東寶興路站,直線距離不足百米。

此外,多倫路地塊距離上海市核心地段的人民廣場直線距離僅3公里。

突出的區位優勢還並非是多倫路地塊的唯一亮點,深厚的文化內涵才是多倫路最為上海人所熟知的特點。

儘管只是一條全長僅550米的L形小路,但在多倫路不到1公里的範圍內,曾經居住過魯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葉聖陶、丁玲、夏衍等幾乎當年左翼文化運動所有領導人以及進步文化人士。

自1930年5月開始,魯迅就居住在與四川北路連接的多倫路口的「北川公寓」,馬路對面就是著名的內山書店。而大名鼎鼎的商務印書館的前身美華書局同樣誕生在多倫路。

此外,左翼作家聯盟曾在此成立,如今這裡坐落著「左聯」會址和「左聯五烈士」紀念館。這裡同時還是中共四大會址所在地。身兼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和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曾住在多倫路250號,而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則住在多倫路210號,隔壁則是湯恩伯的公館。

如今,多倫路在「名人故居」「海上舊裡」「文博街市」「休閒社區」的定位下,已經建成「多倫路歷史文化名人街」,成為上海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

「多倫路地塊天然的就是文化地產,就算不考慮這個因素,這塊地周邊的二手房價目前應該都已經接近三萬了。」前述上市公司高層告訴記者,「雖然拆遷成本也在上升,但房價也在漲,開發商還是能掙錢。」

然而,坐擁「寶地」的多倫股份,卻出人意料地將包含著多倫路地塊的多倫建設,僅以接近註冊資本的價格賣給了北京富成源。

蹊蹺交易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北京富成源又為何能輕易的以低價拿到多倫建設以及多倫路地塊?

誰的富成源?

「那塊地就是被大股東拿回去了。」深圳某知名券商的投行部負責人張兵(化名)直截了當地告訴本報記者。

據張兵介紹,一直試圖賣殼的陳隆基曾委託其所在的機構幫忙尋找借殼方,「除了幾個億的股權轉讓款,他還要我們把多倫建設無償還給他,但我們找的客戶都覺得太貴了。」

據張兵介紹,陳隆基一直在跟各種各樣的人談,直到2011年底,同為香港商人的李勇鴻出手接盤,而在此之前,多倫建設已被低價出售給北京富成源。

有證據顯示,北京富成源與陳隆基之間關係頗為密切。

在此次交易的公告中,披露的北京富成源的法定代表人為吳風,早在2007年9月多倫股份第一次向北京富成源出售多倫建設股權時,該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樣是吳風。

北京工商局提供的信息顯示,吳風同時還是北京東樽房地產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東樽)的法定代表人。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東樽是正和股份(600759.SH)的控股子公司,而正和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正是剛剛從多倫股份「金蟬脫殼」的陳隆基。

2009年12月1日,正和股份公告稱,以1092.99萬元的價格受讓北京益佳華德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益佳華德)所持有的北京東樽90%股權。

雖然存在著如此直接的關聯關係,但在出售多倫建設股權的公告中,多倫股份均表示「本次出售資產非關聯交易」。

「很明顯北京富成源就是陳隆基自己的公司,他當然不會承認有關聯關係了。」張兵坦言。

實際上,能夠證明上述分析的並非只有吳風的身份。

另一個可供佐證的事實是,儘管多倫建設已經與上市公司徹底脫離關係,而且公司也於2011年12月15日在虹口區工商局重新備案登記,但奇怪的是,公司的董事名單卻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

多倫建設的工商資料顯示,公司原董事名單為林光貴、張永林、陳代琛、諸紅波和王依妹,監事為盧聖魁。

而該公司2011年12月15日最新登記的變更信息顯示,五名董事中僅林光貴一人被撤換為張武,其餘四名董事和監事均未發生變化。

上述人員中,陳代琛與陳隆基關係最為密切,此人一直是陳隆基的得力助手,早在2000年就在陳隆基旗下的利嘉實業集團任項目總經理,從2002年11月起又追隨陳隆基在多倫股份任董事及高管職位。而盧聖魁和王依妹均為福建人士,與陳隆基為同鄉。

張永林則是原上海市虹口區文化局局長,現任上海長遠集團總經理,長遠集團目前僅持有多倫建設1%的股權,該筆股權是長遠集團2005年以1元價格,從多倫建設原股東方福建大展實業有限公司(福建大展)處受讓所得。

實際上,由林光貴等六人組成的董監事會名單,早在2005年底就已定型,這意味著2007年北京富成源成為多倫建設第二大股東之後,並未派駐任何董事。

蹊蹺的是,在獲得多倫建設99%股權之後,北京富成源僅派駐了張武一名董事,而其餘董事席位仍舊保持不變。

「這些人除了長遠集團的一名董事,其他人都是陳隆基的人,所以沒必要換。」張兵告訴記者。

記者還調查發現,其實早在多倫建設成立之初,陳隆基就已經佔據了該公司的半壁江山。

多倫建設成立於2003年6月,由福建大展、福州森森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福州森森)以及多倫股份共同出資成立,註冊資本一億元,其中多倫股份佔70%,福建大展佔18%,福州森森佔12%。

有意思的是,福建大展、福州森森和陳隆基都曾是三木集團(000632.SZ)的發起人,而三木集團是陳隆基最早掌控的一家上市公司。

而福建大展、福州森森與陳隆基的關聯關係也是不爭的事實。

三木集團1997年的年報曾指出,「公司前十名股東中,利嘉實業集團,福建利嘉百貨,福州大展實業,福州森森實業,福建萬嘉百貨等5家企業之間為關聯關係(以上公司法定代表人存在親屬關係)」。

或許是無意中露出了行蹤,在獲得了多倫路地塊之後,福建大展和福州森森便陸續從多倫建設退出,而兩家公司股權出售的對象和上市公司一樣,都是北京富成源。

「對於上市公司來講,肯定是家裡的寶貝失竊了,但對於陳隆基來講,只是左手倒右手而已。」張兵告訴本報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