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府三怪招護盤 凍結台股買氣

2011-12-26  TCW




台股變冷凍櫃,成交量萎縮至五百 億至六百億元,政府積極作多,但在金融界眼中,金管會頻出招卻顯得幫倒忙,越護盤、成交量越低。

十二月九日下午,證交所找了國內十多家大型券商到台北一○一「溝通」,只見各券商高階主管坐了一排,聆聽證交所宣示「救市」政策,讓他們帶回去研究、實 施。其中一項政策即鼓勵券商對淨買超量大的客戶適度調降手續費、回饋投資人,目的是提升股市成交量。

要求降手續費本來就打折,誘因不夠看

金管會為了提振股市買氣,祭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是其中三招護盤救市,在證券業者眼中,卻是台股成交量越護越低的背後原因之一。

護盤第一招,調降交易手續費。證交所透過調降券商繳給證交所的經手費,希望券商轉而調降投資人的交易手續費。

這次證交所調降券商須繳的經手費,從原有的萬分之零點五七二,調降為萬分之零點五二。舉例來說,當投資人買進一百萬元股票,券商可少繳五元的經手費,如果 投資人買進一億元股票,券商可少繳五百元,根本稱不上誘因。

況且,目前手續費僅千分之一.四二五,加上券商早已打到三折至五折,再調降的空間也不大。主管機關鼓勵調降交易手續費,不但難以提高買氣,反而變相帶頭殺 手續費。

大慶證券自營部主管林明謙指出,股票只要一根跌停板就賠上七%,就算免手續費,股價跌仍會賠錢,對散戶而言,眼看股票越買越賠,乾脆退場觀望。至於交易量 大、財力雄厚的中實戶,券商本來就會給予相當優渥的手續費退佣,加上行情不好,再降手續費也無法激起他們加碼的誘因。

限制期貨放空不利避險,外資反跑更快

護盤第二招是限制期貨放空。期交所於十二月十二日起調降期貨部位限制,包括限制單一外資法人的期貨部位(多空)不能超過一.二萬口,此舉反把外資嚇跑。

對法人來說,「買現股、空期貨」是一套避險套利策略,如果沒辦法避險,他們就乾脆不買現股,成交量就更加低迷。一旦期貨市場不能提供足夠的避險部位,外資 甚至會直接出脫持股來規避風險,如此一來,限制期貨放空反而造成股市買氣更加低落,並助長市場盤跌的時間。

勸阻投信和自營商賣股股東、投資人虧錢誰負責

護盤第三招是勸阻投信和自營商賣股。金管會指示證交所清查十大自營商持股部位,並登門關切降低部位的自營商,鼓勵他們買進,同時,也請投信投顧公會協調各 家投信,股票型基金盡量不要淨賣超。

一位證券業人士抱怨說,市場最大的賣壓來自外資,主管機關管不住外資,只能指揮銀彈最少的自營商去當炮灰,但自營商是上市櫃的公司,必須向股東和投資人負 責,「政府要搞清楚官民之別,怎麼可能要我們(自營商)來護盤?」

統一證券自營部副總經理楊凱智指出,真正的護盤是站在買方,主管機關應透過八大行庫及委外代操基金帶頭進場,而不只是口水護盤。「當股市大跌,有人敢買股 票,確立這裡是低點,民間投資人才會起而效法。」國安基金扮演穩定市場的角色,如果連政府都不敢買,卻期待投信和自營商進場護盤,不但無助於提振市場信 心,反而導致投資人退場觀望,股市成交量更加低迷。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一家券商董事長直指,主管機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一套健全的遊戲規則,並且維持公平、透明的自由交易市場,而這一次,政 府當局帶頭殺手續費且不尊重自由市場機制,非但無法提高台股的成交量,反而可能成為買盤縮手的背後原因。

【延伸閱讀】新股大增,卻一掛牌就急凍

今年台股上市櫃家數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新高,結果許多新股一掛牌就被打入冷凍櫃。今年以來,新上市股票有八三.三%跌破承銷價,上櫃股票也有六六.七%讓投 資人賠錢,雖然可選擇的標的大幅增加,但對台灣投資人根本沒好處。

自二○○九年八月上任以來,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陳樹積極推動上櫃和興櫃業務,新掛牌家數呈倍數成長,今年上櫃新股五十檔、興櫃股票更達七十三檔。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也卯足勁衝業績,今年有四十五家公司(含上櫃轉上市)上市,即使行情不好,十二月十個交易日內,也有八家公司掛牌上市。

未來一年,證交所和櫃買中心宣示力拚上市櫃家數,讓台灣扮演亞太籌資中心的角色。然而,證交所和櫃買中心一味拚業績,包括開發TDR或回台第一上市,卻只 有帶來「量」的增加,缺乏市場買盤進駐,有的新股甚至零成交量,被套牢的投資人想賣也賣不掉。

面對成交量萎縮,證交所和櫃買當務之急,並非交出更好的新掛牌業績,而是增加流動性,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市場規模。

東京和大阪證交所最近也因為成交量下滑,開始大力吸引海外投資人來衝刺成交量,台股到底要如何跟全球資本市場競爭、吸引更多資金青睞,恐怕才是提升台股成 交量的癥結所在。

【延伸閱讀】今年逾7成新股跌破承銷價

跌破承銷價 家數/總家數上市:30/36上櫃:32/48總計:62/84

跌破承銷價 家數比重(%)上市:83.3上櫃:66.7總計:73.8

新掛牌股票 平均跌幅(%)上市:-22.9上櫃:-2.9總計:-11.5

註:統計至2011/12/13,上市總家數不含上櫃轉上市資料來源:Cmon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