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青創GoGoVan 1年引資7800萬

1 : GS(14)@2014-08-19 12:40:2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19/news/ea_eaa1.htm\r\n\r\n\r\n\r\n【明報專訊】本港青年創業有出路。除了做手遊的《神魔之塔》、應用程式開發商Cherrypicks獲上市公司垂青外,由三名「80後」青年創立的網上電召貨車GoGoVan,成立只有短短一年時間,便累積獲得近1000萬美元(折合約7800萬港元)融資,目前更計劃衝出香港,擴展東南亞市場。\r\n\r\nGoGoVan為港產的Call「Van仔」應用程式,用法與一般召車軟件相似。由於是首家進入貨Van電召市場,目前已有1.8萬架貨車登記,據稱為全港最大的物流運輸車隊。該公司昨公布,最新獲得650萬美元、折合約5070萬元融資,投資者包括Centurion Private Equity及新加坡知名企業家。\r\n\r\n將以一兩成溢價請工程師\r\n\r\nGoGoVan其中一名創辦人Steven向本報記者表示,是次Series A funding融資所得主要用作開拓國際市場。公司今年6月進軍新加坡市場,據稱在當地已有2000名貨車司機登記,目前正研究發展其他東南亞市場。資金另一最大用途則是擴展團隊,目前有30名全職員工,但他表示希望「可以再請番勁人,包括程式員、開發人員。」按新聞稿所言,公司願意以高市價一至兩成請工程師。\r\n\r\n每月處理逾30萬宗交易\r\n\r\nGoGoVan成立一年已經處理超過100萬宗交易,總交易金額超過1.2億元,最近每月處理超過30萬宗交易。Steven稱,目前生意尚在穩步增長中,每月接單以雙位數上升,不擔心同行競爭。GoGoVan目前不會對用家或者司機收費,不過公司此前曾在訪問透露,未來計劃按單收取5%至10%佣金。\r\n\r\nGoGoVan剛於8月初收購大象客貨車電召及浩鉦客貨車電召兩家傳統Call台,旗下各自超過100架車輛。Steven指希望可以結合老牌Call台的豐富經驗及優勢,另一方面,希望以新思維提升兩家公司的營運效率及質素服務。\r\n\r\n鍾偉強﹕傳統行業找到新商機\r\n\r\n近期有不少科網創業公司成功冒起,而GoGoVan為數碼港的「受培育公司」,數碼港技術總監鍾偉強指出,對比過去而言,科網創業優勢在於高成本效益,毋須花大量金錢去購買昂貴的硬件及軟件,同時因為香港電訊設備完善,年輕人又「多計」,本港科網創業其實是走在亞太區在較前端。他指出GoGoVan成功,除了創業人肯捱肯搏外,最重要是在傳統傳統行業中找到新商機,所以體驗到價值。\r\n\r\n明報記者 葉浩霖 岑豪 魏嘉儀
2 : GS(14)@2014-08-19 12:40:5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19/news/ea_eab1.htm
Call車App進戰國時代
2014年8月19日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的「Call車App」成行成市,儼然如戰國時代,其中主攻「Van仔」市場的GoGoVAN及EasyVan競爭激烈,甚至由香港鬥到新加坡,至於近期來港的過江龍Uber則主力針對豪華車及的士業務,惟同樣面對激烈競爭。

由香港鬥到新加坡

與GoGoVan份屬同行的EasyVan創辦人周勝馥表示,「Call車App」在香港仍屬於新興生意,同行獲得融資,說明這門生意開始受到關注,對行業是好事。他表示目前行業仍未定型,同業間生意都做得各有千秋,EasyVan的優勢在於為合作的的士司機設立「評級」,當客人尋找小型客貨車時,獲評級最高的「五星」司機可以優先搶客,以此鼓勵提高司機的服務質素。

除香港市場外,周勝馥表示,EasyVan早已進入新加坡市場,目前在當地擁有規模達幾千輛客貨車的車隊,規模較剛進入市場的GoGoVan更大。

兩隻本港的「Call車App」開拓海外,過江龍Uber則在上月攻港,除了向五星級酒店出租高檔商務用車,Uber還在上周開拓了召喚的士業務,透過乘客在應用程式中綁定信用卡,主打全程毋須以現金交收為賣點,與現時香港多隻「Call的App」競爭。Uber亞洲業務拓展主管Sam Gellman早前對本報表示,香港市場按月收入增長超過1倍。
3 : GS(14)@2014-08-19 12:41:1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819/news/ea_eac1.htm
科網企業 成創投基金寵兒
2014年8月19日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湧現不少私募或創投基金,不斷追尋下一隻騰訊控股(0700)或阿里巴巴。雖然大部分創辦只有一至兩年的科網企業未有盈利,但有分析員表示,現時賺錢與否,並非這批基金的關注點,而入股的估值,則是靠會面商討而非單純計數。

「很多時投資一些科網公司時,估值是基金與公司管理層磋商出來,或者以同業作為標準,重質素多於賺蝕。」有創投基金的分析員指出,很少透過量化公司業績,而決定科網的估值。他又表示,近年內地資金充裕,有不少私募基金出來「搵食」,個別已略有名氣的科網企業,已被這批基金搶高價格。「反而,找Start-up(剛創業的公司)會好些,因沒太多人識,多數沒人一齊搶。」

內地錢多搶貴貨

另有分析員指出,私募或創投基金投資科網企業時,不會關心目前盈利表現,更沒有市盈率可言。「不過,他們一定要向我們給出未來5年的回報率,內部回報率(IRR)一定不可以少於20%,(創投基金)通常會持貨5至6年。」他認為,過去數年這類投資相當火熱,但目前已略為降溫,「這批基金會將投資分得很散,投放在每間企業的資金亦不多,未見炒得特別高價」。他解釋,雖然基金投資大量項目,但只要當中一兩個項目成功上市或轉手,已可升值數十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