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權威爭議引爆東西大分裂
1 :
GS(14)@2016-02-15 02:19:30【教義分歧】東西方教會於1054年大分裂,主要因為教義及教會最高權威的爭議,惟分裂種子早於第四世紀末、羅馬帝國東西分治時已經悄悄埋下。由於在社會、政治、語言、宗教禮儀、文化上的差異,西方操拉丁語的基督徒,跟東方操希臘語的基督徒逐漸出現分化。雙方各自研究宗教問題,在缺乏交流下,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閡,並各自堅持己方才是正統。在教義上,其中一大分歧是對聖三的理解。東方教會認為聖神來自聖父,西方教會卻主張聖神來自聖父及聖子,遭東方教會斥為異端。禮儀上,西方教會在獻禮上用無酵餅,而東方教會就有酵餅。
東方視教宗為象徵性榮譽
在教會最高權威方面,西方教會認為,宗徒之長伯多祿是在羅馬殉道,羅馬主教(即教宗)作為伯多祿的繼承人,應有干預普世教會的權力。但東方教會較傾向主教團集體領導的觀念,只視教宗作為伯多祿繼承人僅屬象徵性榮譽。但諷刺的是,大分裂的觸發點,是教宗良九世於1054年派樞機主教文貝托,率領使團前往君士坦丁堡,與宗主教切魯拉利商討求和。豈料文貝托強烈要求切魯拉利完全服從教宗命令,切魯拉利絕不讓步。文貝托憤然發指令開除切魯拉利教籍,切魯拉利不甘受辱,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互相絕罰(逐出教會),之後其他東方教會亦跟隨,造成大分裂。直至1964年,彼此絕罰令才取消,但東西方教會至今未有合一。東正教目前共有15個自主教會,各自的主教會實際上都是平權的,但名義上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為普世牧首。不過,由於俄羅斯東正教會擁有1.65億信徒,在各地東正教會中最大、影響力亦較大,而且對羅馬天主教會敵意亦最深。德新社/路透社/《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4/194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